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

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人们必然面临跨文化沟通的问题。事后据调查,陌生人不安全感的人际距离在日本平均是1.13米,而在美国则是3.68米。与美国人交往,不必过分谦虚礼让、含蓄委婉,应当坦诚相见,有话直说为宜。美国人在交往中非常注意法律。同美国人交往,赴约准时至关重要,早到则在门外等,晚到则要说明原因并致歉。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人们必然面临文化沟通的问题。

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村庄,村民之间很容易彼此交往,那么为什么还会遇到沟通障碍呢?答案很简单:全球范围内享有相同的信息和技术,但文化却彼此不同。因为文化迥异,家庭、习俗、价值观等等也互有差异,这样住在汉堡科尔、纽约的杰克逊、伦敦的爱米莉、东京的田中、北京的老张……交流时便会产生困难和误解,有时候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例如,1992年在美国,一位日本留学生因为迷路误入一美国人家,被房主枪杀了。但法庭裁决误杀日本人的美国房主无罪释放。美国房主陈述道,在当时这位日本留学生距离他5英尺(约1.5米)远。美国人生活在非接触文化中,这在美国已小于不安全的人际距离,因此判定房主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事后据调查,陌生人不安全感的人际距离在日本平均是1.13米,而在美国则是3.68米。

人类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但是基于千百年发展形成的文化的嬗变却慢得多。文化的多样性使这个世界精彩纷呈,但也正是这种多样性造成了跨文化沟通的障碍。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使人们彼此难以理解。

历史角度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其发展神速,开放程度较高,而且充满现代意识。由于美国拥有众多民族,移民较多,流动性较大,因而没有世袭贵族,人们比较自由,不受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支配。这种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培养了美国人强烈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美国人的特点是:性格外露、坦率热情、真挚自信、办事果断干净、喜欢直涉主题、注重实际效率、追求物质利益。与美国人交往,不必过分谦虚礼让、含蓄委婉,应当坦诚相见,有话直说为宜。他们以不拘礼节著称,第一次同人见面,常直呼其名。他们不一定以握手为礼,有时只是一笑,说一声“Hi”或“Hello”,这跟其他国家的正经握手为礼意义相同。

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情绪十分浓厚,一些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有谁在竞争中失败了,美国人会认为他们自己做得不够,自己表现得不够,他们会认为他应该重整旗鼓,以期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反败为胜。

美国人在交往中非常注意法律。一切诉诸法律,对他们来说,是十分自然和习惯的事情。所以,人们只能用不以人际关系为转移的契约作为保障生存和利益的有效手段。美国人进行商务谈判,很注重法律、合同,并且看重对方所说的话。与美国人做生意,尤其要谨慎,说一不二,不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同时讲究时间效率,不能拖泥带水,没完没了。美国人工作节奏快,决策速度也快,但耐心不足,一旦成交,立刻签约。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应予以适应。

同美国人交往,赴约准时至关重要,早到则在门外等,晚到则要说明原因并致歉。在美国人面前过分谦虚往往只能导致对方怀疑自己水平、能力和实力不够,所以不能让谦虚这一传统美德成为我们被美国人小觑的原因。和美国人一起用餐,千万别浪费食物。在国内我们浪费食物的现象很严重,而美国人对此会非常反感。在国内问别人年龄、收入、婚姻等往往是表示关心,在美国这些都是个人隐私,故回避为上策。另外,见面时抚弄、亲吻他人的小孩在我国是司空见惯的,但在美国则可能会被认为是无礼的举止。

美国人有在交往中送礼的习俗。如在圣诞节,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都可以互赠礼品,如酒、蛋糕、巧克力等。业务往来以及工作关系也可以赠送礼物,如文具、工艺美术品、月历等。给美国人送礼应注意场合。业务交往中的礼物不要见面就送,应等会谈时再送,比较好的时间是午宴或酒会。朋友之间送礼,不要选择公开场合,如几人同行去美国朋友家做客,要注意其他朋友客人是否带有礼物。如只有一人带有礼物的话,那么就会使其他客人十分尴尬。如果到美国访问、考察或拜访美国朋友,初次见面或离开美国时,可为主人带去家乡礼品,如工艺美术品、针织品、酒等。

