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一、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内涵与特征1.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内涵消息类新闻是以简短的篇幅,尽可能快速、广泛、大量地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新闻体裁,是所有新闻媒体中最基本、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电视新闻消息,也可称为电视简明新闻,或电视短新闻片,是电视新闻中的“轻骑兵”。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

一、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内涵与特征

1.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内涵

消息类新闻是以简短的篇幅,尽可能快速、广泛、大量地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新闻体裁,是所有新闻媒体中最基本、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消息类新闻在体裁上也最集中、最强烈地切合、适应并体现了新闻追求时效性的重要特征。要快,篇幅就必然要短;要快,就必然要尽可能先说最重要的内容,所以,报纸消息写作上的“一目传神的标题”、导语—主体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写作规律与模式等也才应运而生。从体裁角度看,广播电视新闻消息在内涵上与报纸消息是相通的,只是所应用的媒介手段不同,从而使各自又具有某些不同的特征。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是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特有手段,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是广播电视新闻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

2.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特征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特征首先表现在,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消息应用的是能同步传输信息的最先进的电波媒介,所以,它能以传统的报纸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时效优势,充分适应并体现新闻追求时效性的重要特征;第二,由于广播媒介能真实传输新闻现场的声音与音响,电视媒介更能形声并茂地传输新闻现场的真实场景,广播电视新闻消息能够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含、传播传统的报纸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极为丰富的信息,有效增强新闻的真实感染力,更强烈地切合、适应并体现新闻追求真实性的重要特征。

二、广播新闻消息的概念、特点及要领

1.广播新闻消息的概念

广播新闻消息是以有声语言和其他音响符号体系,运用电波媒介手段,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又称广播新闻、广播消息。

2.广播新闻消息的特点

广播消息强调反映事实发生、发展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语言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声音、音响的表现功能,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具体形象地表现新闻事实。

广播消息按是否运用实况声音与音响分为两大类。运用实况声音与音响的消息,是广播报道新闻事实的独特形式,它能够给予听众较强的现场感,有利于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随着电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由于电视的形声并茂,广播在传播新闻消息方面,自不待言在形象性方面居于劣势,但是,由于广播媒介手段的应用以及设备体系相对要方便简单得多,所以,在争抢时效性方面,仍与电视有一决雌雄的余地。

下面,我们通过鉴赏一篇荣获“中国广播奖”一等奖的作品予以领悟。

中国足球圆梦五里河(1)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 王 伟 刘海乔

各位听众,现在是9点23分26秒,主裁判吹响了终场哨声,中国足球队以1:0战胜阿曼队,提前一轮冲进2002年世界杯决赛圈,中国人44年的世界杯之梦今夜梦圆沈阳五里河。

6万名观众把五里河体育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喜悦的泪水,尽情的欢呼,飘扬的五星红旗,夜空中绽放的礼花,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现在记者来到球员休息室,记者看到李铁、范志毅等绿茵硬汉脸上满是泪水,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也格外忘情:

[出录音]

“同志们,你们今天终于成了改写中国足球历史英雄。”

[录音止]

历经三次冲击世界杯的老将范志毅激动不已:

[出录音]

范志毅:“这几年我的心血没有白费,我在国外的时候为的就是今天。”

米卢:“今天是我执教生涯最幸福的一天。”

[录音止]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10月7日首播)

赏析:

2001年中国国家足球队冲击世界杯,结果如何,这是举国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因为,它牵动着全中国人民44年的世界杯之梦,将在此刻得以圆满。10月7日一晚,当主裁判吹响终场哨声的一刻起,全国的媒体都在倾力报道这一特大新闻。

由辽宁电台王伟、刘海乔采编的短消息《中国足球梦圆五里河》,充分调动了广播新闻具有的表现手段特点,以1分25秒的篇幅,迅速及时、生动传神地播报了中国足球终于冲进世界杯这一重大喜讯。

