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规新闻报道

常规新闻报道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保问题新闻报道首先要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新闻事实,找出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与人们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经济利益相关的环保问题最容易引起群众的关注。近两年来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涉及面最广,涉及人数最多是对民工工资问题的报道。笔者主要从宏观层面来把握常态报道的内容创新——树立常规新闻报道的问题意识。在新闻报道领域,问题的类型也大致如此。

(一)常规新闻报道

广播常规新闻报道指的是广播新闻报道的常态内容,题材领域包括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方面。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广播常规新闻报道内容单一的旧貌逐渐改变为报道面广泛、深入反映实际、反映生活的新颜。而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问题,让今天的广播常规新闻报道呈现出了更多的时代色彩,如“三农”问题、环保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

1.常规新闻报道的领域及其操作特点

(1)“三农”问题的报道。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这项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它是整个经济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三农”问题的报道要全面了解情况,吃透“三头”,即“上头”、“下头”、“外头”。要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个重点;要突出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税费改革,乡镇机构精简;要把握农民增加收入的难点,并表现农民思想观念的变革。

(2)时政类新闻报道。要注重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增强思想的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讲政治、讲大局、讲原则、讲纪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做好正面引导工作。要充分灵活地运用各种报道形式,联系实际,贴近群众,有的放矢,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到广播而言就是多些解释,少些宣告,语言切忌文件式,多说实话,白话,深入浅出,让听众入耳、入脑、入心。

(3)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新闻在广播新闻报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由于内容枯燥、角度单一、形式呆板、术语费解,听众不爱听。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在内容上要拓宽报道视野,角度要求新,多方面反映人民的经济生活,综合把握经济报道的指导性、可听性、知识性与服务性。

(4)环境保护新闻。近几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新闻蓬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圬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环境恶化与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此,环境保护的严峻现实客观上要求新闻媒体加强报道的力度;二是党和国家的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一系列口号的提出都与环境保护问题紧密关联;三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公众要求改善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环保问题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环保问题新闻报道首先要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新闻事实,找出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其次,用联系的眼光全面分析问题,不要就环保论环保。第三,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入手来报道环保问题。与人们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经济利益相关的环保问题最容易引起群众的关注。因此在报道上要有一个受众观念,选取大众关注和感兴趣的报道角度来表现。

(5)弱势群体报道。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指社会地位较为卑微、较少机会获得社会资源、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支持的社会群体。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生理性弱势人群、贫困农牧民、城市边缘人群体、失业下岗人员、天灾人祸中的困难者等。近两年来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涉及面最广,涉及人数最多是对民工工资问题的报道。

(6)批评性问题报道。广播应以正面宣传为主、以表扬为主,但是适当地使用批评报道,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央台关于揭露黑龙江省双城县双城堡火车站少数员工野蛮装卸、摔坏洗衣机93台的一组连续报道,持续一年多,发表各种体裁的报道四十多篇,引起全国各行业的普遍关注,不仅推动了铁路路风的转变,也促进了全国各行各业党风、民风的好转。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应注意:不要激化矛盾,影响安定团结;不能造成恐慌,影响社会稳定;不要故意炒作,刻意煽情,过度渲染,追求轰动效应,把批评报道庸俗化。由于一些原因,不宜做公开报道的,可以写成内参,不过要注意报道的分寸,报道的负面效应,达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上述几种报道领域只是目前我国广播常规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此外,还有文化、教育、科技、社会、医疗等领域。

2.常规报道创新

通过对广播常规新闻报道的大致描述,不难发现由于其题材的不同,特点各异。但是在内容的创新上,它们还是有共性可循的。表面上它们都是一般性的广播新闻报道,对于常态事物的创新,求解方式就是寻找其非常态因素。笔者主要从宏观层面来把握常态报道的内容创新——树立常规新闻报道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首先是指对一些潜在矛盾和问题的认知,即发现自觉;其次是指能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一种责任自觉和认识自觉。马克思曾说,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自然科学领域,有学者把问题分为三种类型,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呈现型问题是指刚刚被人们发现和提出的显性问题;发现型问题是指刚刚被人们提出的潜性问题;创造型问题是指在人类实践面前尚未形成、尚不存在的问题。在新闻报道领域,问题的类型也大致如此。在新闻报道中一提到问题,第一反应想到的是负面、阴暗面;一提到报道问题,又容易想到揭露、曝光、批评等难度、敏感度很强的监督性、批评性报道。事实上问题的内涵是丰富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消极、负面的现象以及等待解决的矛盾和疑难。在常态新闻中挖掘问题,其中包含受众欲知的负面信息,同时,也包含着矛盾和疑难。而矛盾和疑难绝非仅仅是消极负面的东西,也包含着中性的甚至是积极的矛盾和疑难(弄不清的地方和问题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而言,抓问题要注意着眼于全局,就是要善于选择那些对全局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进行报道,而不是局部的、个别的、一时性的问题;要着眼于稳定。稳定是全党工作的大局,也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大局,媒体、记者在选择报道问题时,要有稳定大局的政治责任感;要着眼于建设性。选择挖掘热点问题要以社会效果积极向上、不给政府工作添乱为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