日本人总的特点是勤劳、守信、遵时,生活节奏快,工作效率高,民族自尊心强。他们非常注重礼节,见面时互致问候,脱帽鞠躬,表示诚恳、可亲。日本资源缺乏,人口稠密,活动市场有限,因此竞争意识充满于日本人的生活之中。与日本人交往时,应当注意到日本人非常注重团结协助和团体精神,他们很注意企业、家族团结一致,以增强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归属感和依赖感。

日本社会里到处充满了集体主义,几乎一做事就是团体行动,在个人与团体的配合上,日本人显得十分默契,也做得非常成功。他们即使个人能力并不十分突出,甚至不能独当一面,但只要能与团体很好地配合,也往往能受到领导的重视,甚至会被委以重任。日本是一个很重视配合的国家,这种观念也植根于日本人的脑海里,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一大准则。比如……西方人是独立的个人,而日本人代表的是一家公司。公司是一个集团的一部分,而集团又代表着日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如何面对面地与西方人单独打交道呢?西方人在做自我介绍时,“我”字当先,如“我的名字是比尔·罗宾逊,出口部经理,来自思来德韦纺织品公司”。日本人则把“我”放最后:“三菱总务部,助理,山本是我的名字。”(先后顺序要摆正确。)

日本人比较慎重、规矩、耐心、自信、工作勤奋刻苦、态度一丝不苟、进取精神较强。他们在任何场合下都是彬彬有礼,笑脸相见,即使在商务谈判中也不例外。这就反映了“礼貌在先,慢慢协商”的态度和日本人的精明与耐心。日本人的礼貌表现为多种奇怪的形式。他们往往不愿意说“不”。如果你对日本人说:“我想向你借100元”,他们会说“是,你向我借100元”,实际上却不拿出来。如果他们不想同外国合作者达成交易,他们也不会给予否定的答复,而是,从此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接触到该公司负责联系的人,他或她总是在生病、度假或出席葬礼。

日本人不擅长交际,交往大多是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的,交往圈子也非常窄小。但是他们比较重视建立人际之间的关系,初次见面一般不谈工作,而是相互引见,交换名片,互赠礼品,联络感情,相互鞠躬,但一般不握手,显示文化修养,进行文化交流,特别注重双方友谊的建立。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较熟的人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如遇女宾,女宾主动伸手才可以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如需要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日本人很注意讲话的礼貌,讲话时低声细语,不干扰别人,他们认为大声喧哗、吵吵闹闹是很失礼的。

送礼在日本十分普遍,送礼的场合有以下几种:彼此之间建立了友好感情,为加深友谊;为感谢对方曾给予自己的帮助;请求对方给予帮助;促进企业、团体之间的合作和友好往来;新年到来之际,下级为感谢上级一年来的帮助,以及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访;业务交往中的初次见面;等等。

跟日商交往,重在建立一种长期的信赖关系,就事论事,操之过急则会得不偿失——真诚友好的关系远胜过单笔交易。中国人对外谈判时,为了确保生意成功,往往喜欢先略作让步,以表诚意。跟日本人交往,这一定会事与愿违,因为在日本人眼中,首先作让步既是弱者,也无诚意。所以如果有必要让步,那也一定要使日本人作相应的让步。这种针锋相对近乎固执的谈判策略反而能赢得日本人的尊重。日本人远不像欧美人那样对待合同严肃认真,他可能会经常对已达成的协议要求重新商谈。所以合同签好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中国商人要努力适应这种风格才不至于造成僵局。起草合同也应竭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因为法律术语只能招致日本人的讨厌及猜疑。谈判时带上律师,更是绝对应避免的事。

