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师长的人际交往

与师长的人际交往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讲 与师长的人际交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我们最初、也最密切的交往对象,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师生交往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类型,在学校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人们在学生时代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因此,师生交往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

第一讲 与师长的人际交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我们最初、也最密切的交往对象,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老师和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其间交往情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有着巨大影响。师生交往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类型,在学校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如何与老师相处

人的一生都要学习,所以终生都在求师,师生交往就必然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图片来源:http://www.pep.com.cn/sxpd/js/tbjx/tp/8s/201008/t20100827_813010.htm)

(一)案例导读

老师刚宣布下课,小婕就快步走上讲台,一边有说有笑地和老师聊天,一边随手帮老师收拾起桌子。“看看,她又黏上去了,整个一跟屁虫!”岩雪碰碰贝贝,挤眉弄眼地说。“嗨,咱不跟她一般见识。”贝贝轻描淡写地答道,下意识里却捏了捏准备课后问老师的题目。这动作没能逃过雪儿的眼睛,她瞄了一眼贝贝手里的问题单子,意味深长地说:“真不知道她哪儿来那么多话和老师唠,你呀,要是再这么和老师保持距离,就真给逼得无路可走了。”正说着,小婕已经收拾完毕,只见她自然地挽起老师的胳膊,两人一块儿走出教室,那劲儿,就跟亲姐俩似的。

在贝贝印象里,小婕和老师的亲密接触从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就是宿舍里的热门话题,那时大家看到班主任还小心翼翼地称呼“官老师”,小婕已经大大方方“官官姐”地叫上了,那个熟啊,好像不是才见面的师生,倒是从小一块长大的邻居。从此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对小婕刮目相看,各种猜测和流言也纷纷纭纭——“那小婕不是有什么后台关系吧,听说她爸跟咱们系主任特熟。”“开玩笑,如果没有后台敢这样吗?”

小婕有没有关系贝贝不清楚,但是对小婕的行为,贝贝似乎挺不屑的。“要么就靠本事,整天和老师拉关系算什么能耐啊。”贝贝说。但要真说小婕和老师亲密接触不算能耐,贝贝还真就做不出来,第一天自我介绍的时候,贝贝和班主任老师的目光一接触,就紧张得说不下去了。从此以后,只要远远地看见老师,贝贝就忙不迭地改道,如果来不及,她就狠命一低头,装作没看见,匆匆忙忙走过,要是实在躲不过去了,只能硬着头皮喊“某老师好!”喊过之后,贝贝的脸一准儿刷地就红。从此贝贝和老师保持距离的名声不胫而走了,谁都知道贝贝是个清高的主儿。而小婕则恰恰相反,好像哪个老师都是她的熟人,几节课下来,就要好得不行。一会儿和高数老师上食堂吃饭,一会儿和统计老师借书,一会儿又到网球老师家里做客去了。

日子久了,贝贝越来越感觉自己被埋在了人堆儿里,哪个老师的眼角都没她这么个人的影子,可不是嘛,大学课堂,老师和学生一周本来就只能见上一两次,再加上贝贝在老师面前沉默寡言的“清高”,谁能记得住她呢?看着小婕在各科老师那里都如鱼得水的样子,贝贝说不清是羡慕还是嫉妒。“我们俩成绩差不多,但是我也说不清为什么,总觉得在班里的地位有些差别。”

上面这则故事中的小婕、贝贝、岩雪也正代表了学校里的三类人:积极分子、边缘人、中间人。

“积极分子”很夺目,通过与老师的近距离亲密接触,能与老师建立相对良好的关系,比如故事中的小婕——“好像哪个老师都是她的熟人,几节课下来,就要好得不行。一会儿和高数老师上食堂吃饭,一会儿和统计老师借书,一会儿又到网球老师家里做客去了”。但在与老师亲密接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压缩了自己的个性发展空间,牺牲了自己的兴趣,毕竟这是需要消耗很大心力的,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像小婕那样如鱼得水。

