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补白”艺术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补白”艺术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古老哲学的“留白”。文学作品的“留白”则显示了语言艺术的含蓄之美,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则可以通过“补白”来完成自身对作品的再创造。通过“补白”,为学生创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因此,“补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无限魅力。而巧妙运用“补白”艺术来突破这一难点,往往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神奇功效。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补白”艺术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吴 慧

中国画,无笔墨处,有天与水之空灵,画意深远。这是传统水墨画的“留白”。禅宗的佛偈,讲究一个“悟”字,喻事明理,往往点到辄止,言简意深。这是古老哲学的“留白”。文学作品的“留白”则显示了语言艺术的含蓄之美,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通过在作品中“留白”,给予读者无限遐思的空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则可以通过“补白”来完成自身对作品的再创造。“补白”是读者深入解读文本的特殊过程,是读者对阅读乐趣的绝妙体验。

将“补白”艺术巧妙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那些留有想象空间,具有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进行深入挖掘,通过想象拓展其丰富的内涵。从而在文本、学生、教师三者的对话中,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知识、情感、价值观上质的突破,达到语文教学中“入境悟情”与“拓展创新”同构共生的至高境界。

一、“补白”艺术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德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尧斯曾提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时还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材与学生生命之间找到连接点,引领学生触摸文本灵魂,走进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

将“补白”艺术运用于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神来之笔。通过对课文中留白的填补,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了,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到位了,对作者的意图更明了了。通过“补白”,为学生创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补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无限魅力。

二、“补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会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教材中此类文本材料也是不胜枚举。那么,如何合理利用作品的这些留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巧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和大胆想象,以“补白”来充实文本。同时制造出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便是本文接下来想要探讨的内容。

1.以“补白”勾勒场景画面,烘托作品氛围

成功的课堂教学首先应成功地将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去,所谓“入情入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同身受,充分感知人物的命运。而怎样通过“补白”来实现这一目的呢?

在《小音乐家扬科》中,描写“扬科挨打”一节,作者是这样表述的: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显然,这样的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音响情境:先是一段悠扬的小提琴曲,紧随其后的则是骂声,鞭打声,孩子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等混杂的声响,最后是凄惨悲凉的小提琴曲。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把自己此时所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场景画面描写出来。

无须问那骂声、鞭打声、哭声各是谁发出的,也无须提示他们发生了什么。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在教师营造的特殊教学氛围中,能够很自然地在脑海中勾勒出扬科被打的悲惨画面。作品本身所带有的特殊氛围也呼之欲出。而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主人公的命运自然又有了更深层的解读。

2.以“补白”丰富文本内容,感受文字魅力

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补白”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感受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把作者没有描写到的或者省略的内容补上,在“补白”中练习文章的结构方式和修辞手法,在“补白”中学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字的魅力。

比如《山中访友》中有这样一段: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工整的排比,隽永的文笔,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写出了山中各类景物的特点,也充分展现出作者对于这一景一物的眷恋。通过充分的朗读,学生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这些,也为了让学生学习这样的写法。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发挥想象,想一想,作者的山中好友仅仅是这些吗?还有吗?请模仿作者的笔触,再写一两个景物。

还有,在教学《草虫的村落》时,作者写道: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紧接着第九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显然,作者在这里省略了其他许许多多可能会出现的奇思妙想。于是,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前文的基础上,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作者看到却省略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由于对于本文的风格学生已经能够把握,再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一篇篇小练笔就应运而生。有的学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草虫集市的热闹场景,有学生把自己在学校里生活的情景生动地移植到草虫部落里,也有学生向大家展现了草虫们在公园嬉戏游玩的画面。而无论描写什么,学生们都或多或少地承继了作者原著的微妙神韵。

3.以“补白”探究人物内心,促进角色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活动中,由于角色模式的定势,学生往往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展开阅读的。而有些作品,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而是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或者神态来展现他的内心世界。因此,引导学生通过揣摩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情的变化,准确把握人物最真切的想法,进行角色体验,是解读文本的一个难点。而巧妙运用“补白”艺术来突破这一难点,往往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神奇功效。

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行将就木却仍对钱财耿耿于怀的严监生,多少有点令人匪夷所思。对于作者着力刻画他断气前的细节描写,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对严临死前三次伸指的细节描写进行完善,让他们写出每一次伸指时严的心理活动。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更加仔细地去阅读和细味文本,真正从人物内心出发,去感受当时这位吝啬鬼的心理状态。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和大胆想象,轻松完成了角色体验,这位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在学生心里呼之欲出。

角色体验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唯一的听众》一文,课文中提到的“老妇人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深深的潭水包含了什么”的填空,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去填补人物内心思想的留白。同学们有的说:“深深的潭水包含了老人的支持和鼓励……”有则的说:“深深的潭水包含了老人的期望和赞赏……”学生通过“补白”的方法一步步深入老人的内心世界,解读出老人的内心想法。这样的补白不仅充实了老人的形象,也创造性地完成了角色体验。

学生进入了角色,也就进入了文本的情景。因此,“补白”促进了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创造性的理解。这也符合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理念。

4.以“补白”把握人物情感,体会人物品质

古人云:“文以入情”、“情文相生”。阅读理解文本时,只有入境悟情,把握住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才能体会到人物独特的品质,感受到文章的熏陶、感染,激起强烈的爱憎。在这一方面,“补白”也不啻是一种便捷的教学手段。

《桥》一文中,最后桥轰然倒塌了,洪水无情地吞噬了小伙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这里作者没有写出老汉此时此刻究竟要喊什么。便留下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可以让学生来补白。我在这里设计的问题是:在这危急时刻,老汉内心一定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情愫,那么他究竟在想什么呢?请把他没有喊出来的话,以老汉的口吻写下来。通过这一补白设计,学生必然要走进人物内心去做一次深入的探访。当他们领悟到老汉内心的情感时,一个无私无畏、高风亮节的共产党员形象也突显出来了。

而《穷人》一文中,当桑娜用头巾裹住西蒙的两个熟睡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作者在表现人物紧张不安心理时,运用了大量的省略号,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显得跳跃而不连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女主人公从紧张到担忧再到内疚和最后的坚定抉择这一心理过程,我启发学生想象这里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让学生细细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一系列的补白,一个备感生活压力,热爱丈夫又同情孤儿的善良女性形象在学生脑海里逐渐清晰了。而人物那种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收养孤儿的美好心灵也充分让学生感知到了。

5.以“补白”发掘文本内涵,升华作品主题

以“补白”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发掘文本的内涵,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学生读到文末,作品一改前面的悲剧气氛,而是描绘了凡卡做的一个美好的梦。学生自然明白凡卡的爷爷永远不会收到孙子的这封信。可是课文最后为什么不是凡卡悲惨地死去,而是写了这样一个梦呢?这里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以喜衬悲的艺术手法,学生的体会不会太深。我就在这里设计了一次练笔。让学生对看似未完的作品进行结尾补白。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学生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在学生进行补白的所有作品中,最后凡卡都离不开一个悲惨的结局。于是,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解读——不管哪一种可能,在沙皇俄国的黑暗年代,凡卡的悲惨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补白”,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并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概括文本内容,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学的重点、难点也不尽相同。“补白”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饱含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中的留白,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再创造,使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教师应善于创设情景,让“补白”艺术焕发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