韩国人勤劳勇敢,性格刚强,民族自尊心强,十分讲究礼貌,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见面时,一般以咖啡、不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麦茶招待客人,客人不能拒绝;晚辈见长辈、下级对上级规矩很严格;握手时,应以左手轻置于右手腕处,躬身相握,以示恭敬;与长辈同坐,要挺胸端坐;若想抽烟,须征求在场长辈的同意;用餐时不得先于长者动筷。

韩国长期与西方国家接触,养成互相通报姓氏的习惯,并与“先生”等敬称联用。韩国人相信自己比其他亚洲人能更好地与西方人相处,认为自己和中国人、日本人都不同。韩国人在进行业务洽谈时,习惯在饭店的咖啡室或附近类似的地方进行。他们不会正式介绍他人,但对陌生人会说“我是第一次见您”。由年长者示意做介绍,于是双方含糊不清地通名报姓、交换名片。韩国人不会直呼对方的名字,而称头衔。与韩国人相处时,应当听从他们的想法,尽可能地分享他们的幽默,但要随时保持坚定、实际的立场。他们害怕对方的强硬,但会利用对方的轻信。

韩国人比较含蓄内向,一般不会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在公共场所不大声说话,颇为危重有礼。妇女在发出笑声时用手帕捂住嘴,以免失礼。在韩国,妇女对男子十分尊重,双方见面时,女子先向男子行鞠躬礼,致意问候。男女同坐时,男子位于上座,女子则在下座。多人相聚时,往往根据身份高低和年龄大小依次排定座位。

如应邀去韩国人家里做客,不可空手前往。按习惯要带一束鲜花或一份小礼物,并用双手奉上。进入室内时,要将鞋子脱下留在门口,是不可疏忽的礼仪。

韩国人对数字“4”非常反感,许多楼房的编号严忌“4”字,军队、医院绝不用“4”字编号。在饮茶或饮酒时,主人总是以1、3、5、7的数字来敬酒、敬茶、布菜,并力避以双数停杯罢盏。

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商务上,法国人都喜欢独立(有时表现出自以为是),并且显得要略胜美国人、日本人和其他欧洲人一筹。法国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中心就是法国。他们沉浸于自己的历史,并且相信是法国为许多事大体上定下一个准则,如民主、公正、政府和法律体系、军事战略、哲学科学、农业、葡萄酒酿造法、美食烹饪和幸福生活。

法国在人们眼中是一个浪漫的国家,法国人也很有情调。他们十分珍惜假期,每年8月份,大部分法国人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旅游度假。为了尽情玩乐,他们会毫不吝惜地把一年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在假期中花光。因此,与法国人做生意或拜访法国人,尽量避开这个时期,以免打乱对方的日程安排。

法国人不习惯在餐桌上谈生意,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形式纯粹是感情的一种交流,假如涉及生意或交易事宜,会让对方感到不快,误认为是利用交际来促成商业交易的顺利实施。法国人很注意生活情调,他们把在优美环境中的小酌、喝咖啡看作是交友的好时光,也是一种令人舒心的享受,此时谈生意不合时宜。

法国人的自我感觉很好,但一味奉承法国人反而被看不起;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若能有根有据地指出其缺点、不足,反而能获得法国人的尊敬。法国人要求别人赴约一定要准时,而自己时间观念却不强,常常迟到,尤其是越有身份的人参加活动时,常常会有意推迟到达时间,以显示其身份的不一般。

与法国人交往,应注意穿衣。应根据不同的场合、活动选择合适的衣服。在法国人看来,时装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身份与地位。因此,与他们交往时必须注意服装穿戴,从而以整洁得体的外表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始终穿同样一套衣服经历很多活动、很多天数,则会被小觑。

法国人同其他一些国家一样,不喜欢在公共场合谈论时涉及家庭私事,更不要打探对方生意做得好坏。所以,在法国人面前,要避免谈及个人问题和收入状况。

与英国人交往,不事先约定而直接登门拜访是非常失礼之举。英国人酷爱动物,虐待动物犯法,所以在英国碰到对方豢养猫、狗之类的宠物,“平等友好”对待是良策,切勿表现出讨厌之情,更不可动手去打。但英国人唯独忌讳大象,所以商品包装出现“象”字及其图案,绝对是下下策。

