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经写作要领

财经写作要领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经写作要领好记者在写文章的时候的确采用了一些特定的战略和手段,我们用这个章节来把它们寻找出来。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解雇其总经理的新闻显然比世界上其他的航空公司解雇其机组成员的新闻要重要得多。另外的依据是他是否仅仅去奔驰公司,还是他要去一家国外的竞争对手公司。告诉读者新闻的意义这是新闻写作中最有含金量的部分。

财经写作要领

好记者在写文章的时候的确采用了一些特定的战略和手段,我们用这个章节来把它们寻找出来。

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是要告诉别人这个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在一个理想的状态里,你要让你的新闻编辑很清楚。编辑会问你一些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为了要判断你所掌握的这些信息(或者将要获得的信息)是否能写成一篇好文章。如果没有一个好编辑(这是全世界财经新闻行业最普遍的问题),你要自己来判断。假设你在对一个不太熟悉经济或者金融的朋友或家庭成员说话,假设你在和你母亲说话(当然你们中的某位的母亲可能是中央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但是你明白我的假设的用意)。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要试图暂时放下所有你收集到的公司资料的细节——公司的名称、公司主要人物的姓名和职务、顾问、银行家、产品名称、销售数字等等。把这些姓名数字忘记以后,再总结你还有什么信息。

我们还是举例说明吧。假设一个国家最大的汽车制造厂的领军人物辞职去了某跨国汽车公司,将在本国开设一家新的工厂。这是一则新闻,你不要管他的名字是阿布杜·来蒙·史密斯,也不要管他的公司叫全国爱国汽车制造厂,或者他将要去为奔驰公司工作,年薪百万美元等等。你可以在文章的后面部分决定选取其中哪些细节,也可以决定哪些细节你在第一个关键段落里不需要提到。

找到文章的角度,或者是衡量的尺子

你已经对新闻报道要回答“5W1H”的理论很熟悉了,我们的文章还不止于此。我们要继续下去,走得更远一点。我们首先要自问关于新近发生的事情,我们的读者要了解什么才能判断事情的重要性。我们要衡量出来其重要性。文中有什么因素是最大的吗?是最长的吗?是最高的吗?有10%或者50%的变化吗?或者是成倍的变化?还是有第一、唯一、最后或者最终的?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解雇其总经理的新闻显然比世界上其他的航空公司解雇其机组成员的新闻要重要得多。

你的文章应该衡量所有的内容——公司、人、发生的事情,这样读者才能有一个清晰的对其意义的理解。在衡量的过程中,你的标尺应该是人们生活经验范围内的事情(例如,大约是一个教师的年工资、两倍于在美国纽约的同类产品价格、比世界上20个国家负债总和还要多的国债、国家出产总量的约十分之一、大约三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面积等等)。

扩充文章

这是文章的附加价值,是你把文章变成自己作品的地方。你开始就文章触及引起的问题提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原来的信息提供的。扩充文章的第一步就是你要超越文章涉及的特定的人和特定的公司(假如文章是关于国际经济的,你要超越特定的国家)。

你开始问这样的问题:

·这件事情是否是该公司或者该行业第一次遭遇的?

·这件事情是否是大趋势的一部分?

·这件事情是否和趋势相悖?

·这件事情是否标志着事件发展轨迹中的一种变化?

·既然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么对该公司、该行业或者其他事情有什么影响?

试着假设你对该事情一无所知(实际上你不是),然后你开始问“愚蠢的问题”。例如:对不起,你能否解释一下该事情是怎么运作的?或者问:也许我早该知道,但如果事情这样了,还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如此等等。

当你将问题分解清晰以后,就要开始找答案了。别认为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这是你开始请教专家的第一步——运用你的提问专长(这就是新闻记者的专长)。专家是能给你提供信息的最重要的人之一(比如,在新闻发布会上,你得到的可能就是一些新闻的初步线索,你还是要继续深入探索)。你还可以访问该行业的其他公司,股票经纪公司的分析师、学界人士、银行的经济学家。别忘了访问你的同事(例如在你之前报道过该条线的记者,还有编辑)。永远不要忘记档案资料(以前是指图书馆,现在可能是一些在线的数据库甚至是搜索引擎)。你在报道任何一个题目之前都要阅读相关的资料,在你去新闻发布会之前或者访问某个人之前最好也能阅读相关的资料。

决定在开头部分使用什么细节

你这里要做的事情不是把文章的开头堆满内容,而是要让开头部分很有内容。让我们回到开头部分提到的例子,某汽车企业老总辞职的故事。决定什么细节出现在开头部分的依据是——该总经理的名字是否家喻户晓,或者他离开的那家公司是否重要(也许那是行业内最大的公司,这就足够了)。另外的依据是他是否仅仅去奔驰公司,还是他要去一家国外的竞争对手公司。你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刚好给读者知道你在讲的是什么内容,但是也不要让他们感到太难消化你给出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知识丰富的专家型的读者不会觉得不把太多的人名和数字放在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不妥。他们会扫描文章下面的部分,跳过他们熟悉的部分,找到他们想要的细节。

