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报》

《新闻报》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商业化趋势:从《上海新报》到《申报》、《新闻报》鸦片战争前,中文报刊几乎全为传教士所办,外文报刊多为商办。《上海新报》创办目的主要是为商业贸易服务。《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报纸,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张真正意义的大众报纸。在报道范围上,《申报》“立志欲将中国境内各紧要消息采录无遗”。正因《申报》的这种新闻专业精神,它在读者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第三节 商业化趋势:从《上海新报》到《申报》、《新闻报》

鸦片战争前,中文报刊几乎全为传教士所办,外文报刊多为商办。战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商办报十分活跃,除外文商业报纸外,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十分迅速,并很快成为在华外报的主体。

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报刊,不以营利为目的,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在华经济活动的深化,在华商人开始创办报刊,用以刊载商业广告,提供商情信息,使自己“生意兴隆”,《上海新报》是其代表。英商字林洋行创办《上海新报》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洋行的商业发展,营利只是办报的目的之一。从19世纪70年代起,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都市化的条件使办报成了有利可图的事业,办报营利成为外国商人的共识。于是《申报》与《新闻报》开始正式步入商业化,创办人采用企业化的方式管理报纸,营利成了他们追逐的主要目标。由此,中国近代报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上海新报》的创办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刊,是上海第一家商业中文报纸,初为周刊,自1862年5月改为每周三刊,周日停出,1872年7月又改为日刊。该报由英商字林洋行出资创办,始终由西方传教士任主笔,第一任是华美德(美),第二任是傅兰雅(英),第三任是林乐知(美)。因与《申报》竞争失败,于1872年12月31日停刊。字林洋行除创办《上海新报》外,还早在1850年8月创办了英文《字林西报》,该报直到1951年才自行停刊,前后共出版101年,它主要提供商业信息,向商人提供商业情报。

《上海新报》创办目的主要是为商业贸易服务。创刊号上刊登的字林主人的启事,阐述了该报的创办目的:“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类如上海地方,五方杂处,为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观此新报,即可知某货定于某日出售,届期亲赴看货面议,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免买空盘之误。”[9]它把商情船期放在首位,每期都有广告、行情表、船期表。

《上海新报》自1868年2月1日起采用英国式的固定版面安排的方法,便于读者阅读:第一版为广告,第二版为中外新闻,第三版是广告及船期表,第四版是行情及机器图说。机器图说一项,很引人注目,所刊载的或为重型机器如火轮车、种麦轮器等,或为家常用具如风琴、铁柜(今保险箱)等,每绘一图,附以说明。机器图说的刊载,在当时很能益人智慧,唤起人们利用新式工具以节时省力的观念。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从1870年3月24日起,《上海新报》开始采用新闻标题,每条新闻上均加简明标题,如“刘提督战亡”、“种树得雨”等,用头号活字排印,正文则用4号活字。以往不按内容加标题时,一堆新闻上只刊“中外新闻”、“选录某某报”字样,用头号活字排列以代标题。加标题后,读者只看标题便可知新闻的大概内容。

二、《申报》的创办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起初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伍华德(C.Woodword)、普莱亚(B.Pryer)、麦基洛(J.Mackillop)等四人合资创办,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1909年产权归国人所有。1949年5月《申报》停刊,先后出版77年。

《申报》的宗旨是“行业营生为计”,即办报是为了“营利”,为了赚钱。美查曾如此陈述他的办报目的:“新报之开馆卖报也,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若本馆之开馆,余愿直言不讳焉,原因谋利所开者耳。”[10]商业报纸中出现以办报直接赚钱的《申报》,标志着在华外报开始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报纸,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张真正意义的大众报纸。

《申报》大众化倾向,表现在以“新闻报道”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此满足读者的需求,扩大发行量。《申报》强调报纸的民间色彩,要面向“下”,即“农工商贾”,不能仅仅“只传朝廷之事”,而要传“闾里之琐屑”,关心现实的世俗人生,广传新闻,把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在报道内容上,它立足上海,凡本市和江南主要城市的商业、金融、贸易、交通等的发展变化的消息都有刊载。为适应上海市民的生活,《申报》在抄录《京报》的谕旨、奏折、宫门抄之外,开始在报纸上刊载社会新闻,有谈狐说鬼之作,亦有对当时案件如杨月楼案、杨乃武案的报道,既为酒后谈资,又能增长见识。

在新闻观念上,《申报》作为一份商业报纸,尽量采取“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立场,以争取广告来源。

在报道范围上,《申报》“立志欲将中国境内各紧要消息采录无遗”。[11]为广辟新闻来源,《申报》广聘采访员。当时《申报》在北京、南京、天津、等地广招采访人员,至1887年有采访员的城市已达到三十二处,使报纸的新闻选择范围大大拓宽。