英国人认为“7”是个能带来好运的吉祥数字,而“13”则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所以商务活动避免13人参加,也不要安排在13日。

和英国人握手时不能越过两人正在握的手去和第三人握手,因为这样交叉握手被认为会带来不幸。点火时也不可连续点三支烟,应该在点完两支后重新点火再为第三人点烟,否则也会被认为会给其中某人带来不幸。

在商务会议上,幽默是重要的,因而开会前带上一些笑话和奇闻逸事会很有帮助。那些善于此道的人应该把这方面的才能充分发挥。英国人赞赏故事不断的人,这种气氛有利于经商,能产生好的效果。商务会议刚开始时英国人相当正式,只会在交往过两三次之后,才称呼对方的名字。在此之后,他们变得非常随便(可以脱掉外套、卷起衣袖),直呼对方大名,并一直这样称呼下去。

英国人喜欢展示他们的家庭观念(尽管比拉丁人差一些),因而,在会议上或会议之间与他们讨论孩子、假期和回忆往事是很正常的。

英国人最怕自己被别人称老,这一点与我国截然不同。我们可以说“老张”、“老何”,倒过来称“张老”、“何老”,更表尊敬之意,后者还特别适用于称呼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英国人得到馈赠的礼品必定当面打开,无论礼轻礼重,都会热情赞美,同时表达谢意。英国民族个性中有保守的一面,所以不易接受新事物。例如,英商一旦习惯了我方某种品牌的商品,如果我方对其包装稍作改进,他们就可能坚决不接受。跟英国人交往,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傲慢、寡言少语,其实内向而含蓄的英国人寡言少语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怕影响别人,我们完全可以消除这层顾虑而主动与其交往。

德国商业文化有三个基本特点:德国人对时间的运用持单一的延续性态度,比如他们在完成了一件事后才会开始进入另一件事;德国人深信他们是诚实和坦率的谈判者;德国人会直率公开地表明自己的反对意见。

与德国人进行交往时,应当注意到,德国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国家。德国人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细心谨慎,他们会把每一个细节、每一步计划都设计得十分周密,并且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它。

德国的沟通方式显得很特别,他们的准备工作往往做得十分充分,一切都尽量达到完美无缺。这与他们的民族性格是相符的。德国人不喜欢含糊其辞、躲躲闪闪。如果他们希望达成这笔交易,就会明确表示自己的意愿,愿意通过谈判来取得合作。在这之中,对于如何交易、谈判的实质问题、中心议题以及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德国人都会加以详细考虑,并拟出一份完备的计划表,在谈判的过程中按照这份计划表一步步地去实现。

德国人在谈判中比较固执己见,不喜欢让步。例如,如果德国人在谈判中已经提出了产品的价格,那么这个价格往往难以改变,因为德国人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的,他们会极力坚持自己的意见。

所以,与德国人打交道,必须要有充分准备,做好打一场攻坚战的思想准备。在实际的谈判过程中,最好在谈判的实质问题上先行一步,比如产品价格,抢在德国人之前谈出自己的意图,并表明立场,这也可算是对德国人的一种试探。德国人比较聪明,一旦进入实质性谈判,他们善于占据主动,并按自己的意愿把谈判引入最终阶段。

阿拉伯人由于受地理、宗教、民俗等问题的影响,具有沙漠人的特点,即以宗教划派、以部族为群,比较保守,性情固执,有严重的家庭主义,不轻易相信别人;同时阿拉伯人喜欢结成紧密稳定的群体,性格豪爽粗犷,慷慨大方,热情好客,遇到能谈得投机的人,他们会很快将其视为朋友。阿拉伯人的人际距离较小,他们不仅喜欢拥挤在一起,而且还喜欢触摸,甚至可能会用鼻子嗅同伴的气味,如果拒绝吸入同伴的气味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他们总是有一种与人分享的欲望。