该作品的成功,使我们明显感到如下的匠心

一是高度的时效感。“短”才能快。同时,对主裁判吹响终场哨声的时间报道精确到了“26秒”,不仅凸显国足出线这一事件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而且,强烈地体现出这则消息与新闻事件高度的同步性。二是凝练传神的现场感。以“欢乐的海洋”、“喜悦的泪水”、“尽情的欢呼”、“绽放的礼花”等一系列现场气氛的全局描写,迅速使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体育场现场的欢腾气氛。再加上精心选择的三位现场采访人物的实况录音,强烈传达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使这篇消息能在瞬间迅速激起传者与受众的共鸣,实在是堪称精品。

三、电视新闻消息的概念、特点与要领

1.电视新闻消息的概念

电视新闻消息是以图像、声音、音响等综合符号体系,运用电波媒介手段,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电视新闻体裁。电视新闻消息,也可称为电视简明新闻,或电视短新闻片,是电视新闻中的“轻骑兵”。它是对新闻事实作“概要性”报道。

2.电视新闻消息的特点

我们首先鉴赏一篇获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作品,从中感悟电视新闻消息的特点。

天安门广场竖起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2)

中央电视台 任永蔚 殷 捷

img4

(续 表)

img5

(中央电视台1994年播出,获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

赏析:

这条新闻之所以能获得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将图像、声音和文字的关系处理得十分恰当,使三者互为呼应、浑然天成。

这条新闻,开篇的画面生动表现了参加揭幕仪式者不畏寒冷、冒雪投身这一有意义活动的饱满政治热情,导语则以简要的文字交代“倒计时牌”揭幕仪式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者人数及当天的天气情况,解说中“纷纷扬扬的大雪将这里银装素裹”,“随着红绸徐徐落下,一幅长方形,巨型倒计时牌显示出‘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这些富有内在激情的话语,又有力地传达出中国人民此时此刻的共同心声,表达着这一新闻事件特定的庄重的意义。之后,分别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香港中华总会会长曾宪梓、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总经理陶光孟、一个小学生和路透社记者伯杰斯等五人的现场采访,非常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地表达了全世界,结尾更用充满深情并富有哲理的话语,使画面的内涵进一步升华,把整篇报道引向了高潮,并留下深远的韵味。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电视新闻消息篇幅短小精悍,简明扼要。一般一两分钟,有的甚至短到几十秒。它在对新闻事实作“概要性”报道时,很讲究简洁而明了,新闻要素表现得一清二楚。

由于篇幅短小,采摄制作比较迅速、便捷,时效快,所以,适宜于报道那些时效性特强、题材相对较小的新闻。

在我国新闻界,曾经有人把电视新闻消息约定俗成地定位为“一分钟新闻”,认为电视新闻消息的长度只能是“一两分钟”。对此惯例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电视新闻消息的长短不能一概而论,应视题材该短则短,当长则长。否则,“一两分钟”的容量,有时实在难以解决既要即时又要有深度的问题。不过,从某一种角度来说,电视作为一种在时间中进行传播的视听媒介,电视新闻消息这一体裁的又一种意义,还在于尽可能争取在较短的一个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播新闻信息,通过提高新闻信息变换的频率,让屏幕上的图像、声音更加变幻多彩,以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对题材重大、需深入报道的新闻,长一些未必不可。若先以简明新闻作概要性报道,再另以其他体裁作深入报道,也是一种办法,而且还可兼顾到对某一新闻作“概要性”及“深入性”报道有不同要求的受众。

3.电视新闻消息的采摄要领

(1)仔细观察,精心捕捉典型画面。

由于电视新闻消息篇幅短小,“一分钟”内装不下多少画面,所以,有的记者往往容易对画面掉以轻心,认为随便拍几个镜头就够解说词的长度用了,花太大的功夫,多拍些好画面素材也没用。其实,正是因为用的画面少,更需要记者多动脑筋,利用好十分有限的画面时间。要做好这一点,关键在于精心捕捉典型镜头,摄取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体现新闻事实本质的画面。

