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播消息的写作要求

广播消息的写作要求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通过一听即逝的声音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所以,把广播消息写得具体形象,是增强其传播效果的有效措施。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1月27日播出的《常委会的额外议题》这条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月24日下午6点多钟,大连市委202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听众听广播消息,关键是听那些最能提神、最能引人注目的核心新闻事实。新闻中的其他事实,都是依附这个事实,并为它服务的。浓缩信息的有效办法是多写“小口子新闻”。

二、广播消息的写作要求

1.形象生动,立体感强

心理学把人们的记忆分为理解记忆、机械记忆、情绪记忆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记忆分别建立在思维、意志、情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功能之上。广播通过一听即逝的声音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很显然,在这短短的接收过程中,进行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的可能性较小,最能起作用的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情绪记忆。而情绪记忆产生的前提是记忆的对象必须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活泼新鲜,富有感情色彩。所以,把广播消息写得具体形象,是增强其传播效果的有效措施。

怎样才能使广播消息形象生动呢?首先,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数字,力求使听众看得见、摸得着。也就是说,要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无形的东西有形化,使远处的东西近观化。要用听众日常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和浅显易懂的道理来比喻、说明他们还比较生疏的事物和道理,用听众已经知道的道理和知识,帮助他们理解还不完全明白的道理和知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一则关于探测“比邻星”的报道中,这样介绍地球的近邻比邻星的:

比邻星离我们4.22光年。比邻星虽然是我们的邻居,想去做客拜访可不容易……打个电话就是四年零两个月,八年后才能听到回话。如果乘坐宇宙飞船,以每秒十五公里多的速度直飞比邻星,需要经过八万六千年才能到达。

其次,多用具体的事实说明观点,少用抽象、笼统的概括性语言。一般而言,抽象议论,笼统的概括,给人印象比较模糊,容易忘却;而具体的事实,给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荣获2002年度全国广播新闻一等奖的《“造林”还是“造字”》针对一些乡镇植树造林过程中,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不惜出巨资,造出近百个巨大山体标语字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报道的:

造这几个标语字共花了多少钱?郑直(林业站职工)告诉记者,每个字至少6000元,四个字总共就是2.4万元,这还不包括群众投工在内。农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花2.4万元买树苗的话,可以买松杉苗16万株,按常规每亩栽127棵的话,可以栽1259亩,能把这座山绿化12遍!

再次,恰当地运用描写,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勾勒,增强新闻的立体感。描写就是描绘、刻画,是新闻写作的重要表达方式,运用得好,可以把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事件发生的现场情景活生生地再现于听众面前,激起联想和回忆,从而眼前浮现出具有立体感的生动画面。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1月27日播出的《常委会的额外议题》这条新闻是这样报道的:

1月24日下午6点多钟,大连市委202会议室里,灯火通明。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的市常委会,八项议题都已经通过。正当大家收拾皮包站起来要走的时候,主持会议的市委书记于学祥招呼大家:“各位先别着急,还有一个议题以外的事儿,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常委们重新坐定以后,于学祥举着秘书送来的“春节前市委领导活动安排时间表”说:“从现在到春节,还有24天。这张表给各位安排了十项活动,几乎是隔一天一个。”常委们展开这张“日程表”,上面列着各系统各部门安排的各类“座谈会”、“联谊会”,一个接一个。每个会都必须要市领导参加,而且还注明有“工作餐”。

有的常委皱起了眉头,有的开始摇头。

于学祥看出大家的心思,提高嗓音说:“我提议,这十项活动合并成一个,只用半天时间,会后不备工作餐。”

坐在于学祥对面的市委副书记、市长薄熙来笑着点头,表示赞同。

接着,于学祥说:“春节前,工作头绪多,时间又紧,会议坚决要精减压缩。少搞形式,少应酬,腾出时间走下去,到群众中多干点实事。”常委们不等书记把话说完,便纷纷表示同意。

会散了,常委们匆匆离开会议室,消失在暮色中。

整个报道就像是一篇小小说,引人入胜。其中“正当大家收拾皮包站起来要走”、“常委们重新坐定以后”、“有的常委皱起了眉头,有的开始摇头”、“薄熙来笑着点头”、“常委们匆匆离开会议室,消失在暮色中”等描写句子,使这条会议新闻摆脱了陈旧套式,把常委们的“人之常情”表现出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位资深的广播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广播记者要成为听众的“眼睛”,要想办法把新闻写得有立体感,自始至终充满魅力。而现在有的广播记者,受报刊新闻模式影响很深,广播稿写得很概括、干巴;少数编辑处理稿件时往往“留两头,去中间,删事实,留观点”,结果搞得广播新闻枯燥无味。

2.取材精粹,信息浓缩

众所周知,广播新闻(消息)的篇幅比较短,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把丰富的有效信息诉诸听众的听觉,就要将信息优化、浓缩,以较少的信息符号包容更多的信息。所谓信息优化,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精心筛选,去掉那些已为人所知的无效信息和重复信息,保留那些最重要、最新鲜,听众最关注的有效信息。要精心选材,使广播新闻中的典型材料能以一当十,较好地说明观点,使概括材料能概述新闻的基本面貌和本质。

优化信息的有效办法是精选事实。在各类新闻中,都存在着最能揭示新闻主题的基本新闻事实。这些事实便是新闻的核心,故有人称之为“新闻核”。听众听广播消息,关键是听那些最能提神、最能引人注目的核心新闻事实。因此,抓住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也就抓住了听众。

新闻事实构成“新闻核”,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新闻中必须具有核心地位,能够揭示新闻的中心思想,直接说明导语中提及的问题。新闻中的其他事实,都是依附这个事实,并为它服务的。第二,必须具备鲜明的个性。第三,必须具有普遍的意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获得2002年中国新闻奖的广播消息《淮河又见捕鱼人》,精选“淮河上又见到渔民们忙碌捕鱼的身影”这一基本事实,说明过去淮河水污染,使沿岸人民饱受其苦,更使淮河渔民深受其害,而今淮河水变清,使渔民有了一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空间,道出了环境保护与农渔产业的发展“唇亡齿寒”的内涵。

所谓信息浓缩,就是要求新闻中的每个信息符号都负载着扎扎实实的新鲜信息内容,删掉那些与表达信息无关的多余的段落、句子和字、词,杜绝空话、套话和空泛无力的修饰词。浓缩信息的有效办法是多写“小口子新闻”。所谓“小口子新闻”是针对“大而全”的新闻来说,即一条新闻只选取一个有特点的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或一个新颖的侧面来报道。这样,新闻的突破口就小,容易集中、深刻,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上引的《淮河又见捕鱼人》用一个具体的、很小的一种个人或小团体的行为作为切入点,经过记者精心剪辑的访谈音响,使人能跳出“捕鱼人”这样一种浅性或显性的事实信息,联想到淮河治污的大主题,进而引发人们思考污染与生态产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