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释性报道的写作要领

解释性报道的写作要领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解释性报道的写作要领从总体上看,解释性新闻与纯新闻有不同的重心。日本的《日本经济新闻》就此发表了一篇解释性报道:《探索均势的日美中俄》。在解释性新闻的写作中,需要有娴熟的写作技巧。

第三节 解释性报道的写作要领

从总体上看,解释性新闻与纯新闻有不同的重心。纯新闻的重点是向人们报告发生了什么(what),而解释性新闻的重点在原因和结果上(why和How)。而且每一篇解释性新闻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解释性新闻的侧重点

1.着重揭示新闻事件的含义,对方方面面的影响

这一类可以说在解释性新闻中占的数量最大。1994年6月21日,美元兑换日元的比价跌破1∶100的大关,震动整个世界。世界各报都发表报道。日本共同社发表《日元急剧升值会扼杀复苏萌芽》(6月22日)。该报道大量引用政府官员、经济界权威的评论,指出日本正处于经济刚刚复苏的关键时刻,日元升值将使出口受阻,失业增加,资金外逃,产业空心化,是对日本经济的莫大打击。法国《世界报》23日的报道《美元疲软破坏市场稳定》,分析了美元贬值对日美欧三方市场的利与害,指出“美元贬值,一把双刃的利剑”,有利又有害。而英国路透社24日报道了美元贬值导致世界各国的股市暴跌,并发表《金融风暴》的报道,指出美元对日元贬值引发全世界对世界三大工业国——美国、日本、德国的货币政策的信任危机,威胁美国的发展,阻碍日本、德国的经济复苏。这些报道,从不同侧面、不同立场来揭示美元贬值这一新闻事件的含义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揭示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搞清来龙去脉

1994年6月25日,上台仅一个多月的日本羽田首相宣布内阁总辞职,日本政坛扑朔迷离。日本《读卖新闻》的分析是:“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家们在采取行动时考虑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而法国的法新社26日的报道在分析日本各政党的力量对比、力量组合时,指出:“争权斗争使日本陷入政治混乱”,“其根源是政党力量的重新组合尚未完成。”虽然也还是浅层次的分析,但比《读卖新闻》的分析显然更抓住要害,可谓旁观者清。在1994年6月上旬举行的匈牙利议会选举中,由前匈牙利共产党改名的社会党在选举中获胜。美国《华盛顿邮报》(6月12日)为此发表《列宁的事业兴旺: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东欧站不稳》的分析报道,记者从农业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的前后对比、企业的现状,分析了东欧诸国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人民的心态,最后得出结论:“共产党人和前共产党人之所以正在获胜,是因为西方的经济建议已导致了毫无意义的、机能障碍性的痛苦,同时又未能给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把主要原因揭示出来了。

3.从“明天”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件,展望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994年6月中旬,欧洲各国举行欧洲议会选举。选举结果一公布,西方几乎所有新闻媒介就选举结果对整个欧洲以及欧洲各国的发展前景的影响作了分析报道。各新闻媒介对各国各政党尤其执政党在选举中的表现逐一作了评述,但对其结果的分析却大不一样。法新社认为“欧洲议会选举结果不大会影响欧洲联盟内的力量对比”(法新社巴黎6月13日电)。而《纽约时报》则得出结论是,“欧洲议会选举表明欧洲出现右倾趋势”,这种右倾趋势是各国更加强调本国的独立自主,从而对欧洲联盟会构成威胁(《纽约时报》6月13日报道)。

4.把单一的、孤立的新闻事件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揭示其发展的方向、趋势、意义

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美国每年都在国会争吵不休,但每次都获通过。1994年4月底却出现了许多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克林顿总统要求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的情况。日本的《日本经济新闻》就此发表了一篇解释性报道:《探索均势的日美中俄》(4月26日)。作者没有按一般思路来分析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对中美经济、外交关系的影响,而把中美关系放在中美日俄四国的相互关系的大背景下来考察。作者指出,稳定日美中三角关系,进而建立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秩序,将是亚太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中美关系的动荡将使四国关系发生变化。作者继而分析中美关系变化而引发的中俄、美俄和中日、日美关系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导致亚太地区的失衡。正是从均势战略出发,美国必须给中国最惠国待遇。作者从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揭示了美国延长给中国的最惠国待遇的战略意图,确实具有相当的洞察力。

