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报论文的插图使用原则及制作

学报论文的插图使用原则及制作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报论文的插图使用原则及制作一般来说,学报对论文插图的使用有如下原则:1)图要精选,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即以图辅文的原则。只有那些对论文文字起深化作用的插图才有意义保留在刊发的论文里。根据以上原则,学报的来稿中存在着大量不够规范的插图,需要我们进行编辑和改进。

学报论文的插图使用原则及制作

一般来说,学报对论文插图的使用有如下原则:1)图要精选,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即以图辅文的原则。论文的插图是直接用来表达正文内容的,它与一般的工程图或美术作品不同。只有那些对论文文字起深化作用的插图才有意义保留在刊发的论文里。2)图要精心,只有那些高质量的插图才有保存的意义。同时,设计和绘制,要大小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图中文字与符号均应植字,不用手写,字的大小以处于6号至新5号字之间为宜。3)坐标图标目中的量和单位符号应齐全,并分别置于纵、横坐标轴的外侧,一般居中排。横坐标的标目自左至右;纵坐标的标目自下而上,顶左底右,坐标图右侧的纵坐标标目的标注方法同左侧。4)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表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符号量和单位的规范表达。5)图若卧排,应顶左底右,即双页图顶向切口,单页顶向订口。6)图在文中的布局要合理,一般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图,图旁空白较大时,可串排文字。7)图应有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的图序(如仅有1个图,图序可定名为“图1”)和简明的图题。图序和图题间空1个字长,一般居中排于图的下方。根据以上原则,学报的来稿中存在着大量不够规范的插图,需要我们进行编辑和改进。同时,对于一般性原则,需要我们对作者辅导和修改稿件时进行宣传和普及,以利于得到规范的插图原稿,减少编辑的劳动。[1]对此,本文加以论述。

1 学报插图中的常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1.1 学报来稿中插图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学报插图的调研,并结合历年学报的审读结果,归纳出学报插图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表达文章内容方面,插图与正文没有融为一体,作者对插图只是进行了简单地罗列。2)线条图线条粗糙、不光滑,线条过细、不清晰,箭头形状不统一。3)图中的文字不清晰,字体不统一,过小或过大。4)图中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和大小写不规范,与正文不统一。5)图片不清晰,插图中的文字没有重新植入,没有对图形进行必要的描边处理或填充处理。6)化学结构式制作不规范,与正文不协调,字体偏大或偏小。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简易函数图、示意图、流程图、直条图、构成图、记录谱图、照片图等,各种图不规范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总起来说不外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下面择几种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2 形式方面

存在问题:图幅太大或太小,紧挨文字“挤”,与整体版面不符,不美观,插图的注释文字字号比正文的还要大或与正文同样太小,很突兀、粗笨,令人看了不舒服。

正确处理:从黄金分割理论或从美学角度看,插图占据图空的70%~80%较好,若是半栏排版,则宽度控制在6~7.5cm范围内,若是通栏图,则在13~16cm范围内较好,左、右不串文,上、下稍留空即使左右串文,也要适当留出天眉、地脚,一般图题比正文的字号小,所以图中植字的字号也要比正文小,或者比图题还要稍小,一般6号字即可,对于整本期刊来说,所有插图中字号大小一定要保持一致。

1.3 内容方面

存在问题:插图中字母、数字等元素符号与正文中的表述不一致,即“图不达意”。

正确处理:插图中元素符号无论大小写、正斜体、全称、简称、中文、英文都应与正文完全一致,正文中提到“如某图所示”就一定要在图中明示,正文适用的各种标准、规范,在插图中也完全适用,比如数值与单位间要留空格,数字每3位分节等。总之科技期刊的插图,无论哪种类型都要求做到:线条粗细有别,轮廓线、函数曲线等用粗线,中心线剖面线、尺寸线、坐标线等辅助性正文中的插图,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注出图1、图2……,即使只有1幅图,也应注出图1,而不能没有图序,也不能写成见下图或见右图之类的形式。更不能没有图题,图题要简短、准确,具有较好的说明性和专指性,即图题要有自明性。图例的表示要与图样形状一致,大小也要一致,位置以放在图下最好,但如果版面紧张放在图中也可以,但要与图样区别明显,图注abc等宜标注在图下,不宜放在图中,以免混淆,有关插图补充说明性的文字要放在图题之上。

2 几种学报典型插图的标准化[2]

下面是经常遇到的几种学报典型插图的标准化,分别加以说明。

2.1 函数图

1)坐标轴

坐标轴的增量方向可以由标值看出来,不用要在坐标轴顶端画上箭头。只有当坐标表达的定性变量,没有给出具体标值时,才在坐标轴的顶端应按增量方向画出箭头。

2)坐标线

坐标轴上的标值线长度不一定非要一致,可综合考虑图形的美观性、直观性,从而确定图形的宽度、高度,并按比例分别确定标值线的长度。

3)标值

坐标应防止标注过密,以致分辨不清数字,标值排列在坐标轴外侧,标值的数字应尽量不超过3位数或小数点后不多于1个“0”。为此,要合理选用词头。

4)标目

标目一般由物理量的名称或符号和相应的单位组成。物理量的符号一般用斜体,单位符号用正体,量与单位之间以斜线“/”隔开。标目的位置应与被标注的坐标轴平行,居中在坐标轴与标值外侧。