大学里“积极分子”是少数,大多数还是游离在外的“边缘人”。他们上课不爱发言,也不主动接近老师,甚至到了毕业,老师拿着花名册还是对不上号。比如故事中的贝贝——“日子久了,贝贝越来越感觉自己被埋在了人堆儿里,哪个老师的眼角都没她这么个人的影子”。一个人如果始终抱着“边缘”的态度,那么很可能给自身发展带来不小的阻挠。很多有才华的学生可能因为缺乏主动而失去了一些学习发展的机会,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也许小婕和贝贝是两个极端,现实生活中存在更多的是她们的混合体——就像“中间人”岩雪。

(二)把握人际交往的分寸尺度,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存在的一种主要人际关系。人们在学生时代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因此,师生交往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很多同学在迈入大学校园之后发现,大学校园里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跑,而是学生要主动求教老师。有关学者统计,在回答问题“你是否有你们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联系方式”时,10.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56.1%的学生回答“个别有联系方式”;在回答问题“你经常和老师或者辅导员作有效而短暂的交谈吗”时,选择“不经常”或“从没有”的占所有比例的71.9%(其中老师占41.1%,学生占88.1%);在回答问题“你会主动与你的老师打招呼吗”时,选择“绕道走”或“毫不理睬”的学生占28.1%。另一组相关调查显示:每位大学生平均与三位任课教师比较熟悉,占任课教师总数的23.21%。59.61%的学生认为他们和老师的关系一般化;认为比较密切的占23.66%;认为淡薄的占16.73%。其中,专业课教师无可争议地占据了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深的位置,作这样选择的学生占54.20%。而处在第二位的是辅导员,32.84%的学生说他们与辅导员接触最多,但认为对他们影响最深的占21.48%,比例下降了11.36%。

1.师生交往作用

第一,师生交往能使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地顺利进行。师生交往是构成教育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贯穿在教育实践、人文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师生交往,教育活动就无法展开。师生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接受教育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从而使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影响,使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地顺利进行。

第二,师生交往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师生交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最具影响力,这是因为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对教师对待他的态度最重视,也最敏感,师生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事实说明,一个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成长的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会健康发展。

第三,师生交往能促进学生交往技能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人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学生从师生交往中学习交往,他们模仿性很强,对教师的交往态度、交往方式等都会模仿,并逐渐形成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怎样与人沟通、合作和竞争,养成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有的交往能力,形成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良好个性品质。

2.师生交往类型

在校园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是亲密型。这种类型主要是指师生交往中个别教师偏爱那些学习成绩好、遵纪守法、听老师话的学生,如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三好学生等。老师对这类学生经常表扬、鼓励,树立其威信。但是有的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对他们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没能及时给予教育和指导,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在与同学交往时自骄自满。且由于师生交往过于亲密,影响了这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二是紧张型。这种类型是指发生在个别教师与所谓后进生或“个别生”之间的交往方式。有的教师对学习成绩较差或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表现得不够耐心,一旦学生出现问题便怨学生、怨家长,方法生硬,态度不好,从而造成师生之间感情疏远,甚至紧张、对立。

三是冷漠型。这是指个别教师对大多数中等学生所采取的交往方式。任何一个集体中,处于平常地位、发展水平一般的学生永远是绝大多数,而个别教师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部分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身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中等生的关注,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便会在心理上产生被漠视、被忽略的感觉,从而造成师生关系冷漠。

3.师生交往方法

(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22784f0101arsw.html)

作为个体迈向社会前最后一道生产线,大学老师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主动地寻求老师的指点、帮助和支持,对大学生的成长举足轻重。那么应当如何去做呢?

