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浅谈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上海杉达大学公共英语部 潘 彦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了跨文化教育。2.比较与融合原则求同存异是关键,“求同”在文化教学中容易把握及实施,学生也较容易理解。

浅谈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上海杉达大学公共英语部 潘 彦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关键词

文化教育 语言教学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appropriate usage of language in recent years,becaus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while culture happens in the form of language.Different nations have different culture,history,custom and habits,the culture and social custom of each nation are embodied in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on.Language can not exist without culture,while culture depends on language,and English teaching is language teaching,so it must involve the cultural education.The writer has posed a lot of questions o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according to her trial in class,and finally she gives some suggestion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有人认为,学习英语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语法,便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交际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而且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了跨文化教育。原因在于:其一,人们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其二,认为跨文化教育太深奥、复杂,且不易操作。但实际上,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跨文化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语言材料,如课文、情景对话、日常口语、听力训练,甚至在语法讲解中进行跨文化教育。我们应该相信,运用各种语言素材,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是可行的。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遵循的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庄智象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厚宪提出在外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同化原则、比较原则及宽容原则。在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中,笔者认为应遵循实践与互动、比较与融合和去粗取精的原则。

1.实践与互动原则

实践与互动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以教师与学生作为不同文化表现者的互动展开教学,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实践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的态度与能力的原则。通过开放的、平等的、交流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因此,在实践互动讨论中,教师也应特别注意以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的态度组织讨论,只有将这些跨文化态度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比较与融合原则

求同存异是关键,“求同”在文化教学中容易把握及实施,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存异”却是我们应该侧重的方面。对比是我们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对待异于我们本民族文化之处,我们首先需要认知、理解,分清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对待其中的一些闪光点,我们甚至是欣赏的。如果我们缺乏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知,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错误,必然会以我们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目的语的文化模式,必然以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考。

3.去粗取精是必然结果

在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的及地域文化的制约,必然有一部分具有局限性,有些内容甚至是有悖发展的。在教学中,注意摒弃过时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对比,吸收英语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呢?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要求交际参与者为了运用好一门语言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则必须对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我们从《(全新版)大学英语》里面就可以找到很多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的例证。比如第三册第三单元讲到了“安全”问题,课文《锁之国》向人们展示了美国如何由一个“夜不闭户”的安全国度演变为“处处是锁”的国家,在谈论安全问题的同时也讨论了人们心态转变——以前互相信任,现在相互猜忌,反应了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如第四册第七单元谈到“恐怖主义”问题时讲到了9·11事件对美国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所产生的现实及深远的影响.则更进一步涉及了美国的安全问题,由原来的个人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老师在讲授这样的课文时。除了对词汇、语法、文章结构的分析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了解美国对社会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美国的一些国家安全政策,比如伊拉克战争。这就是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很好的运用。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语言反应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也影响着不同语言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些不同,导致了跨文化之间交流的困难。所以要想克服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障碍,不出现严重误解.对交际对象的文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有针对性的选取有关的英美文化知识。比如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美国梦”,通过Tony这个逐渐改变自己命运的小人物的奋斗历程,从一个侧面阐述了美国梦。即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达到自己成功的目标;而且文章也提到了所有实现自己美国梦的人所拥有的执著、乐观、正直等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教师在此课中可以补充一些有关“美国梦”的内容,实际上也是美国社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内涵。而第二册第二单元谈到的“价值观”。课文描写了沃尔玛连锁超市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美国最富有的人。其生活作风和工作态度,同样是展示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教师在讲述时可补充沃尔顿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及沃尔玛的发展历史,这些也正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前面提到的“美国梦”那一单元的文化内容,使得学生对“美国梦”所体现出的美国社会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跨文化语言教学在学生语言实际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把单纯的讲解词汇、语法拓展到包括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的理解英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从词汇入手,渗透文化意识

单词的教学往往是:教得枯燥,学得乏味。那我们为何不尝试给学生加点“西餐”,使“饭菜”更诱人呢?事实上,在我们认为最平淡的词汇教学中,也有跨文化教育的空间。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消亡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同时,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意识会影响词汇的意义。在人们给予各种事物不同名称时,选取符号是任意的,但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却使这些符号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英语的星期五是“Friday”,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意指“愁眉苦脸”;“Black Friday”,意指“灾难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会使人想到耶稣复活、做礼拜、过节,常常有神圣、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说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或“星期日”则没有以上之意。又如欧美人十分喜欢养狗,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不会背叛。在此文化背景下,英语中的“dog”用以指代忠实的伙伴,有褒义色彩。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如“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of the color of fresh snow or common salt,汉语译为“白的、白色的”,但英语者对a white lie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它的正确意义是“不怀恶意的谎言”。同样,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费解。另外,在某些场合下,汉语中的“白”字指的是颜色,但在英语的对应词中并无white,如“白熊”(polar bear);“白蚁”(termite)。而且,汉语中“白费事”(all in vain,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白痴”(idiot),其英语对应词中都与“white”无关。这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从词汇着手,简单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病出现。

3.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是学生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在圣诞前夕,学唱Jingle Bells,感受那份欢乐。圣诞之夜,聆听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许个心愿再互赠礼品,感受友情和亲情。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谈到鬼,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提到西方国家的鬼节(万圣节,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孩子们却精神大增。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意思是:“款待还是恶作剧?”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鬼节竟是如此的有趣、令人不可思议,孩子们盼望着下一个Halloween的到来。

4.从社交礼节及习俗方面着手

社交礼节是指某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英汉社交礼节因受各自文化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合却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 you;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也不用“please”,如此等等,不是语言本身的字字翻译,而是文化的信手拈来。

5.从生活入手,渗透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各国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教师可随机地介绍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学校开运动会或中国举办大学生运动会时,可让学生收集体育活动的单词:Olympic Games(奥运会),tennis(网球),football(足球),basketball(篮球)……又如夏天学生买饮料、冷饮,可让学生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Pepsicola(百事可乐),ice-cream(冰淇淋),coffee(咖啡),hamburger(汉堡),sandwich(三明治),hotdog(热狗)……学生在好几部片子中都看到了自由女神像,我就介绍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美国(USA)的自由女神像(the Statue of Liberty),中国(China)的长城(the Great Wall),英国(England)的大本钟(Big Ben),悉尼(Sydney)的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

正是通过这一点一滴地渗透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学生才能感受到一点一点的Culture Shock,才能逐渐接受这两种文化的异同,培养起跨文化意识,才能逐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交际。

6.语法学习中的跨文化教育

那么,在最为艰涩、最为我们所头疼的语法教学中,有没有进行跨文化教育的余地呢?答案是肯定的。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7.其他形式的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不但可以在语言教学上进行,而且还可以利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广之。例如,用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并配有字幕的影碟。学生们一方面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直观的感性认识。如有条件,可以请一些外籍朋友与学生们进行直接交流,或以讲座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域外的社会生活风貌。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易为学生们记忆、领会和掌握。

四、结论

外语教育专家认为:交际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曾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实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

[3]王欣.跨文化语言教学。

[4]E.Sapir Language(1921)。

[5]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