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产业成本管理理念

媒介产业成本管理理念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者说明了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系统的组织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与预算考评等构成,不同的组织程序,预算管理结果是不同的。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的体制,其决策权都应落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经营管理者的手中,由这一权威组织进行决策、指挥与协调。

一、媒介产业成本管理理念

(一)媒介产品成本

从一般意义上讲,产品成本是生产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由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所组成。生产任何一种产品,不管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总要消耗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即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就是说,任何一种产品都有成本问题。[1]一般来说,成本是就一定产品而言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一定产品而发生的生产费用。

媒介产业经营的个性特点不仅表现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它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上。媒介产品是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精神产品,媒介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和非商品属性:那些参加市场交换的媒介产品具有商品属性,有些媒介产品是不参加市场交换的,则具有非商品属性,如满足公益性、政治性需要的媒介产品。产品成本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包括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不论是参加市场交换的商品性媒介产品还是不参加市场交换的非商品性媒介产品,都存在成本问题,都要计算成本。成本是体现媒介产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

在一般情况下,媒介产品都要计算成本,所不同的是计算成本的目的。对于非商品性的媒介产品,计算成本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科学地使用资金,保证和提高社会效益;对于商品性的媒介产品,计算成本是为了节约开支,取得较多的盈利,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少投入多产出,增加媒介产业部门的收入。媒介产品成本对于媒介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媒介产业来说,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借鉴现代经营理论来搞好自身的成本管理。

(二)媒介产业成本管理

1.成本管理的含义

媒介产业成本管理是媒介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分析、决策和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要求系统、全面、科学、合理。

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如何降低成本的一系列措施。媒介产业成本管理不仅要重视“硬件”成本,也应重视“软件”成本。成本管理的范围应包括媒介产品的生产、技术、销售、储备和经营等各个领域。“首先,要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考虑成本问题,从投资方案的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技术操作、产品结构、技术条件、新工艺和新技术采用等各个环节去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其次,要考虑从供销经营活动中摸清楚消费需求和市场规律,在材料价格、材料采购价格、材料采购批量、材料储运损耗、产品发运、资金运用等方面研究如何降低经营成本;最后,是要在生产力组织方面研究成本。如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专业化协作、生产进度的合理安排等。”[2]

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应包括各部门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并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全面成本管理,要把成本考核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从业人员。要使人人都明确媒介产品是从业人员的智力、体力与高科技设备共同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成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媒介产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

2.成本管理理念

现代产业管理应打破传统职能管理的界限,将产业视为一个整体,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从事产业内部综合协调管理,强化产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职能部门的子目标与整体产业目标相一致,从而使得在多层代理框架下的内部各代理部门与产业经营者战略决策及管理行为相一致。这种管理格局无疑需要产业管理有一条主线,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串起来,从而提高产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实践证明,这条主线就是成本预算与经营管理。那么,何为现代成本预算与成本经营的理念呢?概括起来,它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1)理论构架。从市场行为的角度看,市场的作用就在于减少整个经济交易的交易成本,通过产业内部的交易行为提高交易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减少浪费,同时,节约交易成本。

从产业内部管理角度看,预算管理一方面体现市场行为中的计划导向,另一方面又强化了计划中的市场导向。

市场中的计划导向是指市场是竞争性的,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如何面对市场,作为产业管理者必须在市场预测决策基础上进行计划与预算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风险,或通过产业的计划预算管理行为使得市场风险得以控制,这反映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经营者从事管理的主动性,当产业面临市场瞬息万变的状态下,产业应战的态度应是以变应变,以动制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风险和受风险左右。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认为市场中的计划导向的实质是减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内在机制,离开计划这一机制,产业管理就是被动的,它无助于避免交易风险和降低成本。

计划中的市场导向是指计划管理不是主观的,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或前提,那就是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计划导向离开了市场,计划将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木。市场导向作为一种管理机制,说明了成本预算一方面与市场机制(风险机制)相对接,另一方面与产业内部管理、内部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相对接。前者说明了预算管理以市场为起点,一切围绕市场做“文章”,离开市场的产业内部管理是不可能成功的。市场代表着效益,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忽视市场就等于忽视效益,产业也就无效益而言。可见,市场导向作为一种机制,把市场作为预算管理与成本经营的出发点,是判断预算管理是否成功的试金石,“预算管理出效益”正是从这一层面衍生出来的科学论断。后者说明了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系统的组织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与预算考评等构成,不同的组织程序,预算管理结果是不同的。从管理原则来看,这一组织结构体系应当满足两个基本原则:①各组织责、权、利对等原则,这是基础。②不同组织在权限上立足于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这是权利的制衡及系统有序运转的保证。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的体制,其决策权都应落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经营管理者的手中,由这一权威组织进行决策、指挥与协调。预算的执行层则由各预算单位负责组织实施,辅之以对应的责、权、利关系,监督权则由更为独立的内部监督机构(如审计部门、预算管理仲裁委员会或监事会)负责,从而形成独立的权利制衡系统,这种制衡本质上就是运行机制。正是从这一角度可见,预算管理不单单是产业内部管理的一种方法,而更是内部管理的一种机制,一种围绕市场展开内部计划管理的一种机制。