第一,要加强群体意识。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集体,是社会协作的产物。人们的具体活动都是通过群体交往完成的,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群体。任何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活动目标,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群体成员一致认为应当遵守的行为标准。只有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群体活动才能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其目标,群体成员如果违反就会受到惩罚,被其他成员所孤立。班集体这个群体也不例外。班集体是在老师领导下、由全班同学共同组成的群体。与老师交往,首先就要考虑班级的群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违反班级利益的行为是不被容许的。大学生应主动支持和协助老师的工作,而不能破坏纪律,或与老师对着干,拆老师的台。

第二,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以及其人格与尊严。师生关系是互动关系,大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同样也将得到老师对自己的充分尊重。学生应对老师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上课认真听讲,把老师留的作业及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等。得到学生的尊重是老师的最大需要和满足。

第三,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会发现“那个老师并不怎么样”“他的水平太低了”,长大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认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的年龄、学问、阅历以及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因此,要虚心向老师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

第四,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根本不可能存在没有缺点的人。老师并不是完美的,如果认为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对学生过于严厉,这都是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的时候语气要委婉,时机选择要适当。如果你认为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起冲突是不行的,这样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恶化师生的关系。需要做的是暂且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再说。因为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做学生的应该把老师置于长者的位置,要考虑和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第五,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明知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理服气,嘴上也死不认错,与老师搞得很僵。有的同学则相反,受过老师一次批评,心里就特别怕那个老师,认为老师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必要的。错了就是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改正就是好学生。老师不会因为谁有一次没有完成作业,有一次违反了纪律就认为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与老师融洽相处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

第六,加强自律,理解老师。大学生要避免自由度过大、做事随便,应记住学生的角色,即使遇到老师误解或评价欠公正的情况,也应积极沟通,多理解老师,同时设法让老师理解你,切不可当面顶撞,更不该背后议论。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满意显然是不易做到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很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疏忽与缺点,学生不能过于苛求教师,应该体谅教师,而不应揪住一点问题不放,以偏概全地恶言攻击或评价教师,甚至完全否定老师的劳动成果,从而有意不与老师深入交往。

第七,在专业学习中多向老师请教。大学老师与学生交往中,比较多的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作为大学生,学好每门课程是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多请教,多与老师讨论,从而学习新知识和治学方法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在请教中为老师做些教学中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这些教学交往中,增进了解,和谐师生关系。

第八,与老师交往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沟通方式。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例如通过短信、电话、信件(电子邮件)、面谈、组织班级活动等,尤其是充分利用网络沟通更为重要。

二、如何与长辈相处

(一)案例导读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没有其他人了,生活相当贫困。因为贫困导致的种种苦恼居然让这个年轻人迷上了求神拜佛,希望有一天能修道成仙,摆脱困苦。母亲见儿子整日魂不守舍,念念叨叨,也不干农活,苦劝了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苦劝不以为然,甚至还认为母亲是他成仙的障碍,时不时地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位年轻人听别人说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高僧,心里很是仰慕,一心想着要去向那位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是他又怕母亲知道了会阻拦他,于是就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他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辛,终于在那座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远道而来的求道者。听了年轻人的一番叙述后,那位高僧沉默了许久,当年轻人忍不住向高僧讨教佛法时,高僧跟他说:“你若诚心想修道成佛,我可以为你指条明路。你在我这里吃过饭后即刻下山,一路寻回到你家,一旦遇到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个人就是你所谓的佛,拜他为师,潜心侍奉,就成佛在望了!”年轻人听后很是高兴,吃过饭之后就谢别了高僧,欣然地下山找佛去了。

第一天夜里,他在一户农家投宿,他仔细看了看为他开门的男主人的脚,穿着鞋子,没有赤脚。

第二天夜里,他在一户富有的城里人家投宿,开门的人也没有赤脚,他开始有些灰心了。

第三天,第四天……一路走来,投宿无数,一直都没有遇到高僧说的会赤脚开门的人,他开始怀疑高僧说的话,渐渐失去了信心。快到自己家时已是日落之时,他没有兴趣再去找那个“佛”,于是连夜赶回家去。到家时已是午夜,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挨着门无力地敲了敲,从屋里传来了母亲无力的声音:“是谁呀?”“是我,娘!”他沮丧又无力地应道。门很快就被打开了,他被一脸憔悴的母亲拉了进去,灯光下,母亲含着泪看着他。这时候他低头,突然发现母亲竟然是光着脚踩在冰凉的地上!突然间他好像明白了高僧说的话,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面前。