阿拉伯人的时间观念淡漠,他们有“远离钟表的人们”之称,不像欧洲人那样有精确的时间表,每一分钟都有自己该干的事情。和阿拉伯人打交道,必须要有谈判会被随时打断的心理准备。如果在阿拉伯人家谈生意过程中,突然闯进一帮朋友或亲戚,阿拉伯人会置交易不顾,而去热情接待朋友和亲戚。与阿拉伯人进行商业性质谈判,一定要特别耐心,因为他们不可能只通过一次交往或短暂的电话交谈就使生意谈成,常常是一拖再拖,慢慢进入商谈。

在阿拉伯人的眼里,最为重要的是名誉和忠诚。他们认为,一个人名誉的好坏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名誉差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鄙视、遭人白眼。并且,一旦名声败坏,要想补救就势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跟阿拉伯人打交道不可操之过急,一定不要干出格的事情,必须先表现出诚意,以同样的尊重回报他们的尊重,赢得对方好感和信任,建立朋友关系,创造和谐氛围,才会使交易顺利进行。

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有很多规矩,因此,初次与阿拉伯人进行谈判时必须特别注意,要尊重他们的信仰,即使自己十分虔诚地信仰天主教,也不要在阿拉伯人面前表现出来。不尊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其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另外,最好不要对阿拉伯人的私生活表示好奇。尽管阿拉伯人热情好客,但因阿拉伯人所信仰的伊斯兰教规矩很严,他们的日常生活明显地带有宗教色彩,稍有不慎,就会伤害他们的宗教感情。通常而言,这是一个话题的禁区。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于颜色的喜好也不尽相同,在穿着打扮、馈赠礼品等的颜色选择上也应考虑外国友人的喜好和禁忌,见表12-1:

表12-1 不同国家对不同颜色的喜好和禁忌

资料来源 http://www.docin.com/p-185885404.html.

了解以上这些国家和民族的特点,我们就能初步把握: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谈判或进行日常交谈时,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哪些话可以多说,而哪些地方又是话题的禁区。这对于我们发表演讲和进行谈判都是十分必要的。千万不可讲那些不合场合、使人难堪甚至伤人感情的话,否则,我们所进行的演讲或谈判就必然出现我们所不希望出现的结果,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

[研读专栏]

世界各国的主要节日及风俗(4)

一、日本年节

日本年节,又称“御正月”,原指从中国传入的“春节”,但从明治时代起,已改在公历的元旦日。在年节,日本人一般都在12月15—28日期间,给亲朋好友、同事师长及于己有恩者寄送贺年卡,恭贺新年,感谢慰问。邮局也将在元旦日一起送给收信人。但如有人当年家中有过丧事,则会提前通知亲友:敬请在服丧之年免送贺年卡。日本人为了过年,从12月20日起开始捣年糕(除12月29日,因“9”发音与苦相同,故避讳)。各个公司、单位要举行忘年会和新年会,以忘掉旧年的辛苦和烦恼,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日本人按传统习惯,全家老少围坐一起吃团圆荞麦面,守岁听寺庙的子夜钟声(现在已由电视台播放)。年节日,日本人举家赴神社寺庙参拜,或去亲友家拜年,小孩可得到压岁钱。新年头三天,称作“三日贺”,喝“屠苏酒”,吃吉祥饭菜。这三日内,不动烟火,食物均已事先准备好。三日贺后,初四商店开门,初五机关办事。

二、印度十胜节

印度教三大节日之一,是印度人最喜爱的节日之一,于每年九、十月份举行。“十胜节”是欢庆罗摩战胜十首魔王罗婆那的节日,一共要庆祝10天。前9天是到处搭台演戏,印度人称之为“罗摩哩啦”。从罗摩出生演起,一直演到胜利为止。最后一天是焚烧罗婆那的纸人,象征罗摩的彻底胜利。节日期间,印度全国街头到处是彩灯、彩旗,一片节日的喜庆气氛。每天晚上,到处鼓乐喧天,人们载歌载舞,前九天晚上,到处搭台演“罗摩哩啦”的戏。在第十天,庆祝活动达到高潮,在各地广场上,都要进行火攻三个恶魔巨型模拟纸像的活动,从中得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战胜邪恶”的真理。

