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毕业指导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毕业指导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毕业指导当学生面临毕业选择时,教师应当就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做出毕业指导。再次要正视现实,保持最佳的求职状态。要正确估价自己与就业市场,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现象,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求职的过程实质是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

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毕业指导

当学生面临毕业选择时,教师应当就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做出毕业指导。就一般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生而言,大多会选择就业、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下面我们对这几种情况做一些基本介绍。

1.就业

由于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是正常的情况。就业指导就是引导学生认真做好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摈弃不良的择业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1)打好择业基础。

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首先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与专业业务水平,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使学生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修养,高效的办事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及承担的职业角色的发展道路,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职业生涯时空发展性理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成长——幻想、兴趣、能力阶段;探索——明确、细化、实施阶段;确立——稳定、巩固、进步阶段;维持——把握、更新、改革阶段;脱离——减速、退出阶段。职业生涯探索阶段恰好是大学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选择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校期间有必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的规划因人而异。第一,个体背景、特点、发展水平不同,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也各不相同。第二,个体的心理特征不同,从人格与职业匹配角度讲,其适宜的工作类型各不相同。第三,教育类型不同,其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如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各有自己特定的内容。总之,一旦确立职业目标就要用此指引自己的学习,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正视现实,保持最佳的求职状态。要正确估价自己与就业市场,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现象,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大学生要充分地认识到,求职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生固然被用人单位挑选,但同时,用人单位也在被求职者挑选,供求双方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如果在求职前就先入为主地把自己定位于弱势地位,势必形成自卑感。

(2)摈弃不良的择业观。

大学生在就业时容易产生消极等待的心理,认为学校、社会甚至家长给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有些过分看重职业稳定,将职业稳定当作择业的唯一标准,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地理解专业的含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甚至工种教育,因而极端强调“工种对口”,导致与大量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一部分毕业生把求职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求”字,往往把自己置于消极被动的不平等地位,一旦求职未果,就沮丧气馁。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刻意把生活中的自我形象呈现在用人单位面前,追求一个所谓“完全自由、完整无缺”的自我,以为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个性鲜明”的好印象,殊不知,这样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工作机会。也有些大学生认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等同的,都可以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从而使得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在就业时高校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摈弃不良的择业观,在就业初期掌握好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

(3)掌握求职策略。

第一,充分准备,理清思路。求职的过程实质是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怎样才能使用人单位认可自己呢?一般地说,大学生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首先,应对自己进行评估,也就是反观自己。去应聘前,大学生不妨问问自己——我究竟适合于从事什么职业呢?我能从事的职业与我的职业理想之间存在差距吗?就本专业来说,毕业生一般都能系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背景,具备较强的广电新闻采访、写作、编导、策划、摄录、制作、播音和主持节目等多种业务能力,比较适合从事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台的编辑、记者、策划、节目主持及相关的经营管理、公关工作,以及其他行业的宣传、公关等社会工作。其次,要了解相关工作单位的招聘信息,如招聘单位的地理位置、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特殊的要求、人才培养的计划等,充分收集资料,做到知己知彼;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分析,寻找适合于自己的需方单位,寻找潜在的“婆家”。

第二,应对自己进行必要的“包装”,这包括个人信息资料的准备,与用人单位见面的心理准备,以及外部形象设计等。在重视自我包装的同时,要知道“职业自我”与“生活自我”是不一样的。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完全“无拘无束”,不修边幅,率性而为,例如,女大学生一如其生活中的天真、任性、散漫,男生刻意表现其桀骜不驯、不拘小节或沉默寡言等,这样做都有可能适得其反。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在保持自己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尽量让用人单位更加关注自己,要做到有理有节,收放自如。

2.攻读研究生

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二是对人才层次需求的重心上移,其中也包括对研究生的需求增长;三是社会对高等学校知识创新、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贡献的期望值增大,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教育科技的进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群众接受高等教育、获得学位的愿望和热情越来越高,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同时具有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运用和人才培养等重要功能的高等学校,具有学科交叉综合、教学科研结合以及信息来源广泛的优势,不仅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更有源源不断的充满活力、思维敏捷、勇于创新的青年学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特点更加突出。研究生既是学生,又是导师的助手,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普遍较高,是一支奋发向上的科研生力军。实践证明,不少做出重大成果的导师,他们的成就都有研究生的贡献。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科研工作,一般都处于本学科的前沿,本身具有创造性。因此,研究生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攻读研究生对于学生来讲是他们进一步深造的途径,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可以为他们的就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6年,全国新闻传播类硕士点约80个[10],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5家(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单位都具有硕士授予权)。其中,一级学科点5家,分别是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二级学科点5家,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传播学二级学科点5家,分别是清华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