5)图注

图注说明语可放在图中,也可以放在图外,但要简洁准确,表达规范。一切与正文无关的文字都应删去。

2.2 照片图

照片图的清楚度要好,扫描件分辨率一般应在600以上,对比度要合适。图中需要标注文字、数字或符号时、尽量使用计算机添加,使图片清楚、美观、协调;不能使用计算机编辑加工的,应另外用纸画图标示,不要直接写画在图上。实物照片涉及尺寸时,比例尺应同时照出。

2.3 电路图

电路图中的图形要布局均匀、紧凑,图形符号彼此间距离均匀适度,并留有适当距离。为使版面紧凑,可以采用设备、器件和元件的图形移动符号,以缩短图形的长度或高度。由于用线段表示线路只起示意作用,故缩短线段不会使电路原理发生变化。图形符号应排列整齐,在一个图中的同一种符号大小要一致。电路走向尽量简洁,减小不必要的交叉。图中的符号要按标准绘制。

2.4 机械

机械图是学报中比较重要的插图。总装图或机械零件图过长,则可改为断裂的画法,以缩短图形的长度或高度。这样可使图形主要部分突出,又避免了缩比过大的缺点。处理时,要注意按机械图标准,正确处理图形的边界线。机械图中应分清粗细线、实虚线。粗线用于描绘轮廓等,细线用于描述中心线、尺寸线、剖面线等辅助线。指引线要排列整齐,间隔均匀。图中的线,图形符号、标注等均应按照机械制图标准绘制。

2.5 流程图

信息处理流程图常以图形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含义。这种图形符号里面、外面一般都有文字,要求图形安排紧凑不出框。要规范使用流程图的图形符号,在使用判断符号时,要写出“是”与“否”或相应文字。在插图设计时,遇到流程图较复杂时,可在某处中断另起行再画。

3 提高学报论文插图的措施[3]

国家科委在《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中对图的要求是:重点检查图设计的合理性,线条的匀称性,标目书写的规范性;图序、图题以及图中的内容与正文的一致性等方面。图虽然小,但对论文内在质量的影响大。因此,期刊社或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对插图一定要细心审理,多校,存疑,把好下面几道“关口”。

3.1 审稿专家把好“科学关”

现在大多数的期刊社对于内容有相当深度和难度的科技论文,都要送请相关的专家审稿,就其创造性、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等听取意见,即所谓的学术送审。科学性是科技论文(包括插图)的灵魂。而审稿专家一般都是某学科或专业的权威,学术水平较高,所以在审稿时,对插图是否精选、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图形(图题)是否有自明性等也要予以把关,高屋建瓴地提出审理意见,从学术性上把好关口。编辑可以提醒审稿专家注意这方面的要求。

3.2 编辑把好“规范关”

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口”。经过专家审理可以录用的文章到了编辑的手里,编辑就要根据各种规范认真地审读加工,尤其要对插图下功夫。首先要看是否多余(作者在写稿时就要精选插图,但往往舍不得删),然后检查图中的内容与正文的一致性、标目书写的规范性,此外还要对插图的画法、布局及缩放等提出要求。等到排版清样出来之后,编辑还要进一步在校对环节对插图更细致地把关。总之,编辑一定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3.3 作者把好“修改关”

根据审稿专家和编辑提出的要求,作者要认真修改,无论尺寸还是内容方面。因为很多图是作者用专业软件制作的,所以其本人修改起来更方便、快捷。这样做也是给作者一次确认的机会,以防止编辑或排版人员擅自改动后作者不认同。作者千万不能有插图是“小事情”,反正编辑部已同意发表了的想法。经作者修改后的稿件还要由编辑再次审读后,才能送去排版。

3.4 排版人员把好“美术关”

排版人员一定要对插图有常识性了解。因为不同的插图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线条图应线条清晰,粗细均匀,比例适当;照片图应图像清晰,层次分明,反差适度等。另外,国家标准或由主管部门制定的部颁标准和其他有关专业标准给出了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符号,这是绘制插图时应该遵循的规范。排版人员在开始制作或描绘时,就要按照规范对各种线条的粗细、字号的大小、字体的选择做好规划,要从美术角度去决定图幅大小、空白大小,要保证一本期刊格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刘淑玲,张军,王海云等.如何提高学报的插图质量[J].科技与出版,2009(6):45~46.

[2]刘凯,陈志东.科技期刊插图表格标准化[J].品牌与标准化,2009(12):41~42.

[3]褚金红,鲁雪峰,秦海明.科技期刊插图中常见问题及提高质量的措施[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2):135~1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