三、印度灯节

印度灯节是印度教的重要节日之一。在每年的10—11月间,即印历8月见不到月亮之后的第15天。一些印度人把它称作他们的新年,其庆祝活动达半个月之久(其中前十天为十胜节)。灯节来源于十胜节同一故事。说的是罗摩战胜了恶魔罗婆那,返回京城时,家家户户都在门外点灯,欢迎他凯旋,就此这天成了灯节,表明光明战胜了黑暗,并延续至今。

四、缅甸泼水节

缅甸泼水节是缅甸人的春节,也是缅甸特有的传统节日中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缅甸历1月)13日起到17日止。按照缅甸人民的风俗,水象征和平和幸福。缅甸人把泼水节看作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以洗尘消灾,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健康长寿。每当节日来临,举国欢欣若狂,男女老少都穿上盛装,载歌载舞,用清水泼洒对方,互祝幸福。此时,也正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时候。假如遇到称心如意的人儿,就用圣水(用贝叶浸泡的水)迎头泼去,如果对方也乐意,双方便手拉手肩并肩地到幽静的地方约会,订下终身。

五、柬埔寨佛诞节

佛诞节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道和涅槃的节日,定于每年佛历6月上旬15日举行。这个节日最早始于公元1855年的安东王朝时期。每逢这个日子,全国各个寺庙都修饰一新,晚上则灯火通明,香烟缭绕。从王室成员到平民百姓,都要到附近的寺庙进香拜佛,听僧侣讲解佛祖的生平和佛法经文。

六、巴基斯坦圣纪节

圣纪节是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的节日,定于每年回历太阳年3月12日举行。每逢这一天,巴基斯坦全国各地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身穿节日盛装,到附近的清真寺做礼拜,念《古兰经》,唱赞美诗,颂扬先知穆罕默德的功德。通常各地还要举行宗教性集会和盛大的游行。游行队伍抬着巨大的用纸做的清真寺模型,街上不时有人向游行队伍喷洒香水。路边还摆放着用于施舍的抓饭和甜食。夜间,城市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这一天,全国放假一天。

七、巴基斯坦开斋节

伊斯兰教盛大节日之一,一般在伊斯兰教历9月29日或10月1日进行。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我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按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明文规定: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月。斋戒是穆斯林的一项主要的宗教活动。斋月期间,穆斯林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以后至太阳西下,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渴,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平时抽烟的人也要暂时戒烟。此外,还要求穆斯林们在斋月期间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但小孩和老弱病人可以不用守斋,妇女在经期中也不用守斋,但也要尽量节制饮食,决不能在公开场合吃喝。斋月的目的和意义,是控制个人的私欲,让人们尝试饥饿的滋味,不要挥霍无度。斋戒期满时,由阿訇登楼望月,寻看“新月”(月牙)和天象,确定开斋的时辰。见月即行开斋,次日为开斋节。如未见月,开斋顺延,但一般不超过三天。节日期间举行集体礼拜和庆祝活动。男女老少沐浴更衣,探亲访友。青年男女往往选择这一天举行婚礼,以增添欢乐的气氛。

八、巴基斯坦古尔邦节

又称“宰牲节”,是为纪念阿拉伯人先知易卜拉欣对真主的忠心而形成的伊斯兰节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开斋节。时间一般是回历太阳年12月10日开始,持续3天。节日期间,穆斯林教徒沐浴盛装到附近清真寺做礼拜(时间比开斋节要短)。根据教规,凡经济独立的穆斯林都要在此期间宰牲献祭,可以一人宰一整只羊,也可以由7人合伙宰杀一头牛或用一峰骆驼献祭。献祭的东西应是自己最珍爱的,并分成三份,分别用于馈赠亲友、施舍穷人和留作自享。