记者在现场,应设身处地为观众着想,揣摩倘若观众在现场,最想看什么。记者的眼睛等于观众的眼睛。记者应准确把握“画面的新闻价值”,采摄那些观众最想看且能让观众看好的现场画面。在选择“场景”时,务求以少胜多,以少量精选画面,尽可能展示新闻事实的实质、全貌。还要善于找到确切表现新闻事实的最佳角度和形式,以便更强烈、更有力地表现好新闻事实。

要采摄到这样的镜头,就需要记者在现场仔细观察,全神贯注地时刻准备抓取那些常常是在某一瞬间、毫不经意出现的精彩场面、镜头。对此,夏衍曾简练地概括出了“挑、等、抢”三字要诀。他说:“挑,就是挑选最能反映本质的事物、动作、表情、言语等。要善于等待,拿着摄影机,如盘马弯弓,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姿势等待最好的一瞬间才按电钮。抢,就是那种感人的带有典型性的情景出现的刹那,不放过几分之一秒的时间,把它迅速地记录下来。”(3)

(2)点面结合,力求虽短犹长效果。

电视新闻消息篇幅虽短,但若合理安排大场面镜头与“点”上镜头,从而加强、加深画面给观众印象。在具体操作上,电视新闻消息中,宜少用运动镜头,多用固定镜头;少用长镜头,多用短镜头;少用大景别(远景、全景等)镜头,多用小景别(特写、近景等)镜头。

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虽然在表现事物时富于层次变换,具有动感等优点,但因须遵循一定的运动节奏,往往镜头较长,一两分钟的电视新闻,装不了几个镜头就完了,这样,镜头画面包含的信息量容易受到局限。比如,一个大会场,用摇镜头展示全场,一般少则要用十几秒钟。若用固定镜头,则可分切为好几个三五秒钟的全景、两三秒钟的特写、近景等。这样,不仅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使画面更富于变换,增大传播的信息量,而且有利于多角度地反映新闻事实。

少用长镜头,多用短镜头,意趣也是在此。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运用长镜头能有魅力地表现新闻事实的本质特征与价值,这个时候,一个长镜头又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远景、全景等大景别镜头,适宜表现新闻事物、事件所处的现场环境及气氛。但景物成像较小,不易看清局部、细节,给人印象不深。所以,对全景等宜精心选择机位、角度,控制镜头个数。一旦能反映出新闻事实、事件所处的地点、环境状况后,就尽量多选择一些典型的“点”及新颖有力的表现角度,且多用特写、近景等景别小、景物成像大的画面来表现新闻事物。由于特写、近景等视觉感强,同一单位时间给观众的冲击感、印象感强,且单个镜头要求的时间长度短,所以,无形中能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同时,镜头变换频率增高,画面丰富多彩,使观众看到较大的画面容量。这样,一两分钟的短新闻片,相对来说,也就可以“虽短犹长”了。

(3)注意拍摄章法,攀登“无剪辑”境界。

随着电视新闻摄录设备的日益发展,在国外电视新闻界,有人倡导“无剪辑”的电视新闻采摄技巧。也称“一步摄影法”。即记者预先形成了完整的报道思想,对要拍摄的画面内容及拍摄步骤预先在脑海中结构成熟,然后在新闻现场依次逐一拍下所需的画面,拍摄完后便自成整体,无需经过后期剪辑,只要配上解说词即可播用。

这种无剪辑采摄,自然有相当大的难度,对有些新闻事实、新闻事件还难于适用;但是,作为电视记者,若具有这种意识,却是十分有益的。这样,可促使记者更精心地结构新闻,在拍摄之前就尽量将报道的新闻烂熟于心,从画面到解说、现场音响等诸要素进行立体构思与把握。还可促使记者在采摄中更精心地选择、摄取画面,使每一个镜头从画面内容、拍摄技巧等各个方面都务求一次成功。这样做,不仅可以因省去后期剪辑而利于抢时效;而且有利于记者撰写的解说词完全按照记者本人的意图与画面协调配合,为消除解说、画面“两张皮”的不正常状况创造了条件。同时,还有利于突出真实感和现场感。