从出生开始,亲情就无可替代地支撑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亲情都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感情。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无论亲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都断不了血浓于水的那份关怀与牵挂。当我们走进大学,远离家乡,脱离了父母的怀抱,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上课、交友、参加活动,天各一方,这一切或许成了我们疏于亲情交流的借口。大部分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离家上大学的感受都是:挂念和寄望。在情感上,他们对孩子有着或深或浅的依赖,希望能与孩子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据调查显示,在某某大学500多名大一新生家长中,有超过60%的学生家长希望每周了解孩子的近况,其中约30%的学生家长希望能够每天了解,还有30%的家长向孩子提出过每天通电话的要求。但事实上,当代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另一组调查中,调查人员设置了这样一道问题:在外读书,你一般多长时间给家里打一次电话?其中,5%的学生每天1次,62.2%的学生每周1次,22.7%的学生每月1次,而有10.1%的学生选择一般不打,等家里人打过来。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可以和父母很好地正常交流,但有5%的学生每天给家里打电话,反映出这部分学生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依赖心理强,也从侧面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心理承受能力减弱,这种心理状况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很难适应的。还有10.1%的学生不会主动往家里打电话,这部分学生责任感较差,这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董已经连续3个假期没回家了。“我不愿见父母,每次站到回家的站台上,似乎都是一次煎熬……他们根本不理解我,我也没脸见他们。我觉得,这3年来自己一事无成,我也想学习,可没有动力了,有时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小董一脸伤感,“我能做的就是跟朋友倾诉,我认为,只有朋友才能了解我,才能真正和我交流。”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在进入大学之前处于叛逆期的高中生,面对高考压力和父母对其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容易出现沟通障碍。虽然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已趋近或达到成熟,与父母交流理应比高中生顺畅,但现实情况显然并非如此。许多大学生仍然对父母有一种或抵触或敬畏的情绪,他们大都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难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

(二)与长辈相处存在代沟所体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下面,从大学生与父母的思想隔阂、经济矛盾、父母教育方式等方面谈谈当代大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父母在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方面的主要差异

据调查发现,有11.2%的家长采取命令式教育,20.3%采取枯燥式教育,3.1%采取打骂式教育,而有65.4%采取启发式教育。某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只重视智力的培养和教育,忽视了子女生活能力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子女的兴趣和身心的承受能力;某些家长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塑造子女,把子女当成了私有物,忽视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容易使子女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不利于其成长。美国学者Lang(1946)曾指出:家庭在中国比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更受重视,因而获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素养,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自身素质越高,也就越注重日常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教育方法也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沟通来了解子女的真实想法,在这种民主的家庭氛里成长,往往使子女形成礼貌、随和、诚恳、乐观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对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较好的示范作用;相反,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尤其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一般处于农村或城市下岗家庭,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欠佳,往往采用传统的如打骂、说教、命令式的教育,这样只会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

2.两代人在媒介使用方面的主要差异

在信息时代及媒介全球化时代,各种先进的交流沟通工具层出不穷,花样推陈出新,无论是父辈还是子辈,他们对于媒介的需求、消费及使用等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分歧,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不可忽视。大学生作为掌握新技术较快的群体,正处于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的青春年龄,加之时代快节奏生活的冲击,大学生更多地依赖高新科技为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服务。在媒介消费、认识及使用上更加现代、开放、自由、独立,凸显出时代特点,反映出新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然而这些大学生的父母由于其青少年时期经历较多的社会革命运动,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更趋于务实、包容,甚至因求实求稳而显得有些保守、本分,在媒介使用、消费及认识上和年轻一代筑下了一堵高墙,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上更趋于传统,更希望享受家庭天伦道德,由于父辈观念保守而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与子女交流。