九、菲律宾五月花节

又称圣克鲁斯节,在每年百花盛开喜庆丰收的时节,各地自定某一天分别庆祝该节日。在节日的黄昏,人们齐集教堂,由3岁至12岁的女孩向圣母献花环和撒花朵,然后开始丰富多彩的游行。游行队伍由一个铜管乐队领头,后跟一辆华丽的花车,车上坐着一位由最美丽的姑娘装扮的凯伦娜女皇,她身穿洁白长裙,手捧十字架,旁边有一个少年装扮成君士坦丁王子。花车后面是一些身穿高贵艳丽衣裙的姑娘,扮成“天使之后”、“花朵之后”和“公正之后”,还有一位“穆斯林公主”和一位身穿律师袍的姑娘。她们手捧鲜花和白色蜡烛,仪态优雅,美若天仙,身后还有一位丑陋但最长寿的“马塞沙拉”。群众跟在队伍后面,也手持点燃的蜡烛,齐唱由多种乐队伴奏的圣诗和民歌。游行结束后,众人被邀请到装扮凯伦娜女皇的姑娘家做客共进晚餐,饭后还有游戏和节目演出,类似的宴请每晚轮流在各家举行,目的是为了感谢神恩和庆祝丰收。

十、圣诞节

圣诞节又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公元354年,罗马天主教会规定每年12月25日为圣诞节。从此,各国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就把这天作为盛大节日来庆祝。在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圣诞节不仅是宗教节日,也是民间的重大节日。每逢节日来临,已婚子女均从各地赶来与父母团聚,全家欢乐异常。没有子女的老人往往到亲友家里聚会。基督教徒去教堂作弥撒。庆祝圣诞节的传统活动有:扮演圣诞老人,摆圣诞树,送圣诞贺片,做圣诞食品,点圣诞蜡烛,烧圣诞柴,唱圣诞歌等。

十一、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亦称“耶稣复活瞻礼”、“主复活节”。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在犹太教安息日(今星期六)的前一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二日(即今星期日,基督教称“主日”)复活。公元325年基督教尼西亚会议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东正教因采用儒略历,复活节的具体日期比天主教、新教要迟两个星期。

在欧美国家,过复活节时,羊肉和火腿是基督教家庭的传统肉食,而兔子糖对孩子们则是必不可少的。基督教徒把羔羊看作是耶稣献身的象征,把猪看作是幸运的象征,把兔子看作是新生命的象征。

十二、美国感恩节

美国感恩节是美国古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它由移居北美大陆的第一批英国清教徒所创。1620年9月,有102名英国清教徒为摆脱宗教和政治上的迫害,乘“五月花”号木船,经过65天的海上漂泊,抵达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饱受饥寒劳苦,第一个冬天就死了一半人。后来幸存者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学会了渔猎、种植等技艺,并获得了丰收。为庆祝丰收和增进同印第安人的友谊,他们准备了火鸡、南瓜等佳肴,邀请印第安人一起举行庆祝活动。他们连续三天白天设宴,进行摔跤、赛跑、射箭等体育比赛,夜晚则燃起篝火,载歌载舞。如此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感恩节。现在的感恩节,美国各地放假三天,举行化妆游行和文体娱乐活动。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享用火鸡、南瓜馅饼等传统食品。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还要到普利茅斯游览。

十三、巴西狂欢节

巴西狂欢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狂欢节,巴西是世界公认的“狂欢节之乡”。庆祝活动以里约热内卢最为壮观。全城大街小巷装饰一新,马路两旁搭起牌楼和一排排临时看台。在持续三天的狂欢节中,不管白天黑夜,不分男女老幼,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有的戴着假面具,有的穿古装,有的画花脸,也有的男扮女装,穿旱冰鞋、踩高跷,以乐队为前导,在乐曲伴奏下,表演各种精彩节目。台上台下气氛交融,欢歌笑语不绝于耳,尤其是桑巴舞的旋律,更是响彻了大街小巷。相传,桑巴舞起源于非洲西海岸,传入巴西后,吸收了葡萄牙和印第安人的舞蹈艺术,演变为今日的桑巴舞。当你在狂欢节期间看巴西人跳桑巴舞时,你就会觉得在跳舞时似乎每一块肌肉都在随着桑巴紧张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而抖动,并且是那样的如醉如痴,沉浸在近乎疯狂的兴奋之中。难怪巴西人说:“没有桑巴舞,就不存在狂欢节。”