报考研究生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件事。

(1)在报考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所报考学校的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相关要求。报考研究生的考生中还分为本科学历的报考和专科学历的报考,如专科报考需工作2年或者2年以上并取得同等学力资格。

(2)注意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和相关复习资料。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考试是由各个学校自己命题,由于各个学校教材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各专业的研究方向也各异,即使是同一专业的试题,可能各个学校的试题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应注意收集所报考学校的该专业的往年试题、笔记资料及购买相应的专业课教材进行复习,这会给复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3)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选择报考学校及专业时最好避开热门。虽然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一些专业报考人数偏多,一些却出现招不满或无人报的现象。如果欲报考外校的研究生,比较实际的方法是选一所该专业当年不是很热门但有一定名气的学校,还要考虑该校当年的招生名额、历年分数线等等。在一些热门专业或热门学校中也存在一些相对冷门的方向及专业,不妨有选择地报考。

3.出国留学

客观地讲,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视野更加开阔,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能够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学习先进的知识,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一个不错选择。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国外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主要模式以及出国留学的基本程序。

(1)国外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几种基本模式。

①美国模式。

1980年,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新闻传播科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成立。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新闻教育的国家,新闻高等教育和大众化教育都相当发达。在全美有50%的两年制初级大学和大约5 000所中学开设了新闻学课程,有100万以上的学生为各类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工作。在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美国大学新闻学院主张要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聘为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更是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先决条件。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比尔·克尔说,新闻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功能跟医学院、建筑学院和商学院的功能是一样的。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病人不会让一个从来没有进过手术室的教授培养的外科医生来动手术。长期以来,美国最好的新闻学院与新闻媒体第一线的专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就跟医学院的教授与各大医院的专家们的关系那样重要。根据美国戈门(Gorman)的大学排名榜,美国新闻研究生院排名靠前的有Columbia University,Northwester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n等学校。

②日本模式。

日本以前没有专门培养记者的新闻学校,大多数记者都是从大学政治、文学等专业毕业后到报社,由老记者言传身教,在实践中锻炼成才的。从2000年起《朝日新闻》、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开始接受实习学生,并成为制度被确定下来;此外,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日本的报社还同大学一起编写产业与教学相结合的趣味性新闻教材。日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不仅播放新闻节目,还经常向受众传授新闻采编知识。由于大众新闻教育十分普及,大部分中小学都开展“学校新闻”活动,日本的新闻教育实际上比其他国家更加紧密地同社会、同新闻界和新闻理论界结合在一起。日本新闻教育已经形成了在职新闻与大众普及教育并存的高度发达的新闻教育体系。新闻记者在日本人眼里仍然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职业。日本新闻界重新选择了方向,将记者从死板教育中解放出来,不受企业条款的约束,创建一套适合时代发展的新闻教育方法。

③英国模式。

在新闻事业发展较早的英国,培养和训练从业人员的任务是由那些拥有地方报纸的报业集团承担的。除此之外,各地方报业集团还联合成立了一个“全国训练新闻人员的理事会”,其主要任务是统筹全国的新闻记者的职业考核,给及格者发合格证书,以及指导和监督地方报纸新闻记者训练事宜。为了提高有经验的记者、编辑的业务水准和研究能力,一些报业公司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它属下的各地方报纸的一些高级记者、编辑举行各种座谈和讲座,就某一类型的报道进行讨论。虽然英国没有设置广播电视新闻类的本科专业,但这种将教育与实践和理论研究融合在一起的形式仍然有效地推动了英国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到英国学习新闻传播,也有一些学校值得关注,比如UEA(东安格利亚大学),Warwick(华威大学),Loughborough(拉夫堡大学),Royal Hollyway就有相关专业,并且有自己的优势。

一般说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广播电视新闻培训都不是在大学校园里进行的,但学生们在进入新闻业培训之前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许多人都具有新闻专业的本科学历。英国和法国的新闻专业课教师几乎都有过做记者的经历,记者和教师可以在新闻工作与大学教学之间自由地往返。

(2)出国留学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寻找学校,索取资料。

寻找学校主要是查询留学信息,即根据个人的基本情况和设想,进行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内容包括:对留学意向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学术水平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外学校的情况,包括历史、学费、学制、专业、师资配备、教学设施、学术地位、学生人数等,要特别注意该校国际学生有多少,其中有多少中国学生在读。此外,还要落实该学校颁发的文凭是否受到我国的承认,该学校的住宿、交通、医疗保险情况如何,该学校在中国是否有授权代理招生的留学中介公司,留学签证情况,该国政府是否允许留学生合法打工,本专业在该国的就业情况,毕业之后可否移民,等等。

留学信息的查询可通过国际互联网访问国外院校网站,或者到相关国家在华教育中心,向国内专业、合法从事自费留学咨询服务的机构进行索取和咨询。此外,定期参加国际教育展览也是与国外院校直接沟通的好办法。

