首页 理论教育 从价值失衡到价值增值

从价值失衡到价值增值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从价值失衡到价值增值一、电视节目的价值失衡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电视台要想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对电视节目进行科学的、整体的、全面的运作策划,整合起所有的力量参与竞争,才能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四节 从价值失衡到价值增值

一、电视节目的价值失衡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电视台要想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对电视节目进行科学的、整体的、全面的运作策划,整合起所有的力量参与竞争,才能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当我们谈到电视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时,也不能不面对电视所带来的麻烦。一些媒体置电视节目的基本原则与规律于不顾,盲目追求“卖点”,匆忙推出种种“策划”,结果导致电视炒作之风愈演愈烈。2010年,江苏卫视重磅推出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火爆全国,此后各大卫视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相亲节目,如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一时间各台栏目匆匆上马、良莠不齐。为了博取收视率,节目刻意制造敏感话题,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公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观众对“电视问题”发出不安的忧虑,对电视节目的作用以及价值产生了深刻怀疑,对电视文化表现出严重担忧。

(一)电视节目的价值失衡的表现

1.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

自湖南电视台推出“超级女声”一炮走红之后,荧屏选秀成为一些电视台吸引年轻观众的主打节目。湖南经视的《明星学院》、华娱卫视的《我是中国星》(现在改名为《华娱星制造》)、上海卫视的《莱卡我型我SHOW)),还有央视《非常6+1》的特别节目《梦想中国》等。但在某些选秀过程中,主持人声嘶力竭煽情吆喝,营造狂欢的仪式化气氛。选手们卖乖露丑花样百出,有唱不上去的,台风滑稽的,或五音不全的,答非所问的,肉麻当有趣的,等等。而评委们毒舌如簧,恶语相加,粉丝们却激情洋溢,如痴如醉。这类电视选秀节目内容单调、品位不高,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

弗洛伊德就明确指出,“人类总是寻求快乐,避免不快乐。”[5]但是,在竞技性娱乐节目中,常以失败者的被捉弄与受挫为乐;在综艺类的节目中,常出现荤段子、暴露镜头;在群众参与的娱乐节目中,常以吃虫子等戏弄人的活动娱乐观众,使娱乐变异为“愚乐”。在这些综艺节目中,主办方刻意安排一些恶心环节,却美其名曰“考验参加者的勇气”,几位艺人在参加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时,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下了兔子大便,导致几位艺人事后恶心不已。

3.电视剧节目的戏说风

曾几何时,荧屏上刮起戏说风,戏说历史、戏说经典,尤其是在翻拍改编经典影视剧中,胡编滥造,添油加醋,戏不够情来凑,情不够性来救,如电视剧《林海雪原》中杨子荣与匪首成了情敌,和少剑波陷入三角恋;《红色娘子军》中洪长青与吴琼花有了情感纠葛,使红色经典几乎变异为“桃色经典”,在戏说中颠覆了传统、消解了经典。

4.主持人语言的庸俗化

为了刺激观众,有些主持人常将肉麻当有趣,以调侃、挑逗、暧昧、露骨的言语,或装港腔台调,或打情骂俏,或恣意嘲弄,或刻意调笑,在俗不可耐中充满着低级趣味。最为明显的是现在台湾的某些综艺节目时常充斥着不雅的语言,“屁啦”、“见鬼了”、“死三八”等均是出现率极高的词语,一些不雅的形容和句子也让人难以接受,但主持人却乐此不疲。在费翔被要求拍卖胸毛的《康熙来了》这档节目中,就曾经出现过男主持蔡康永在脖子上套着个马桶上节目的事情,当时女主持小S一见就说:“我好想上去尿尿啊……”不能不说,此类节目有违主流价值导向,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二)电视节目价值失衡的原因

其一,与市场经济发展中过度追求收视率有关。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加快了市场经济的步伐,在大多数电视台自负盈亏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收视率便成为电视台成功与否的标准,诸多电视台在面向市场中削减了文化类节目,而加强了娱乐性节目,有的电视台实行“娱乐突围战略”,这成为稳定拓展收视率的法宝。

其二,与大众文化兴盛中一味迎合大众趣味有关。一些电视台为了拓展节目的收视率,采取一味迎合大众趣味的策略,以降低电视节目的品位扩展市场,在颠覆传统中盲目制造娱乐,在追求通俗化的过程中却走向了庸俗媚俗,在表面的时尚化娱乐化中沦为低俗化。1999年初,在山西河津铝厂附近发现了81具尸骨。一些新闻媒体在尚未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对此大加揣测、炒作,一时间引起了许多不明真相人们的恐慌,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后来的侦查表明:这只是一对迷信梦魇的夫妇所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杀人狂魔”。