十四、美国母亲节

美国的“母亲节”是美国一位孤女安娜·嘉维斯创立的。在她历尽艰辛的努力下,终于得到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签署同意。1913年5月10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母亲节,以表示对所有母亲的崇敬和感激。

母亲节这天,家庭人员都要做各种使母亲欢愉的事情,并向她赠送各种礼物表示祝贺。节日里,许多城镇的青年聚集在一起,用康乃馨花献给前来参加聚会的母亲们。二次大战后,母亲节逐渐流行到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成为人们喜爱的节日之一。

十五、美国父亲节

美国父亲节是纪念父亲的节日,时间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这一节日最早由华盛顿州斯坎一位姑娘(即后来的科德夫人)发起倡议,在当地牧师协会和青年基督教协会的支持下,1910年6月19日,该州州长签署文件,确认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州父亲节。1972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国会两院提案,正式将父亲节定为全国节日。现在每逢父亲节,美国人一般都要送给自己的父亲节日贺卡、礼物和一枝红玫瑰,对已故父亲则用白玫瑰纪念。纽约市还一年一度举行父亲授奖大会。会上宣布当年的“美国父亲”及在社会、文化、家庭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父亲,当选者被授予奖金,其夫人则得到一束红玫瑰。

十六、愚人节

欧美各国的奇特节日,于每年4月1日进行。节日这天,人们可以随意说谎、造谣、互相欺骗、玩各种恶作剧。据记载,愚人节活动最早风行于法国。他们把愚人节受骗者叫“4月的鱼”,意思是像小鱼一样容易上钩。这一风俗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

十七、情人节

又名“圣瓦伦丁节”。起源于古代罗马,于每年2月14日举行,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关于“圣瓦伦丁节”名称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他因带头反抗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狱,并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处死。行刑前,瓦伦丁曾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她的一片情怀。自此以后,基督教徒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有的说是纪念另一同名教徒,他因违背君王的意志,秘密为青年男女举行婚礼,而遭监禁致死,死后成了情人们的“守护神”。另一种说法,则上溯到古罗马的“牧神节”,为纪念牧神卢珀库的功绩,每年2月14日,人们总要举行游戏和舞会,而每个男青年则可在游戏中从一种“签筒”里抽出写有某个少女的签片,被抽中的姑娘将成为他的情人,这一天也就成了青年恋人的节日。在莎士比亚时代,情人节的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在这天你看见的第一异性(年龄必须相仿)将成为你的情人。以后,情人节带着它的浪漫色彩,由欧洲人漂洋过海传到了美洲,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开花。每当节日来临,青年们就忙着挑选礼物赠给心爱的人。人们送得最多的礼物要数圣瓦伦丁贺节片,上面印有各种象征爱情的图案。

研读小结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风俗习惯、节日和礼节。例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里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某些国家如印度、印尼、马里、阿拉伯国家等,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在佛教国家不能随便摸小孩头顶;天主教徒忌讳十三这个数字。尤其是十三日星期五,遇上这种日子,一般不举行宴请活动。使用筷子进食的东方国家,用餐时不可用一双筷子来回传递,也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东南亚一些国家忌讳坐着跷大腿;伊朗称好不伸大拇指;保加利亚、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称赞,点头表示不同意,等等。阿拉伯国家妇女比较守旧,到人家家里做客不要问女主人身体如何。对日本人送礼要注意花式,绿色被视为不吉祥,荷花是祭奠用的,礼品上不要有狐狸的图案,因为这种动物狡猾、贪婪;不要把菜汤和饭拌在一起吃,因为这是喂猫的方式;在婚礼上忌用离开、重复、多次等字眼,在喜庆场合忌用去、旧、坏了、完了等字眼。若不注意这些风俗,会使人误认为对他们不尊重或闹出笑话。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