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

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前面说的是在理论上,我们应该遵循哪些标准去选择事实、去报道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会限制我们对事实的选择;还有传媒利益的要求、业务流程中自然追求的省力原则,也会制约我们的选择。事实发生的持续时间短,有可能成为日报和广播电视的新闻。

六、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

前面说的是在理论上,我们应该遵循哪些标准去选择事实、去报道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会限制我们对事实的选择;还有传媒利益的要求、业务流程中自然追求的省力原则,也会制约我们的选择。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因素影响我们按照新闻价值要素去选择新闻。下面我们总结一下:

第一,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如果事实的发生正好与传媒的新闻编排时间吻合,就有可能被选中并加以报道。事实发生的持续时间短,有可能成为日报和广播电视的新闻。

第二,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规模大、突然产生显著意义的事实容易被选中。发展缓慢的事实,很难成为有价值的新闻,因为记者没有耐心去关注它。

第三,事实的清晰度。不受怀疑、清晰度高的事实容易被选中。人们往往愿意选择那些报道省力的事实,不愿意选择那些需要花费很大力气,甚至要冒一定风险才能搞清楚的事实。避重就轻的原则,使得我们忽略了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当然也有很多职业意识强的记者,会对某些受到怀疑的事实深入挖掘下去,往往会获得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

第四,文化接近或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本来,新闻价值中有“心理接近”这个要素。但是很多事实所以具备新闻价值,并非单一的价值标准。例如一起空难发生了,无论是哪国的航班,它本身都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因为这类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异常的;死难者往往数量较大,因而事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我们的传媒在选择事实时,过分突出文化或利益的接近,而不顾及其他,就有问题了。

现在我们报道空难,如果其中有中国人,众多传媒会有很多文字堆上去,连续几天加以详尽报道。2007年泰国普吉岛发生空难,开始的报道还较为充分,后来证实罹难者中没有中国人,于是报道戛然而止,再也没有了。空难是个大事,事件发生时各媒体都报了,其实后面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最后的9具尸体是谁,还不清楚,这些都是很有新闻价值的,后续情况应该继续追踪,然而媒体的心态是,反正和中国人无关,导致报道有头无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不符合“文化上接近或利益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这个原则。我们的传媒这样做,其实偏离了新闻价值总体、综合的选择标准。

第五,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这种情形在新闻工作中不可避免,但前提是这个事实要恰好与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应。西方的记者通常能够把这点做得十分自然,所报道的事实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而且能够吸引受众接受这类新闻。

这种情形在我们工作中表现,显得十分生硬,特别是政治报道。比如“三个代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等观念的宣传,往往一定要找一个事实,跟这个观点接上线、搭上钩,然后我们去采访这个事实。这是典型的“穿靴戴帽”模式,是不真实的。我们的传媒应该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但是这种简单化的报道模式,完全违背新闻工作的特点,即使从宣传角度看,也是拙劣的。只要深入实际,体现党中央精神,同时又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的事实就能够发现,现在我们的记者懒了,缺乏穆青当年那样深入群众、艰苦采访的精神。

不管怎样,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合的事实,确实容易被选中,这是人们的正常的心理表现,即使不是政治问题,是你的个人偏好,也有这种情形出现。

第六,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这样的事实比较适应受众接受新闻的思维特征,今天播一段,明天播一段,按照事情的逻辑进程,一步步往前走,能够产生较为持续的影响力,因而备受传媒的青睐。如果一个事实本身有一种自然而然连续报道的可能性的话,当然很好,传媒不应放过。但是,事情不能走到另一面,以致最后有的媒体为了造成戏剧效果,主动推动事实前进,然后进一步报道这个事实,这种做法是违背职业规范的。最近的典型,就是2007年3月“杨丽娟追星事件”的报道。这个事情到了后来,所报道的已经不是自然存在的事实,而是媒体或记者推动、制造的事实了。

第七,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我们在具体的新闻编辑工作中都有这种体验:有时候,为了版面或节目整体的均衡,会删掉一些新闻,甚至为了版面好看,会上一些并不重要的新闻,其中有对比特色的事实,更容易被选中。这种做法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会因此被忽略。

说到这里,似乎我们没有必要讲这么多新闻价值的要素了,原来很纯粹的理论,实际上受到了那么多限制,符合比较理想化的新闻价值理念的新闻,恐怕只有10%左右。这有点像恩格斯说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动机一旦放到社会中去实现,其实现的程度只有10%。就像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你想达到一个目的,但是周围会有很多无形的力量牵制着你,你不可能直线达到。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面专门谈了这个问题。

确实,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你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使之符合新闻工作的理想特征,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牵制着你,使你不能完全达到这个目的,这很正常。但是,既然我们是一种社会职业,就应有职业理想和工作标准,我们可以,也应该尽可能地、顽强地克服各种各样的阻力,使得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够上版面,上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让受众尽可能地享用新闻的使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