(4)快采快播,力争时效。

电视新闻消息作为电视新闻中极大量、经常使用的一种“轻骑兵”体裁,肩负着既要发挥和体现电视媒介特点,又要与报纸、广播竞争时效的重大使命,所以,作为电视记者,在采播新闻消息时,务必具有快采快播的意识。采访前做好各种准备,一有情况,能马上出发奔赴新闻现场。到现场采摄完毕后,就要立即写好解说词,同时设法迅速将所采摄图像及解说词送回电视台,力争在最近的一次新闻节目时间中播发。必要时甚至采取特别处置,快速播出。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篇获2003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佳作,对理解上述采摄要领更会增加感悟。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升空》(4)

李姬芸 张 俊

img6

(续 表)

img7

播出单位:上海卫视(现上海东方卫视)

播出栏目: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特别节目

播出日期:2003年10月15日

作品长度:1′14″

作者简介:李姬芸,女,东方卫视记者。张 俊,男,东方卫视摄像

赏析:

飞天梦圆镜头中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点评(5)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顺利点火、发射升空。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消息,全国人民翘首以盼。很多人焦急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想尽早看到发射现场画面,目睹“神五”升空的壮观景象。但在观众们来回搜索的几十个频道中,仅有一两家台开出窗口,播出“神五”发射特别节目,其中就有上海卫视直播的迎接东方卫视开播特别节目“‘神五’升空特别报道”。

这档特别节目由刚刚加盟东方卫视的方宏进主持,请来几位航天专家、科普作家做嘉宾,共同介绍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背景、意义,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揭秘”等,实际上也可以视为一种演播室直播以“等待现场”的状态。

这是一个最值得期待的现场、最值得直播的新闻事件。

可惜任何电视机构都未获准进行现场直播

于是大伙儿只能“等待现场”。

9时许,新华社消息传来——“神舟五号”顺利升空,方宏进马上口播了这条消息。

9时20分,现场卫星地面站管制解除后,卫视记者采摄的现场报道从酒泉回传上海,备战多时的后期编播人员当即被深深震撼、倍感兴奋,为飞船点火升空的壮观,更为这条现场报道一气呵成的精彩镜头:

“观众朋友,这里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站在风中的戈壁滩,离身后的发射塔仅距1 000米,“……‘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已经进入倒计时,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就要实现了!”这时镜头从记者推摇至火箭发射塔—记者话音刚落—火箭开始点火—烟火漫卷之中—火箭扶摇而上……

“太漂亮了!”

所有第一时间看到卫星传送画面的在场人员都不禁拍案叫绝!

多少电视人梦寐以求却从未实现的理想:记者现场出镜、火箭点火、升空实况在一个长镜头中完成——这一次终于变成了现实。说实话,分把钟的电视短新闻,有此长镜头已足以傲视群雄,但为了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在第一时间满足观众对新闻事实、新闻人物及所有相关信息的渴求,后方编辑收到卫星画面后,当即又做深度加工,把先期传回的杨利伟出征画面通过特技完美地糅合到现场报道画面中,在特别节目中多次插播,让观众朋友在观赏火箭升空那激动人心的场景的同时,一睹中国首位宇航员的风采!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好奇与崇敬之心,也有效地加大了这条现场报道的信息量。

重大题材、短短篇幅,有记者现场出镜、有难得一见的精彩长镜头、有火箭发射现场实况、有相关背景介绍,有空中、地面镜头交叉,信息丰富、时效甚强、流畅完整,堪称电视现场短新闻的佳作。

(陈 梁)

