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文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网络文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网络文化研究的未来展望网络文化毕竟产生的历史较短,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网络技术又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质、形态、特征、规律和趋势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把握。二是对网络文化中体现其技术特征的工具性分析较深入,揭示其影响社会关系的价值性分析不多,侧重于“网络”,而忽视了“文化”。

三、网络文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网络文化毕竟产生的历史较短,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网络技术又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质、形态、特征、规律和趋势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把握。

有学者研究指出,网络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一是对于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产业等概念界定不明晰,致使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难以形成体系,不同的研究者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推进。二是对网络文化中体现其技术特征的工具性分析较深入,揭示其影响社会关系的价值性分析不多,侧重于“网络”,而忽视了“文化”。三是从研究方法来看,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对网络文化只进行宏大的、一般性的叙述和研究,缺少对网络文化具体行为的基本分析,忽视对网络文化行为主体内在心理和价值倾向以及网络文化精神和制度层面的分析;重视对某一阶段的网络行为进行分析,缺乏一种整体的视野、联系的观点,未能从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捕捉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理论研究的水平落后于网络文化的发展现实。[46]

网络文化的发展会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新形态,展望未来网络文化研究,可能会在覆盖面和研究深度上取得大的突破。一方面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很多新的网络文化现象将不断涌现,对这些新的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成为网络文化研究新的生长点,也会成为文化研究中的亮点,例如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随着有关部门每年都发布年度流行语,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流行语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一方面,随着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文化研究中来,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尤其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关注和研究会更加重视,网络交易、网络支付、网络新闻、网络出版等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性会逐步上升,对网络社会各个环节的文化研究会更加深入。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网络文化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人们对网络文化的社会影响、网络文化对未来文化格局和秩序的影响等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

【注释】

[1]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存在方式.江苏社会科学,2001(5)。

[3]王焕斌.“网络社会”:内涵及其特征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3(2)。

[4]【美】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569页。

[5]郑中玉,何明升.“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2)。

[6]戚攻.网络社会的本质: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重庆大学学报,2002(1)。

[7]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黄少华.网络时代社会学的理论重构.宁夏大学学报,2002(3)。

[9]黄少华.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兰州大学学报,2005(4)。

[10]邓伟志,范建伟,施蔷生.关于建立中国网络社会学的问题.江海学刊,2001(4)。

[11]冯鹏志.网络行动的规定与特征:网络社会学的分析起点.学术界,2001(2)。

[12]夏学銮.网络社会学建构.北京大学学报,2004(1)。

[13]卢安宁.关于网络社会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前沿,2008(6)。

[14]戚攻.网络社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2004(2)。

[15]戚攻.网络社会的本质: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重庆大学学报,2003(1)。

[16]郑中玉,何明升.“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2)。

[17]赵晓红,安微复.网络社会:一种共享的交往模式.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0)。

[18]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9]朱永德,黄少华.网络行为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兰州大学学报,2007(2)。

[20]黄少华,武玉鹏.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兰州大学学报,2007(2)。

[21]李一.网络行为:一个网络社会学概念的简要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06(5)。

[22]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3]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4]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25]龚建明.虚拟社会管理的当前空间.人民论坛,2011(3〈下〉)。

[26]李一.网络行为:一个网络社会学概念的简要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06(5)。

[27]陈力丹.虚拟社会管理的六大理念.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4)。

[28]黄少华.网络时代社会学的理论重构.宁夏大学学报,2002(3);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兰州大学学报,2005(4)。

[29]卢安宁.关于网络社会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前沿,2008(6)。

[30]邓伟志,范建伟,施蔷生.关于建立中国网络社会学的问题.江海学刊,2001(4)。

[31]张莹,付瑞雪.网络文化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1(4)。

[32]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33]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4]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35]张莹,付瑞雪.网络文化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1(4)。

[36]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7]尹韵公.论网络文化.光明日报,2007-03-26。

[38]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社会科学战线,2011(7)。

[39]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互联网发展10大动向.人民日报,2011-12-28.第23版。

[40]王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人民日报,2011-11-03。

[41]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社会科学战线,2011(7)。

[42]申玲玲,李炜.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综述.社会科学战线,2011(7)。

[43]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社会科学战线,2011(7)。

[44]曹学娜,蔡静静.冲突融合中的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理论与改革,2011(5)。

[45]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社会科学战线,2011(7)。

[46]申玲玲,李炜.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综述.社会科学战线,20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