一旦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学校,就可以用写信或者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和他们取得联系,简明扼要地告诉对方你的基本条件,包括年龄、性别、所在国家、已经或者正在读什么课程、你希望学习他们的什么课程等,继而向学校索取该专业的入学条件和申请资料。国外每一所招收留学生的学校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解答此类咨询信函。建议你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查询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在线服务索取更多的资料。如果学校的网站上没有提供在线索取资料服务,可以记下学校负责留学事务部门的联系方法,给他们写一封英文短信索取。

第二步,设计留学方案。

留学方案设计是你整个留学计划的灵魂,也是签证官用来衡量你留学是否真实合理的尺度,决定你的留学是否会成功和是否具有最佳经济效益。如果你对留学方案设计感到经验不足,可以向“过来人”请教,也可以去专业的留学中介机构咨询。具体操作是,在掌握留学基本信息和国外学校入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年龄、学历、经济能力、外语水平、所学专业、个人爱好等因素,设计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科学合理的留学方案,对留学国别、院校、专业、入学时间等最终拍板确定。其中,特别要对留学的投入和产出“价格比”和所选专业的未来就业前景要有明确的把握。等你设计好留学方案之后,就应根据所选定目标的入门标准立即开始全面的“热身和补充”准备,包括语言的学习与考试、留学所需的资金筹备、个人资历证明材料的准备、身体和精神状态的调整等。

第三步,入学申请。

收到国外学校免费的报名表之后,要认真完整地填写,随同个人学历证明、最近的学习成绩单、推荐信、个人简历、语言考试成绩单等资料寄往所申请的学校。此时,一般均需同时交纳一定数量的报名费用。为了给签证办理留有充裕的时间,越早申请越好,一般提前一年就比较从容。另外,有些学校的课程是有年龄和英文程度等限制的,在申请时一定要注意。

在申请课程的同时,可以向学校申请学生宿舍或寄宿家庭等住宿安排。如果你自认为学习成绩优异,特别是对于那些就读研究生以上课程的学生来说,可以一并申请国外的奖学金。

一般课程申请所必备的文件有最高学历和成绩单、最高学历毕业证书、填写完整的学校申请表格、照片、财力证明、报名费等。

申请学士、硕士等正式课程除了上述必备文件外,还要有托福或雅思成绩、教授或雇主的推荐信、工作经历证明、个人陈述等;申请艺术类课程的需要提供作品集、音像资料等。

第四步,办理因私出国护照、出境卡和准备签证资料。

一旦你的入学申请获得国外院校批准,国外院校就会向你发出录取通知书,收到以后,可持录取通知书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因私出国护照和出境卡。与此同时,你可以着手准备申请国外入境签证所需的各种资料,包括个人学历、成绩单、工作经历的证明、个人及家庭收入、资金和财产证明、家庭成员的关系证明等。

第五步,办理公证。

公证就是国家公证人员根据国家赋予的权利,按照法定程序,证明特定的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的行为。我国公民在申请自费出国留学时,必须要办理公证。这类公证属于涉外公证范围。你需要公证的文件包括出生公证书,学历、学位和成绩公证,经历证书,亲属关系公证,经济担保公证。

第六步,申请签证。

办理好护照之后,可立即向拟留学国家驻华使(领)馆申请入境签证。申请时需按要求填写有关表格,递交必需的证明材料,缴纳签证费。有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在申请签证时会要求申请人前往使(领)馆进行面试。面试的目的是让签证官近距离观察和判断留学申请人的真实程度,即你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学生,你的留学目的是否纯正,你是否具备顺利完成留学的能力(主要看外语水平),你有没有移民倾向等。

我们在做好出国留学的打算时,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出国留学是为了学习发达国家在该专业上的新成就、新成果,并为自己的祖国所用。我们应该尽可能学成后回国发展,为祖国、为人类的广播电视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思考题

1.你如何认识广播电视新闻研究的社会作用?

2.请分析公司研究和院校研究的利弊。

3.在研究中如何将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结合起来?

4.撰写论文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5.请你分别从教育者和学生的角度对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现状做一个总体的评价。

6.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7.当你第一次就业失败以后,你该如何面对?

8.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郭镇之:《中国电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3.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

4.叶子:《电视新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

6.王洪钧:《我笃信新闻教育》,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

7.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8.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9.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美〕沃纳·塞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

11.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张骏德:《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孟建:《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15.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16.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中央编译局编,2003年2月,第66页。

[2]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3页。

[3]利贝卡·鲁宾等:《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黄晓兰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74页。

[4]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2页。

[5]方汉奇:《新闻史的奇情壮彩》,华文出版社,2000年,第71页。

[6]钟沛璋:《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416—417页。

[7]钟沛璋:《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420页。

[8]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9]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10]何梓华:《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载《中国记者》2005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