3.当代大学生思想前卫、呈现多元化特点,与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区别

当代大学生的父辈大多经历过“文革”的思想禁锢,改革开放的思想转轨,其思想多多少少都留下了时代印记。而作为子辈的大学生则生活在国家多方面实力逐渐赶超世界强国的时代,科技、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和丰富,他们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其思想、行为方式等应该更具世界性及开放性。由于两辈人的成长环境各异,接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其人生观、交流方式、人生伦理道德等方面必定存在较大代际差异,由此而产生的代沟成为沟通的现实障碍。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大学生们时常称自己的父母为“老古董”,很多人有了心事也不会第一时间想到与父母谈,因为大学生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父母不会理解自己,不会支持自己,只会一味地用老一辈的观念和方式来教育自己,这会让自己很反感,认为父母的言论或道理都过时了,所以他们有了烦恼需要倾诉时更多的是找自己的朋友。而父母有了心事也很少与子女提及,怕耽误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这也是大学生与父母隔阂拉大的原因之一。总的来说,由于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知识和价值观念更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年轻人与自己父母之间的观念差异比过去更大。作为父母,往往对子女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感到不可理解,更接受不了;作为子女,会感觉到父母的许多观念和生活知识已经落后于时代,父母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的经验传递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魅力,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父母希望自己依然是家庭中的权威,而子女却希望自己能独立,摆脱父母的控制,于是代沟产生。

4.大学生虽然是成人,但依然需要父母提供经济支持

很多人说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可是IT界的奇才马云又说:“我们国家的未来还是看他们,我们应该对他们有信心。”这里的他们就是当代的大学生。大学生们当然知道国家的未来还是靠他们。但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大学生们还是依靠父母的钱来缴纳学费和生活费,在高校里能做到勤工俭学的学生只是少数,即使打工也不能支付高额的学费,能够自己创业的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高校里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在学校过奢华生活的学生大有人在:有一名全家年收入仅2000多元的贫困大学生,在家人为让他读书到处举债时,他却因为虚荣心作祟,将父母辛辛苦苦赚来或借来的钱随意挥霍,不但高档手机时髦服饰应有尽有,甚至还要求父母借钱买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充门面……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当然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喜欢当啃老族、让父母们受累,主要还是在于大学生没有有效的途径来养活自己。大学生一方面想独立,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还要依靠父母,这种矛盾的心理困扰着大学生们。也有许多家长把子女送进大学后就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把精力集中在提供经济支持上,忽视了子女心理的成长,缺乏父母关心和帮助的大学生也容易产生孤独、敌视、冷漠等消极的心理,从而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

(三)如何与长辈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图片来源:http://edu.rednet.cn/c/2012/07/13/2677540.htm)

①作为子女要懂得体会父母的辛苦,不能过度向父母抱怨,学会体谅“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情。做到孝敬父母和长辈,与长辈产生矛盾时要换位思考,从长辈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不能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不尊重长辈。

