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误解、用语失误的现象,所以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我们提倡教师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可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

叶俊平

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误解、用语失误的现象,所以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文化教育 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 文化意象的差异 文化差异

一、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育

1.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2.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3.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例如,JEFC Book2 Unit 2讲到English names,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如下所示:

姓名:(1)名+姓如:Jim Green。

(2)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与长辈的名或姓,而在中国这恰恰是忌讳的)+姓

如:Jim Allan Green。

(3)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

(4)妇女婚后常随夫姓。

称谓:(1)Mr/Ms/Mrs/Miss+姓。

(2)除Dr/Professor/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示职务、职业、职称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 Wang。

(3)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如:David或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 Tom)等。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一)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偶合现象可以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实现“正迁移”。

(二)使学生了解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的不同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记轶事。如在中国“龙”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备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却不知“龙”为何物,以为是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

(三)使学生了解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跟动物有关的习语。汉语中的“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人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而迪士尼先生创造的Mickey Mouse这个形象,使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又如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腿子”。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四)使学生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的名称。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Oyster(牡砺)指沉默寡言的人。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砺最好,而最好的牡砺总是口闭得紧紧的。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的说法,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而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在英语中也缺乏对应的词。例如:旗袍、观音、粽子、土地庙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三、如何进行文化教育

(一)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

(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

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我们提倡教师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可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

(三)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浑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汉语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总之,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