5.揭示一系列现象背景的本质,帮助受众认清问题的实质

在一段时间里,美国在亚洲的外交处处碰壁,美国的《洛杉矶时报》1994年6月3日发表《亚洲虎显示政治力量》的报道,列举了中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正面冲撞美国,不是使美国后退,就是使美国处于尴尬境地。这说明什么?该报记者认为是亚洲各国的国力的增强使他们有了自信心。而另一家美国报纸《巴尔的摩太阳报》(1994年5月8日)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化冲突,美国坚持个人主义、崇尚个人自由的哲学,并强使亚洲各国接受,引起这些国家强烈抵制;东方人坚持儒家为本的集体主义,强调社会稳定。它们从不同角度点明了美国与亚洲各国发生冲突的本质所在。

在解释性新闻的写作中,需要有娴熟的写作技巧。因为解释性新闻都比较长,除了新闻题材吸引人以外,在写作技巧上还得花工夫,使读者欲罢不能,非要一口气读完;读完全文,还得让读者接受作者作出的结论。

二、解释性新闻的写作技法

为了增强解释性新闻的可读性、可信性,西方记者一般采用的写作技法有

1.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解释性新闻都有大量的材料(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和背景材料),也大多有作者的分析、评论。写法上都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这种夹叙夹议不是观点加例子像油水分离的方法,而是把材料和观点水乳交融般结合在一起。“东西方之间近来频频发生冲突。有些冲突体现出太平洋地区存在着一条比喻意义上的裂隙——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间的断层线。东方文明主要是儒学。”(《美国与亚洲:政治文化冲突》,载1994年5月8日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美元于27日上午在东京跌到100日元大关以下,它成为一个令人丢脸的标志,提醒人们,从经济上说,美国已变得像其他国家一样了。”(《美元下跌反映美国越来越依赖别国》,载1994年6月28日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这些句子既是叙述事实又是作者评议,或者前一句是事实的叙述,下一句是作者的评议,一下子点中问题的实质,让读者把事实和评议一股脑儿“咽”下去,无法分离。

2.大量地引述权威人士的观点以增强说服力

在解释性新闻中几乎极少有不引述权威人士观点的例子。在解释性新闻中引述权威人士的观点成为写作的要义,尤其在新闻写到关键处,常常以引述权威人士的发言作为结论,成画龙点睛之笔。1994年四五月间,美国和朝鲜就核查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朝鲜声明立即退出核不扩散条约。美国上下震动。美报不断透露美国拟就制裁朝鲜的方案,但该方案迟迟未出台。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对北朝鲜的制裁可能带来具有讽刺意味的风险》(6月4日)。该文评述为什么不立刻制裁的原因是朝鲜可能以硬对硬,干脆放手发展核武器,使美国更加进退维谷。作者接下来写道:“美国一位官员说,这种风险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进一步采取行动的主要原因。”这段引语既是报道,也是作者想要说的观点,即“借你的嘴,说我的话”。这样的例子在解释性新闻中比比皆是。

3.大量采用文学笔法来报道现场

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解释性报道有一种吸引人读下去的魅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南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人口猛增。《纽约时报》于1994年5月8日刊登《人口过多的越南将面临巨大灾难》来分析越南人口猛增的原因。文章一开头就写道:“马路上到处都是小贩、乞丐和摩托车。几乎家家户户都儿女成群,而且要不断接待来投靠的亲戚。现在甚至连人死后要在寺庙里存放骨灰盒也成了一件困难的事。”寥寥数笔,就把人口猛增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描绘出来。“曼德拉今天接过的南非正处于第一世界的富裕和第三世界的贫困之间。这是南北对抗在一个国家中的体现。”(英国《卫报》1994年5月10日报道《微笑吧,南非》)。一落笔就非常洗练又形象地把南非总统曼德拉面临的矛盾说清了。

解释性报道的写作不像纯新闻报道那样有比较严格的程式,它允许记者不拘一格地来写作。但这实际上对记者的写作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