②与父母尽可能地多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沟通人们才能了解彼此的想法,洞悉彼此的需要,才能真正互信互爱,不管是与朋友、同事还是家人都是如此。但毕竟沟通是两方面的事,因而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都要主动与对方沟通,特别是作为子女的大学生,更要经常与父母做交心的沟通,这样才能缔造和睦美满的家庭生活。看过这样一则漫画,有点轻微老年痴呆的老爸坐在儿子旁边,一句话问了儿子十几遍。儿子立刻感到不耐烦,叫老父亲闭嘴。于是老父不吭声,回身返屋拿了一本笔记本念道:“今天儿子3岁生日,上午带他去公园玩,看到一只小鸟,儿子隔几秒就问我,‘爸爸,那是什么?’我们坐在那片草地上半个小时,儿子问了我几十遍‘爸爸,那是什么?’我回答了儿子几十遍‘儿子,那是小鸟。’然而我没有不耐烦,因为看着儿子那亮晶晶的好奇的眼睛,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要耐心点,用心与父母沟通,让父母真正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③懂得感恩你的父母。古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懂得感恩父母,更何况我们人呢?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父母需要花费多少心血与汗水,那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子女用一辈子来报答,用真心去感恩。《台州日报》曾做过一个感恩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最感谢的人都是父母。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心目中,父母是最重要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协调好大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有突破口的,那就是血缘带来的亲情,如果大学生能够做到感恩父母,那么其在家庭关系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孝行的一位,曾子曾说:对父母的孝有三个层次,最大的孝是一生保持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其次是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使父母蒙羞;最低层次是仅仅在生活上照顾父母。因此他认为孝有小孝、中孝和大孝三个层次,“敬养”谓之小孝,“不辱”谓之中孝,“立嗣有后”和“顺应大道”谓之大孝。学会感恩父母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唯有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2004年CCTV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有一位名叫田世国的普通市民。他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他的孝行却感动了中国的亿万百姓。作为一个儿子,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了病危的母亲。2004年3月,田世国65岁的母亲刘玉环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生命岌岌可危,只有换肾才有可能活下去。田世国是家中长子,他在征得妻子同意后,把弟弟、妹妹叫到一起,决定捐肾给母亲,但没想到刚生完孩子的妹妹和心脏不好的弟弟都争着要用自己的肾脏来挽救母亲的生命。妻子的开明大度与弟弟妹妹的支持令田世国非常感动,也坚定了他拯救母亲的信心。但他怕母亲不接受自己儿子捐献的肾脏,于是和家人为母亲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有个死刑犯愿意捐献肾脏,并把高达20万元的手术费说成了6万元,田妈妈爽快地答应了做手术并且手术比较成功。为田妈妈做手术的朱教授至今仍非常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捐献肾脏的都是父母给子女,可以说有90%以上都是。我从医15年来从没见过子女捐献器官给父母的,太了不起了。如果能有更多的子女这样做,很多父母的生命就能延续了。”当田世国的行为感动亿万人,也被很多人询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田世国对此的回答却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子对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实在微不足道。”他那颗感恩的心已深深地衬托出他那高大完美的形象,田世国是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堂练习

课堂训练1

朗读自我暗示练习

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下面一段文字。先同学一起朗读,然后单独当众朗读。

我热爱自己,也热爱他人,我愿意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交往,我感到自己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快乐了。我奉献给别人友情,别人也报之以友情。我学会了宽容他人。我知道没有人能够十全十美,所有的人都需要加以改善。我勇敢地走向大庭广众。在人多的地方,我也能自如地表达自己,自如地推销自己。我很善于和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我诚实地对待他人。我信赖别人,犹如别人信赖我。每天我都对人怀着亲切的感觉。我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我关心周围人的成长。我对他人良好的表现给予真诚的赞美。当别人有缺点错误时,我会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我不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就像他人注意保护我的自尊心一样。当我做错事的时候,我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他人道歉。我为人处世恪守信用。我办事踏实,得到了大家信任。

课堂训练2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所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多疑、害羞、孤僻、自卑、嫉妒、社交恐惧症等。一些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其个人的成才及其未来的成就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及时地诊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治疗,是消除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心理障碍的较好途径。以下给出的是郑日昌等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共28个问题,每个问题做“是”(打√)或“非”(打×)两种回答。请你认真完成,而后参看后面的评分计分办法,并阅读对测验结果作出的解释。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

2.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3.过分地羡慕和妒忌别人。

4.与异性交往太少。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7.时常伤害别人。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10.极易受窘。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2.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行之有效适可而止。

13.当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其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坏印象。

15.总是尽力使别人赏识自己。

16.暗自思慕异性。

17.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18.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

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20.瞧不起异性。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申诉。

23.受别人排斥与冷漠。

24.被异性瞧不起。

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看法。

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地相处。

计分表

如果你得到的总分为0~8分,那么说明你在与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你善于交谈,性格比较开朗,主动关心别人,你对周围的朋友都比较好,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他们也都喜欢你,你们相处得不错。而且,你能够从与朋友相处中,得到乐趣。你的生活是比较充实而且丰富多彩的,你与异性朋友也相处得比较好。总之,你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你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获得许多的好感与赞同。