其三,与“复制时代”电视编导缺乏原创力有关。老电影、老电视的翻拍充斥着电视剧频道。娱乐性节目大多也克隆自国外的节目,在蔚然成风的克隆节目中,我们的电视节目缺乏原创性与个性化,日益走向低俗化。

二、如何实现电视节目的价值从失衡走向增值

电视节目体现的是一个电视台的品位、一个城市的品格、一个国家的面目。电视节目的品位和价值不仅关系到人们现实生活,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遏制电视节目价值失衡的趋势,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端正电视制作策划观念,克服唯收视率是瞻的偏向。在题材选择上要符合主流的社会价值规律,抓大鱼、活鱼,准确勾画出社会发展的进程,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要善于从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着手。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电视节目的教育意义,忽略了其娱乐作用,近年来却走向另一极端,一味注重其娱乐效应,而无视其教育意义。如有家有线台在报道一位走失的幼女时,竟连续13天用了15篇稿子报道小姑娘的在杭经历、寻母过程和最终归宿。其中有3天同时发了两条稿子,并且不厌其烦地用大特写镜头。电视台本来可以将题材挖深挖透,深入探讨我国传统恋爱、婚姻、抚养子女等观念在社会转型期受到的冲击。但遗憾的是,该连续报道中许多消息只是单纯地就事论事,有几篇稿子还不惜篇幅猜测、推断小女孩的故乡在何方。这些本来只需要在某篇稿子中略作交代的细节,却成了大炒特炒的主要内容,纯粹是为了提高收视率,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不免有小题大做、人为炒作之嫌。

第二,合理安排电视栏目,扩大电视节目的文化含量。广东某电视台曾经策划了这样一个选题:作者将50年代至80年代各个时期出生的人的童年生活加以对比,从表面上这是一种回忆,而实际上这种对比用一些生活小事,折射出我们生活和社会的变迁,极富时代气息。而倘若无视题材的新闻价值,仅仅是为了抢一两条独家新闻,或是仅仅为了满足部分受众的猎奇需要,则很容易导致新闻炒作。除了节目内容的策划,栏目类型的挖掘也能提高电视文化的涵养。比如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之类的访谈类节目、“央视”2套的《商道》(原来的《财富故事会》)以及Discovery频道等。通过这些节目可以和别人一起见证成长,思索人生,从一些别开生面的人物故事中搜寻各式各样的创意和灵感,给自己以启示和鼓励。在娱乐、综艺等节目中,也应该努力扩大节目的文化含量,摆脱庸俗、低俗、恶俗的倾向,保持电视节目的健康品格。东方卫视2008年新推出的综艺谈话节目《新老娘舅》,每天邀请一对有矛盾的当事人步入演播室,主持人倪琳一改“红娘”本色,成了一个热心的“新老舅妈”,帮着和“新老娘舅”人民调解员现场为当事人排忧解难,通过节目告诉观众面对纠纷的智慧和解决矛盾的艺术,倡导文明积极、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电视文化环境和社会新风尚。

第三,遏制电视盲目拷贝风气,注重打造节目的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的生产几乎都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律,那就是:欧美/日本首创─→(港/台移植)─→国内“星火”─→国内“燎原”。盲目拷贝与跟风造成了荧屏节目面目相似,缺乏个性,因而必须注重创造电视节目独特的文化品牌,在突出电视节目的创新性中,不断提高与完善节目的文化品位,打造电视节目的文化品牌。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借鉴了台湾娱乐节目《超级星期天》中的精华,根据自身情况“克隆”其对节目发展有意义的部分,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抄袭。他们从实际出发来组织节目,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砍掉平庸俗气、不受欢迎的环节,改进丰富那些有益有趣、备受欢迎的板块,使收视率长盛不衰。在此基础之上,也不断创新来维护其节目品牌的生命力,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使栏目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在节目定位上具有相对固定性,使其成为综艺类节目的一个典范。除此之前,比较知名且成功的电视节目还有,中央台的《幸运52》克隆英国的《GO BINGO》,《开心辞典》克隆英国的《百万富翁》,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克隆美国的《美国偶像》,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模仿美国的《歌唱小蜜蜂》,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