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为大众文化的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

作为大众文化的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作为大众文化的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在当下中国社会,报纸的政治作用也非常特殊。另有大众文化批判的论点认为,通俗报纸的政治意义基本是消极的。费斯克阐释了大众文化特殊的政治作用。如果说,费斯克等是以大众文化极为成熟、民主政治甚为稳固的西方语境,来阐释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那么当下中国的特殊政治环境更增添了通俗报纸政治作为的复杂性。

一、作为大众文化的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

在当下中国社会,报纸的政治作用也非常特殊。报纸在新闻传媒的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党报或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集团一直是这个系统的核心,特别是在政治意义上,即使是在国家进入市场经济的时期,在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中依然是由报纸担当了重要角色。中国大陆新闻传媒业在改革开放后经历的高速发展期内,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在全球范围内报纸发行量下降、影响力下滑的形势下,中国大陆的报业却获得了惊人的增长,即使是和电视这样的强势媒体相比,报业的发展也并不逊色。这种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新闻传媒市场份额的占有,以及相应的经济利益的获得,更是社会影响力的体现。比如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表现突出的新闻传媒是《南方都市报》和《财经》。

就报纸行业看,报纸的政治功能因报纸定位的不同而有差异,政治参与的方式、社会的政治效果也迥然有别。费斯克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观照三种报纸的不同政治功能。费斯克认为,从新闻生产的角度看,报纸具有三种不同形式的政治功能。严肃性报刊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现存的政治秩序。通过生产客观事实,权力集团宣扬各种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它的作用是培育大众的信念意识,对现实持肯定态度,制造轻信的读者。另类报刊则传播以各种激进视点审视的事实,是针对统治阶级的批判。通俗性报刊削弱新闻和娱乐之间的对抗性,以怀疑态度看待权力人物——它的政治效果是“看穿”他们,间接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费斯克论点的意义在于,指出了通俗报纸政治作为的可能性。一种意见认为,通俗报纸因为它的性质先天地与政治无缘,因为通俗报纸关注公众的日常生活层面,多是提供无关宏旨的琐碎新闻和实用信息,以消遣为主要功能,不可能在政治层面参与社会生活。另有大众文化批判的论点认为,通俗报纸的政治意义基本是消极的。一是它转移了公众对于严肃政治事务的关注,实际上大大削弱了公众对于严肃政治的参与;二是它对于社会生活肤浅的表面化处理,极大地歪曲了社会现实,有强大的“粉饰太平”之功效,掩盖了浮华生活表象下的社会真相,因此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实现政治参与。这样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这也是通俗新闻传媒的固有的政治缺陷。但复杂的状况从这样的单一视角不能得到全面的解释。费斯克对于通俗报纸政治功能的独特解释,说明观察视角的恰当转换,使得通俗报纸在另一个层面显现出不可替代的政治作用。

费斯克阐释了大众文化特殊的政治作用。“大众文化是日常生活的政治。这意味着大众文化在微观政治的层面,而非宏观政治的层面进行运作,而且它是循序渐进式的,而非激进式的。它关注的是发生在家庭、切身的工作环境、教室等结构当中,日复一日与不平等权力关系所进行的协商。大众文化的循序渐进性,联系着在这些结构内部,朝向无权力者的权力的重新分配;它试图扩展自下而上的力量得以运作的空间。它并不像激进主义那样,企图改变在主要的场所分配着权力的那一体制,因为那是宏观政治层面的政治……大众文化的政治是微观政治,因为它在微观政治的层面,在日常生活的战术中,有更大的作用。”(费斯克,2001,第68—69页)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的微观政治并非与宏观政治彼此隔绝,而是紧密关联的,“此类微观层面上的抵抗,一定会为宏观层面上的政治行动创造出有利的社会条件,尽管这些抵抗行为本身并不是宏观政治行为的充足理由”。(费斯克,2001,第203页)

如果说,费斯克等是以大众文化极为成熟、民主政治甚为稳固的西方语境,来阐释通俗报纸的政治作为,那么当下中国的特殊政治环境更增添了通俗报纸政治作为的复杂性。

在当下中国,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在于,公众民主意识的树立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建设处在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中。传统的政治观念以及相应的政治参与方式都在产生巨大变化。各种政治力量错综复杂地纠缠,新闻传媒也以各种方式感应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媒介环境中,通俗报纸的政治功能呈现极其特殊的特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