4.电视口播新闻、字幕新闻

电视新闻消息从运用的语言符号体系特征来看,还有口播新闻、字幕新闻。

(1)电视口播新闻。

电视口播新闻是播音员通过电视屏幕,主要运用声音,辅以文字字幕和图片、图像资料,口头传播新闻信息。口播新闻是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电视新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电视“汇天下之精华”,使电视新闻能适应传播各种重要新闻信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电视新闻传播尽管有“即时形声传播性”的特性,但是,图像新闻不是无所不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新闻传播实践早已告诉我们,有很多新闻难以获得图像,或暂时无法获得图像。如,通知、法令、政令等新闻信息就不上镜头或难上镜头,一些突发性新闻事件转瞬即逝很难获得图像。还有一些新闻事件,尽管有电视记者及摄像设备在场,但由于传输条件限制,电视台仍然一时无法得到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口播新闻就有了用武之地,从一个方面确保电视在时效性上的优势和新闻媒体功能。

尽管在电视界曾对电视口播新闻的地位和作用等进行过不少的争论,却从来没有任何一家电视台在实际传播中,将口播新闻排斥在电视新闻节目之外。至今,口播新闻仍占一定的分量。

口播新闻弱点也很明显:缺乏新闻事物、新闻事件的图像,从而欠缺形象生动性和感染力。所以,在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总体布局及宏观的量的把握中,应对口播新闻给予恰如其分的地位。应当坚持“图像新闻为主,口播新闻为辅”的原则,并且,口播新闻也要注意扬电视“独家之优势”。即便是一时难于获得现场图像的新闻,也要想方设法尽量运用图像资料,避免单纯口播。

比如,将与某一条口播新闻有关的历史影片资料、历史录像资料加以编辑,让资料图像与播音员图像穿插起来,交替出现,与解说词相配合,变单纯口播为“半”口播。在缺乏影片、录像历史资料或相关资料图像的情况下,也可绘图片、图示、图例、图表等相配合。

(2)电视字幕新闻。

电视字幕新闻,是在正在播出的其他节目的画面下方,以滚动的字幕,插播最新新闻消息的报道形式。在日本,电视字幕新闻被称为“速报新闻”,可谓传神地表达了字幕新闻的特点。至于时效,在于尽可能快地传播有关新闻信息。

在大众传播实际中,广播、电视在“速报”上发挥着极大的威力。对一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件,广播、电视也能同步地即时予以报道。正是在这一点上,历史悠久的报纸媒介也自叹不如。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足以同广播、电视抗衡,除了对写作、编辑形式、报道深度等不断改革外,为了在时效上也缩小与电子媒介的差距,到80年代,报界也绞尽脑汁,想出了不少措施。比如,国外一些著名的报社也采取了同一份报纸一天印刷出版几次的方式,必要时更换某些版面上的内容,以便及时报道最新的重要新闻。如,日本的《朝日新闻》,就分为日刊和晚刊两种,而日刊与晚刊都是每天多次印刷出版,每一次的总体内容是一样的,其中的个别内容却可能因更换而不相同。

报纸采用这种每天多次印刷出版的方法,无疑是为了提高自身对每天临时出现的重大新闻能及时报道的机动性。但尽管如此,报纸仍无法与广播电视的机动性相比。在现代发达的广播电视事业中,没有哪一家电台、电视台每天不是有多次新闻节目时间。美国CNN(全称为Cable News Network,即“有线电视新闻网”)更是世界第一家全天24小时专播新闻节目的电视网。

尤其在面临突发性、临时性新闻事件时,广播电视更具报纸等无法比拟、望尘莫及的“机动性”。

为了在“快速”上体现、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在有突发性新闻时,如:灾害、遇难(飞机失事等)、重大犯罪案及破案进展、重要人物的突发性事变……即使不是新闻节目时间,也可以暂时中断其他广播节目,插入播报最新的重大新闻。这是广播与电视共同的一种优势,然而,缺点也在于要暂时中断其他节目。

正是针对这一点,对于电视,又发明一个独具的绝招,即,正常节目继续播放,而在画面上“叠流”出字幕来播报新闻。两个内容,彼此相安,互不干扰。进一步增强了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上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