通过引言让文章生动起来

没有引言的文章是死板的。引言可以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紧靠着导语,也可以放在第三段、第四段,甚至最后一段。如果你的调查研究足够充分的话,你应该在采访笔记上找到不少值得引用的内容。问题在于该把什么引言放弃,而不是把什么放进文章。引言给文章带来一种真实感,因为它们是来自非虚构故事里真实人物的对话。引言改变了文章的节奏、声调,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这是因为引言捕捉了日常生活的话语,在商业社会中很难听到。所以你要好好把引言摆放在你的文章中,让它们穿插在恰当的位置,不要让太长的一段文字中看不到引言。一般来说,每三到四小节的文字应该有一段引言。

告诉读者新闻的意义

这是新闻写作中最有含金量的部分。这部分是要回答“那又怎么样”(So-what)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质量决定了你的文章是否值得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通过这一段落,你帮助、指导你的读者去理解故事的意义。他们都是很忙碌的读者,有一脑袋的问题要问,但没有时间梳理并自己去找到答案。你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而且这是很重要的工作。这不是你自己的个人意见,也不是你的专家判断;这是你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工作、通过和专家谈话后获得的知识的凝结和消化的结果。如果不同的人对故事有不同的理解,你要如实反映。

书写新闻故事的意义,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两个段落。可以不必集中在一处,可以分散在文章的各个地方,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展现。故事的意义可以放在文章开头,也可以在第二、第三段里。有多种方法可以处理这样的段落,但是你也很可能处置不当。我还没有找到如何称呼这种段落的合适的方法(有的人称之为“Sowhat段落”),所以为了讨论的方便我决定叫它“核心意义段落”。我们在下面范文中会遇到这样的词汇。怎么称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出现在很多文章中。这样的段落简练地告诉读者故事对人、对公司、对行业以及对整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如果文章对以上所有部分或者多数部分都有意义,那么“核心意义段落”就要尽量捕捉并展现其所有意义。对新闻记者来说,能写出好的“核心意义段落”是你能培养的最复杂的技巧之一。这种技巧来之不易,但是一旦获得这种技巧,你将成为一个权威记者。

让我们回到开头部分提到的例子,某汽车企业老总辞职的故事。核心意义段落也许应该这样写:

史密斯先生跳槽到奔驰公司的事件是国内大型汽车企业第一次有高管向外资企业流动,这反映了在日益开放的经济中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这个事件很有可能在其他的国内公司引起关注,它们能够留住最优秀的管理者么?同时政府也有可能承担一定的压力,放慢自由化的步伐。

给文章提供背景和上下文资料

很多新闻读者都是新读者,他们刚开始阅读商业新闻,也许他们刚从国外度假回来,也许她们刚生了一个孩子,状况不一。如果你很在乎他们是否能通过你的报道来了解事件,那么你同时采用的写作手法也就会让你的新老读者们都很容易理解。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有一种感觉,能感知读者可能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因为缺少相关信息而感到困惑。应该有的技巧是你把从档案中搜集来的资料、你脑海中的信息化解到你的句子和段落中,很自然地提醒读者发生了什么。你要把自己的话看成是提醒,这很重要。因为读者可能已经知道相关的背景和上下文,所以你不能采用高高在上的语气。这意味着你按照文章发展的过程放进背景信息,有时候可以是新闻报道句子中的短语,有时候可以是整句甚至整个段落。

“背景”和“上下文”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如果有的话,背景是指发生新闻的比较正式的提示,而上下文是更加宽泛意义的事情发生的大框架。如果我们回到汽车公司总经理辞职的新闻上去,我们会发现背景是指他3个月前刚刚获得了加薪、股票期权和提升。其他的背景信息还有奔驰公司在本国开展业务还不到一年,奔驰宣称在没有当地人才的情况下开展业务是很困难的。大的上下文的信息是指政府正在推行自由化的经济政策,欢迎外来的投资者和本国公司竞争,这成为选举中的敏感话题。读者还可能读到另外一家本地的汽车公司最近不得不削减员工数量,他们认为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导致了他们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背景和上下文信息为上面讨论过的“核心意义段落”提供了证据。

背景和上下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所有好的财经新闻报道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坚实的、经过恰当统计的信息来支持。所有故事都需要这样的数字来添砖加瓦,但数字不必很多。所以在上述例子中,你应该告诉读者国内公司在过去一年的业绩情况,并引用一些利润数据或者是市场份额的数据。你还要通过利润数据或者份额数据来展现奔驰公司的计划和野心。如果他们已经公布了这些数据,你可以拿来;但如果没有的话,你也可以用其他比较过硬的数据。例如,你可以引用奔驰公司至今的投资数额、已经雇佣的工人的人数,每年的产量数据。这些数据都能给读者一些实证的感觉。