在新闻时效上,《申报》率先使用了从天津到上海的电报线路来传递新闻。1882年1月16日,从天津电传到上海的新闻是中国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新闻,而在中法战争中,为了及时报道新闻,满足读者快速了解战事的需求,美查聘用了一个俄国人担任采访员前往越南前线,这是我国第一次派往外国的军事记者,这名俄国人从西贡用电报将新闻发往香港,再由香港转上海《申报》刊载,大大提高了《申报》新闻的时效性。

在新闻写作上,《申报》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文化水平,使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首创标点符号,使粗通文字的人都能看懂。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特请善画名手选择新闻中可惊可喜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这种“画新闻”的方式很受当时读者欢迎。为广辟稿源,还在报上刊登启事,对刊登的稿件给予稿酬。

在报纸发行上,《申报》降低报价,广设发行处,使报纸能尽快送到读者手中。

正因《申报》的这种新闻专业精神,它在读者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要特别指出的是,《申报》在重视新闻的同时,也重视言论、文艺稿件和广告。《申报》改变了《上海新报》没有言论的传统,而将言论放在头版头条。言论的内容范围极广,“实有系乎国计民生”,发“名言谠论”,[12]达其积极用世之志,语言从八股文式改进为比较通俗的文字。文学作品成为《申报》必备的一栏,既登载文人诗词,也连载小说,颇吸引文人骚客。《申报》的广告,内容无所不包,在版面上占据相当的篇幅。在中国报刊史上,《申报》第一次将近代报纸的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及广告这四项基本内容综合在版面上。《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张形态完备的近代报纸。

三、《新闻报》的创办

《申报》的成功,使得商业性报纸接踵而起,但因竞争不过又纷纷败下阵去,直到《字林沪报》,尤其是《新闻报》创刊后,才打破了《申报》一家垄断上海商业性报纸的局面。

《新闻报》于1893年2月17日由中外商人合资创刊于上海,英商丹福士为总董事,聘请蔡尔康等为主编,不久华商股东退出,丹福士独资经营,后丹福士经商失败,1899年11月4日将《新闻报》卖给了美国人福开森,从此,该报获得了长足发展。

福开森的英明之处,是大胆任用“既无报馆经验,又乏新闻智识”的汪汉溪为总经理,汪汉溪为报福开森知遇之恩,在《新闻报》终其一生,殚精竭虑,为《新闻报》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说,《申报》的成功,充分体现了商业竞争的残酷,那么,《新闻报》的脱颖而出,则证明了商业竞争的合理性。福开森、汪汉溪为了同《申报》展开竞争,采取“同中求异、独具特色”的办报策略,针对《申报》刊载综合性时事政治新闻居多,在官绅中有较大影响的特点,结合上海工商业繁荣的情况,以“经济自立”、“无党无偏”为办报宗旨,密切注意商情报道,在商业界赢得了大量订户,走出了一条“重商轻政”的发展道路。

汪汉溪集中主要力量,开辟“经济新闻”专栏,不惜费用,不嫌烦琐,竭力把市场情况、商货行情,翔实地刊诸报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新闻报》的经济新闻的行情表整整占了两版篇幅。因此,不仅上海的工商界,大至工厂、公司、洋行,小至澡堂、理发店,都订阅一份《新闻报》,即使江南各县镇较大的商号,凡需向沪批发商品、要随时了解上海行情的,也要订阅《新闻报》。《新闻报》成为上海绅商各界每日必读的报纸,广告也源源而来,“俨然成为商业金融的机关报”。[13]同时,《新闻报》降低报价,每份仅售铜钱7文,比《申报》的10文低廉;开拓上海以外的市场,将发行延伸到苏州、无锡等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新闻报》在上海市区的发行量超过了老《申报》。从此,《申报》、《新闻报》并驾齐驱,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商业性报纸的两面旗帜。

《新闻报》以经济新闻取胜,在言论方面并无多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汪汉溪“抱定经济自立为宗旨,无党无偏,力崇正谊,不为威胁,不为利诱”,连聘用人员都很慎重,“量才使用,均能洁身自好,绝无党派关系”。这些都为后来的民报所效法。1923年,《新闻报》三十周年纪念时,不擅文章的汪汉溪亲自写下了《新闻事业困难之原因》,历述办报的艰辛、经济独立的不易:

办报非经济自立,则言论记载难于自由;即使苟且敷衍,亦不能广其销路。然经济独立,言之非艰,行之维艰。中国报纸各埠姑不论,即上海一埠,自通商互市以来,旋起旋仆,不下三四百家,惟其致败之由,半由于党派关系,立言偏私,不能示人以公,半由创办之始股本不足……进退维谷之时,不得不仰给于外界,受人豢养,立言必多袒庇,甚至颠倒黑白,淆乱听闻,阅者必致相率鄙弃,销数自必日少,广告刊费,更无收入,此办报困难之一大原因也……各国对于报纸,多方维护。而中国政府,邮电两项,摧残舆论,至于此极,良深浩叹,此办报困难之又一原因也。各省军阀专权,每假戒严之名,检查邮电,对于访员,威胁利诱,甚至借案诬陷,无恶不作……[14]

此文道尽民报在中国生存之艰,非深入局中者,不能知其味!

四、在华外报之历史影响

从中国新闻史来看,古代报纸源远流长,但在由小农经济、皇权专制和儒家文化所构成的生存环境中,中国古代报纸无法演变成为近代报纸。中国近代报纸是西学东渐、西方殖民侵略的结果,在华外报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在华外报中的绝大多数是为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近代报刊从西方传到中国,是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文器”。但是作为近代社会的产物,在华外报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序幕,催生了中国本土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它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将近代报刊理念与办报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的古代报纸基本上是官文书,即使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京报》,虽然在形态上很完备,但还是官文书,办报人不能自己采写新闻,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意志。来华传教士和来华商人,首倡新闻自由,最早将近代报纸移植于中土,开创了报刊引导思想文化的新时代,显示出迥异于封建报刊的独立的报业品格。在华外报所刊登的论述近代报纸的性质、作用的文章,使中国人开始对新闻纸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萌生了创办近代报刊的念头;同时,外报为了宣扬西方政教优越与科学昌明,大力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与科学技术,为中国人吹来了“民主”、“自由”的西方之风,让中国人开始以世界的眼光来审视和改造中国。

中国古代报纸形式,直到《京报》仍然是很简陋的书本式、无标题、无版面、无栏目、无插图、无照片。外报的兴办,开始采用西方近代报纸的形式。在华外报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书刊式发展到后来的《申报》等商业报纸的开版式,设栏目,每篇新闻上有标题,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齐全,描绘出近代报纸的基本面目,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样板。

其二,将采编业务和媒介技术传入中国。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报人自己采写的消息,自然也没有新闻采访业务(当然,宋代“小报”的“探报”可以看做中国记者、通讯员的祖先),在华外报开始采用西方近代办报的新闻采访业务。19世纪70年代以前,报纸还没有专职记者,只是在报上刊登征求新闻的启事,或者碰到重大事件派访员前去采访。《申报》创办后,正式聘有本埠与驻外访员,并在省会和重要城市设特约记者,及时报道当地的有关新闻。随着电讯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电报传递新闻稿件的运用,在这一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一批新闻专电。中国古代报纸的内容大多是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章,只是反映皇帝活动和朝廷动态的“宫门抄”,它们本身并非新闻文体。只有在华外报创办后,才出现近代新闻文体和新闻写作,报纸上刊登的各类新闻稿件都着眼于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短小活泼。军事新闻、法制新闻、商业新闻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报纸的版面,扩展了报纸所报道的社会生活面,而且促进了新闻文体与新闻写作的发展。

中国虽然发明了印刷术,但只是停留在古代技术层面,并且也没有将它运用到新闻传播上来。在华外报出版,运用了包括铅字、印刷机等在内的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

其三,开企业家办报的先声。中国古代报纸,是官文书,由递送朝廷文件的驿站发行,无须经营,也无须管理。在华外报的创办,特别是外商报纸的创办,使报馆成为一种企业,报馆主人成了报业资本家,他们把商业经营管理的原则运用到报纸企业管理上,按照西方大众报纸的模式来经营报业,通过降低报纸成本,提供别家报纸所没有的新闻,开展商业竞争;报纸按照市场原则操作,完全依据读者需要,适销对路,扩大发行;同时为了增加经济来源,报纸非常重视招徕广告;美查和福开森等人通过自身的办报实践,将办报营利的观念移植到了中国,在中国开辟了一条报刊企业化的道路。

【注释】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页。

[3]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4]转引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6页。

[6]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1页。

[7]胡太春:《汉学家郭实腊与近代中国最早的新闻传媒》,《新闻春秋》第3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8]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30页。

[9]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10]《论本馆作报本意》,《申报》,1875年10月11日。

[11]《搜访新闻告白》,《申报》,1875年7月8日。

[12]《本馆条例》,《申报》,1872年4月30日。

[13]赖光临:《新闻史》,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84年版,第52页。

[14]汪汉溪:《新闻事业困难之原因》,转引自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17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