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与电视新闻

广播与电视新闻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主要西方国家的报刊、广播与电视新闻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报刊、广播与电视新闻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客观报道是报刊新闻传播中最为重要的新闻理念,其影响意义深远。正如传播学者施拉姆所言,客观性是“对于新闻学的独特贡献”。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的兴起导致报刊发行开始下滑,报刊在新闻传播中的独特地位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报刊也在通过各种手段挽救危机。

第二节 主要西方国家的报刊、广播与电视新闻

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报刊、广播与电视新闻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报刊新闻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报刊是同时带着煽情主义新闻和客观报道两种趋势进入20世纪的。就在黄色新闻泛滥的同时,客观报道的新闻倾向也在发展。

客观报道起源于美国,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电报新闻及美联社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的特点提供了客观报道的形式;在大众报刊中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独立报刊的办报原则提供了客观报道的思想旨趣;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的“进步主义运动”为客观报道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基础。1896年奥茨在买下《纽约时报》时在其发刊词中写下了名言:“应公正地报道新闻,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无分党派、地域或其他特殊利益。”1900年,巴荣在买下《华尔街日报》后也确定以“勇敢无畏”和“无我”作为七大写作要点中的前两项。(8)客观报道的核心是追求真相,解决新闻“是什么”,冷静客观、价值中立,把准确性和公共利益放在首要位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一些新闻杂志如《世界主义者》、《芒西》和《麦克卢尔》开始揭露美国社会在高速发展中的黑暗面,对垄断、官员腐败、政商勾结等进行穷追猛打,被称为“黑幕揭发者”,也成了进步主义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麦克卢尔》对其记者的要求只有两项———准确性和趣味性,其中准确性是客观报道的基础,而趣味性是吸引读者的手段。尽管人们说客观报道的出现有其商业原因,“实行客观性法则有利可图,政治上的中立就是商业上的赢利”。(9)但是区别还是明显存在的,或如美国新闻学者所言,赫斯特、普利策是利用报纸追求金钱,而奥茨所追求的是受人尊敬。(10)

客观报道是报刊新闻传播中最为重要的新闻理念,其影响意义深远。正如传播学者施拉姆所言,客观性是“对于新闻学的独特贡献”。(11)

20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报刊新闻继续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就是报刊的发行量持续增长;报刊的集中和垄断进一步提高;报刊的多元化趋势开始出现;对新闻报道理念的探讨不断深入。

20世纪上半期西方国家的报刊发行量仍然处于上升时期。例如美国报业的总发行量从1910年的2420万份增加到了1940年的4110万份,1920年到1939年英国伦敦报业的总发行量从54万份增加到了110万份,外省从25万份增加到了60万份。同期法国的日报发行量从1000万份增加到了1200万份。(12)德国的报社也在1932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703家,发行量有2500万份。在日本,一些著名报纸20世纪初的发行量不过10万份,到20年代以后如《大阪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都突破了百万份,20年代全国报纸的日发行量为650万份,1942年达到了1468万份。与发行量增加同时出现的是报刊的垄断进一步加强。在美国,1909年有日报2200家,1944年减少到了1744家。报业的竞争出现了一城一报现象,1900年,美国有日报的城市数为915个,独家日报城市数为353个,所占比重为38.6%,而1940年这三个数字则分别为1426、1092和76.6%了。1940年,美国报团报纸的总销量占到了全国总销量的40%。在英国也出现了报业的兼并与集中,日报的总数从1921年的158种下降到了1942年的123种。至于德国和日本,30年代更是出现了政权对报纸的强制性集中和控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报刊的多元化趋势,存在着政党报刊、独立报刊、商业性报刊并存,全国性报刊与地方性报刊并存,严肃报刊与通俗报刊并存的现象,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报纸所占的地位不同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新闻杂志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在美国1923年出现的《时代》、1928年出现的《财富》、1933年出现的《新闻周刊》和1948年出现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对深度新闻的需求,而且至今仍在产生巨大的影响。

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和随后一系列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发生为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种反映深度新闻报道旨趣的报道方法———解释性报道开始出现了。解释性报道不仅讨论新闻“是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一开始,解释性报道被认为是与客观性报道的理念相违背的,不过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试图把解释性报道纳入客观性报道的范畴。解释是为了让“记者兼任读者的读报顾问”,解释的立足点是事实而不是观点,“事实是看到的,解释是知道的,而意见是感到的”。(13)无论如何,解释性报道的出现适应了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新闻的需求,它标志着报刊从政党的意见报纸、大众的报道报纸到独立的解释报纸的过渡,也开辟了深度报道的新时代。

二战之后到80年代报刊新闻的发展经历了困难时期。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的兴起导致报刊发行开始下滑,报刊在新闻传播中的独特地位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报刊也在通过各种手段挽救危机。

在美、英、法等国,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出现了报刊发行量萎缩的趋势。例如美国的报纸总发行量在60年代达到6000万份左右就已止步不前,而每千人拥有的报纸发行量则从1950年的356份下降到了1970年的305份和1980年的275份。(14)在英国,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是报纸发行量最高的时期,1962年全国的日报130种,日报发行量为3050万份,千人拥有575份,居世界前列,但是此后发行量就逐渐下降了。(15)在法国,二战之后报纸一直逐渐下滑,费用上升,读者减少,1945年日报的总发行量为1500万份,1984年为953万份。(16)德国和日本报刊繁荣期要长一些。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报纸的总发行量持续上升,从1954年的1340万份增加到了1964年的1730万份和1976年的1950万份,不过以后增长的速度也逐渐减慢了。在日本,70年代是报纸发行的高峰期,日报发行量从1952年的2273万份增加到了1962年的2655万份和1975年的4051万份,尽管1985年日报发行量继续增长到了4803万份,但是广告占报纸总收入的比重在1973年达到历史最高点58.9%后开始下滑,报纸也进入了日益困难时期。(17)