(2)成本管理的作用。从成本预算的构造体系方面来探讨,成本预算体系决定于成本的要素构成与作业的流程特征,同时,也与产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产品成本概念可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产品成本。狭义的产品成本是指在产业内部及其相关联方发生的由生产者负担的成本,即从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到营销与物流等各过程中的成本;广义的产品成本又称“全生命周期成本”,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还包括各项销售成本,如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以及废弃成本等。周朝琦在他所著的《目标成本管理》一书中曾这样说:“无论是狭义的成本概念抑或广义的成本概念,其构成要素最终将体现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固定制作费用、固定推销与管理费用等基本方面。如果更进一步地从净利润的角度来看,还应当包括财务费用与税收成本等项目。与此相适应,也就形成了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变动制造费用预算、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预算、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固定推销及管理费用预算以及财务费用预算和纳税成本预算等。产品的作业流程与组织管理机构,尽管不会改变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但却会对各项目成本数额与比重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对于产品的产出效率也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毫无疑问,对于成本预算构成体系的研究以及预算控制的实施,必须依据成本构成要素,并通过对作业流程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分析与合理配置来进行。”

成本管理(也叫成本企划)理论的关键因素是目标成本。也就是说,在产品的企划与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只允许是多少。成本是事先限定好的,制造过程实际消耗成本乃至顾客的使用成本,即产品寿命周期成本都不允许超越这一范围。这意味着,人们已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产品的策划、构想与设计阶段,从业务长河的下游转移到上游或者说是源头。

成本经营管理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思维雏形发展至今经历了大约40多年的历程,并且在实践与理论上已日趋完善。现在被定位为“战略性成本经营”的成本策划,源自相互而简单的思想,其实务的普及却有着一个摸索、尝试与积累的过程。

日本企业家们深深地意识到,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要使产品畅销,必须力求确保产品低价格、高质量和多功能这三大要素。在这三大要素中,为确保低价格而必须的低成本显得格外重要。尽管成本企划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就开始有其雏形,但真正开始作为确保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实现的手段,即将成本企划的对象空间扩展到开发设计的前阶段(产品理念设计与销售价格确定连贯思考),还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当时的汽车业为满足政府制定的排气量规则,成本大幅上升,传统的成本管理对此根本无能为力,所以,只能力求从改变设计上寻找突破口。非装配型企业运用成本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出现的,这表明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成本管理具有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功效这一点已成为整个日本企业界的共识。[3]

(3)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看,现代成本管理从理论到实践已趋于成熟,特别是成本管理的概念,一般采用设定目标成本的办法去控制和管理成本。

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产生的一种由管理当局把既定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成本控制是目标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以目标成本为依据,对企业的各项成本开支进行严格地限制、监督和指导,力求做到以最少的成本耗费,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目标成本的制定方法。作为成本重要依据的目标成本,必须是经过企业全体职工辛勤努力才能实现的成本,通常应该建立在平均先进定额的基础上。因此,制定目标成本时,既要考虑本企业的内部条件(如现有设备情况、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历史成本资料等),又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市场供需情况、国家财经政策,以及国内同行业同类产品的成本信息等)。但必须注意,目标成本只是个总的奋斗目标,不便进行日常成本控制。因此,目标成本制定出来后,还要按照责任会计的要求,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为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并形成责任预算,落实到有关责任中心,分类归口管理,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成本控制网络,由各级管理人员根据责任预算进行控制,包括限制、指导、监督和调节。目标成本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责任中心还应随时积累实际成本发生的信息,用以与责任预算进行对比,计算实际与预算的成本差异,分析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原因,并编制实绩报告进行考核。

目标成本管理的目的。目标成本管理是一种以目标成本为对象的管理概念,是目标管理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来源于目标管理,但从它是企业目标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称它为成本目标管理更为合适。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成本总额、利润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全体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奋斗。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员工都应当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如产量目标、销售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质量目标、资金目标、费用预算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计划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目标成本管理的作用。目标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根据企业总的奋斗目标测定产品的目标成本;然后,将目标成本按产品结构或产品形成过程或产品成本类别进行分解;再按照这些分解目标的要求,去组织设计、试验、生产准备、材料供应、产品销售以及日常生产经营,以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一些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实践证明,这种企业内部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对于进行成本规划指导和控制,使企业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资本增值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目标成本管理是指产业在成本经营活动中,把成本目标从产业整体目标体系中抽取和突出出来,用它来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的发生和费用的支出,以达到降低成本耗费,提高资本增值的目的。可见,它是一种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盈利的手段,是一种科学的现代成本经营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