如果你得到的总分为9~14分,那么,你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你的人缘很一般,换句话说,你和朋友的关系并不牢固,时好时坏,经常处在一种起伏波动之中。

如果你得到的总分为15~28分,那就表明你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你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很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你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

以上是从总体上评述你的人际关系。下面将根据你在每一横栏上的小计分数,具体指出你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行为及其可资参考的纠正方法。

记分表中Ⅰ横栏上的小计分数,表明你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

如果你的得分在6分以上,说明你不善于交谈,只有在极需要的情况下你才同别人交谈,你总是难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愉快还是烦恼;你不是个很好的倾诉者,往往无法专心听别人说话或只对单独的话题感兴趣。

如果得分为3~5分,说明你的交谈能力一般,你会诉说自己的感受但不能讲得清晰有调理;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但还是做得不够。如果你与对方不太熟悉,开始时你往往表现得拘谨与沉默,不大愿意跟对方交谈。但这种局面在你面前一般不会持续很久。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锻炼,你可能主动与同学搭话,同时这一切来得自然而非造作,此时,表明你的健谈能力已经大为改观,在这方面的困扰也会逐渐消除。

如果你的得分为0~2分,说明你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善于利用恰当的谈话方式来交流思想感情,因此,在与他人建立友情方面,你往往比别人获得更多的成功。这些优势不仅为你的学习与生活创造了良好的心境,而且常常有助于你成为伙伴中的领袖人物。

记分表中Ⅱ横栏上的小计分数,表示你在交际方面的困扰程度。

如果你的得分在6分以上,则表明你在社交活动与交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行为困扰。比如,在正常的集体活动与社交场合,你比大多数伙伴更为拘谨;在有陌生人或老师存在的场合,你往往感到更加紧张而扰乱你的思绪;你往往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而使自己处于被动,越来越孤独的境地。总之,交际与交友方面的严重困扰,使你陷入“感情危机”和孤独困窘的状态。

如果你的得分为3~5分,则往往表明你在被动地寻找被人喜欢的突破口。你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待着,你需要朋友在一起,但你又不太善于创造条件并积极主动地寻找知心朋友,而且,你心有余悸,生怕再遭遇主动行为后的“冷”体验。如果得分低于3分,则表明你对人较为真诚和热情。总之,你的人际关系较和谐,在这些问题上,你不存在较明显持久的行为困扰。

记分表中Ⅲ横栏的小计分数,表示你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

如果你的得分在6分以上,则往往表明你缺乏待人接物的机智与技巧。在实际的人际关系中,你也许常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或者你过分地羡慕别人以致在内心妒忌别人。因此,其他一些同学可能回报给你的是冷漠、排斥,甚至是愚弄。

如果你的得分为3~5分,则往往表明你是个多面的人,也许可以算是一个较圆滑的人。对待不同的人,你有不同的态度,而不同的人对你也有不同的评价。你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但你却极喜欢另一个人或被另一个人所喜欢。你的朋友关系某方面是和谐的、良好的,某些方面却是紧张的、恶劣的。因此,你的情绪很不稳定,内心极不平衡,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中。

如果你的得分为0~2分,表明你较尊重别人,敢于承担责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你常常以你的真诚、宽容、责任心强等个性获得众多的好感与赞同。

记分表中Ⅳ横栏的小计分数表示你跟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

如果你的得分在5分以上,说明你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困扰。也许你存在着过分的思慕异性或对异性持有偏见,这两种态度都有它的片面之处。也许是你不知如何把握好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分寸而陷入困扰之中。

如果你的得分为3~4分,表明你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行为困扰程度一般,有时可能会觉得与异性同学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有时又会认为这种交往似乎是一种负担,你不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最为适宜。

如果你的得分为0~2分,表明你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对异性同学持公正的态度,能大大方方、自自然然地与他们交往,并且在与异性交往中,得到了许多从同性朋友那里不能得到的东西,增加了对异性的了解,也丰富了自己的个性。你可能是一个较受欢迎的人,无论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多数人都较喜欢你和赞赏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