为了挽救报刊日益严重的危机,西方各国报刊媒体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了采用新技术,增加报纸版面,通过兼并整合扩大报刊的实力外,在新闻的报道倾向方面出现了传播多元化,在新闻的文体方面则是深度报道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报道形式。

报道倾向的多元化以英国最为典型,主要的表现就是去政治化和娱乐新闻的兴起。调查显示在1946年到1976年,通俗报纸的时事报道篇幅下降了50%以上,而软性新闻、娱乐特写、体育报道和女性报道的内容则大幅上升。(18)20世纪70、80年代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报道品种———名人新闻和新的报道队伍———“狗仔队”。其后果则是严肃报纸和通俗报纸的分野日益明显。严肃报纸坚持以新闻的重大性为原则,以时政新闻为主,通俗报纸追求新闻的娱乐性,大量报道软新闻;严肃报纸以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人为读者对象,以广告为主要资金来源,通俗报纸以扩大发行量为生存原则,以发行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报刊的细分还出现了传统的政治、经济以外的娱乐、体育、社会等,地区报和都市报由于新闻的贴近性也成了发展的重点,从而形成了传播多元化的格局。

报刊深度报道的发展以美国最为典型。所谓深度报道,有人认为是扩张了原来报道中比较缺乏的背景和意义的一种文体,有人则认为是“新闻执着于深刻性的一种写作旨趣。”(19)除解释性报道外,60年代以后,在深度报道方面又先后出现了调查性报道、精确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新新闻主义等形式。调查性报道继承了揭黑报道的传统,70年代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是其典范。精确报道是把传统报道技巧与社会科学的数字统计、民意调查、内容分析等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形式。预测性报道具有超前性和探索性。而新新闻主义则是强调感性和故事性的一种报道。

如果说报道的多元化是从形式上应对报刊危机,那么深度报道文体则是在报纸的特性(文字的思考性力量)方面应对危机,两方面的努力都促进了报刊新闻的发展。

广播新闻的发展

广播新闻与广播同时出现,但是真正成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力量,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体系是在30年代以后。“听众从这种新媒介那儿收听那些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事件的实况转播。”听众能够听到诸如希特勒及英国首相张伯伦的真实声音,评论员还会提供即时的分析。广播新闻在二战中成熟了。40年代美国普通家庭平均每天收听广播的时间超过了4小时。(20)

广播新闻是通过无线电波技术来公开传播新闻报道。因为广播技术可以对重大的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受众可以同步了解新闻现场的最新变化,所以新闻定义中的新近事实可以加上“正在发生的”定语。广播新闻的优势非常明显,主要有: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在突发事件中难以替代;受众多,覆盖面广,不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伴随性和移动性强,听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同时从事其他工作;声情并茂,引发听觉联想;参与性强,可以即时反馈;技术简便,成本低廉等。正是由于广播有以上优点,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在40年代至60年代一度成了强势媒体。

不过,广播新闻也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声音传播提高了速度却降低了深度,声音传播转瞬即逝,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对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传播内容不利。其次,在因生动和参与而提高了主观性的同时减少了客观性,声情并茂的同时也会造成理解上的岐义。第三,线性传播的特点制约了受众选择主动性。

电视新闻的发展

电视新闻与广播新闻相类似,也是利用电子技术来公开报道新闻,只不过电视主要是通过画面,声音退到了后面而已。

电视受广播的影响很大,“40年代许多节目类型甚至一些特殊的节目都是从广播节目而来”。(21)50年代以后,电视新闻开始独立发展,“电视新闻业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成熟”。(22)美国三大广播网的电视晚间新闻从15分钟扩大到了半小时或更长时间,从肯尼迪遇刺到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况转播,电视新闻发展到了成熟时期。电视新闻与广播的特点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或者说是广播特点的进一步发展,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更强,现场直播成了电视新闻的最高形式,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更高的实现,正在进行时成了常规和常见的现象。其次,电视的传播手段更丰富,电视的多元信息符号不仅是信息和影像的整合,还有声音、文字、图表等多种信息符号,可以传达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第三,电视在传达更多信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可观赏性。电视更容易造成新闻明星,更适合播放广告。正是由于电视的这些特点,使之在60、70年代很快成了新的强势媒体。

显然,与广播一样,电视也有自己的局限,例如电视也是线性传播,也在提高传播速度的同时降低了深度,在增加了主动性的同时减少了客观性,电视的局限性与它的优点同时存在。有人认为,电视的最大特点就是娱乐性,美国ABC的新闻总制片人雷文·弗兰克曾经在他的一份备忘录中说:“电视新闻的最高权力不在于传递消息,而在于传播体验———高兴、苦恼、震惊、恐惧———这些就是新闻的要素。”(23)这样,电视在传达丰富、复杂信息的同时,在表面上增加了可信性的同时,实际上加入了传播者更多的主观因素,使接受者在更大程度上把“虚拟世界”误认为是现实世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