定义并解释

在很多的财经记者看来,他们的读者似乎知道所有财经术语的意思。实际上,他们不知道。大量的读者购买财经媒体,仅仅是粗略地阅读。他们购买的原因是他们的同事在这么做,他们不愿意别人看到在到达办公室的时候,他们胳膊底下夹的不是一份严肃的财经报纸(尤其是一份橙色新闻纸的财经报)。他们匆匆扫一眼报纸,寻找对他们有直接影响的新闻。其他的新闻他们都扔在一边,即使有时间也不去读。原因在于他们虽然是行业专家、财政专家或政府专家,他们也都只擅长某一件事情。某化工行业的优秀会计师不一定知道关于贸易政策的变动情况,也不清楚相关的术语。优秀的农业经济学家也不一定知道养老金基金是如何投资的。杰出的零售行业的经理也不一定了解外汇交易市场的功能。

所以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出定义并解释概念。难题在于你要决定什么概念是你要解释的,而什么概念是大家基本上都了解的。不同的报纸有不同的界定方法,但是在我看来,多数财经记者犯的错误是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少解释一些。

帮助读者来理解术语并非难事,有一些技巧可供参考:

·不必把整个句子停下来下定义,你可以把定义化作一个短语放在句子里,让你的报道节奏正常流动。例如,你用不着专门用一句话来解释贸易赤字——“贸易赤字是某国家进口超过出口的部分”,你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解释贸易赤字的含义:“美国的贸易赤字上升了65%,达到了创纪录的2710亿美元。原因是国家经济的强劲增长让国外商品进口的速度大大超过出口扩张的速度。”这个技巧就是要把定义转化为信息的一部分。

·在某个正常的句子里使用一个术语,然后在下一个句子里定义并解释这个术语。例如:“去年的通货膨胀率是6%。这是过去十年来政府衡量一年内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率首次超过5%。”和上一个技巧一样,你做的事情也是把信息和背景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停下新闻写作的节奏,来给某个概念下定义。本技巧和上一个技巧适用的范围是——当你使用的术语已经是相对比较常见的术语了,但他们的使用还不到“尽人皆知”的那个程度。

·当你认为读者因为遇到生疏的内容而要把报纸的这页翻过去的时候,你可以在写作中插进一个简洁明快的定义。读者在这些地方可能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不舒服或者被激怒。你给出这个定义是在给读者发出一个信号——他们没有必要知道这些概念的含义,尤其是那些陌生而难懂的技术性概念。这时候,你就停下文章,来下一个定义。

·做一个微型演讲。有的时候,读者要了解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名词,而是一个过程。例如,为什么利息的上升会影响到股市的表现?即使是这些似乎广为人知的过程也需要解释——投资者担心利率上升会让消费者需求下降,而他们投资的公司的产品销路受到了影响;另外他们借贷的成本也上升了——所以当投资者预期到利率上升的可能的时候股票价格就开始下跌了。——这样的小演讲出现在读者范围比较广的财经报道上比较适合,例如头版的新闻,或者是特写类的报道。当然,这样的演讲式的解释一般不出现在专业公司报道、金融市场报道或者每日市场动态中。

用很多术语、不作解释是很容易的,但把报道写得简洁易懂却不简单。如果有机会的话,你该看一份《华尔街日报》,这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严肃商业报纸。该报纸的风格清新简洁,作者们感到读者有理解困难的时候就解释清楚,而且作者们知道自己有责任让文章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提供趣味。在日报节奏的新闻报道中,尽管和学术期刊或者行业新闻写法不同,但有一个原则是所有的记者都要应用的:我所写的东西是否新鲜?是否特别?是否有趣?是否有意义?

一旦你开始写作

一旦你开始写作,你会发现你还缺少什么素材。你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回去采访,找到那些你采访过的人,发现你缺失的素材。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好好核对事实、核对引言,当然前提条件是编辑允许你那么做。不要不好意思回到你的信息源头处。寻找更多信息的过程传递出你对于精确的执著。在你采访以后就要事先打声招呼,说你还会再打电话。你也可以从被访问公司的公关部门那里找到你从主信息源处得不到的信息。

报道的核对事项

初稿完成后,还需要核对,有时这一步骤要反复进行:

·导语是否清楚解释了新闻的要点?

·是否有个段落解释了新闻的重要意义?

·你是否有你需要的所有事实和信息?

·是否代表了问题的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的声音?有没有偏向某一方?

·是否回答了文中提出的所有问题?不要让读者还有未解开的疑问。如果你在文章一开始就说某人的计划是要实现某交易或者为了某职务的当选,那么你一定要告诉你的读者结果怎么样——哪怕在文章最后加上去也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