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议当前部分英美概况教材

小议当前部分英美概况教材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材是教学之本,它的合适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目前市面上书名为“英美概况”的教材林林总总不下20种,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英美概况(新编本)》(陈治刚)是全中文版,《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两书(吴斐)和《英美社会与文化(上下册)》(罗选民)均为中英文对照版本。《英美文化之旅》(白树勤)和一般英美概况教材不同。

小议当前部分英美概况教材

戚昳达

作者简介:戚昳达,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

     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益文路101弄3号1910室(200237)

     电话号码:(宅电)64534407(手机)13918206272

(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 英语系 200444 中国上海)

摘 要:鉴于英美文化课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比较了时下流行的近20种英美概况教材的语言、体例和内容,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提出有必要编写一本新型的英美概况教材的想法,并设想如何在编写中体现出西方文化的渊源所在,同时结合英美文化的对比,加入中西文化的比较对照等内容。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如何使该教材内容达到信息、理念和教法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文化对比,跨课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教学当以技能传授和文化熏陶并重:既要强调听说读写译等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要强调文化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当代应用语言学特别强调语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或背景知识(world knowledge)的重要性,认为单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两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理解输入的语言信息。”(1)“Poyatos甚至创造了一个和音素词素并列的文化素(culturemes)的词,用以表示基本的文化单位,并提出达到‘文化流利’ (cultural fluency)的培养目标。而Schumann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第二语言习得的文化注入模型(The Acculturation Model)。”(2)所以,“第二语言的习得不能认为只要孤立地进行语言的强化训练就可以获得成功,语言的习得必须有该种语言的相关知识的支撑和依托才能使学习者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3)

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英美概况”全面系统地讲述英美两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美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为学生的认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坐标系。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的语言技巧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文化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以2006年第三届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为例,竞赛单元要求参赛者说明分析某曲线图,考查他们能否利用一些人文背景知识加以阐释。我们发现,某些学生语言技巧纯熟却因欠缺文化知识难以发挥而落败,这多少反映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环节的英美概况课尚须受到重视。

然而,当前该课程教学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内容庞杂而课时有限;学生兴趣浓厚但抱怨教法单调;考评没有统一标准等等。教材是教学之本,它的合适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目前市面上书名为“英美概况”的教材林林总总不下20种,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比较和品评各套教材,为同行们选择教材时提供导向,并就教材的编写提一点个人看法(各套教材相关信息详见附录)。

教材的难易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作为文化课的英美概况和强调技能的基础课不同,其要旨在于向学生传达文化信息,但它又是基于技能的提高才得以展开。所以,绝大多数教材都是全英语版本,为有着一定语言基础的学生编写。但《英美概况(新编本)》(陈治刚)是全中文版,《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两书(吴斐)和《英美社会与文化(上下册)》(罗选民)均为中英文对照版本。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文版方便学生轻易突破语言障碍获得信息,但缺点是学生容易对母语产生依赖性。当他们需要用英语表述时,未必能地道地运用相应的措辞,而且很多重要的专有名词,尤其是人名地名都有约定俗成的音译。因此,全中文或附有中译文的版本宜当辅读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从另一方面看,如果直接选用英美学者的原著效果如何呢?《英美文化基础教程》(朱永涛)是各类教材中为数不多的一种,该书选取不同英美作者书中有关文化点的片断作为教材章节,虽然文采斐然但各章风格不够统一,部分学生反映语言偏难。编者也考虑到了这点,章后附有详细的中文注解。从两种不同的编写手段看,中文版可用于语言能力不强的学生,而取自英美作家作品的教材适宜水平较高的学生。但笔者认为,选用由了解中国学生特点的中外学者编著,并融合英美作品内容片断的教材更符合学生需要。《美国社会与文化》(江康宁)在每章中均有Supplementary Reading,摘录名人文稿片断,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

《英美文化之旅》(白树勤)和一般英美概况教材不同。首先,它打破了英美分述的一般体例,围绕十个主题展开。其次,该书将英美政治和教育体制等集于一章叙述,明确了两国间文化的传承关系,也易于读者将两国各种制度进行对比。不过,这种排列也有不足。如第二章至第四章关于名人名著的介绍如名词解释,令人有“见树不见林”之感。此外,该书语言浅显易懂,每章各节内容短小精悍,很好地融合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虽说书中没有对英美历史的全面阐释,且无课后习题,作为教材不够完美,但可读性很强,不失为扩充知识面的课堂外好书。

就内容而言,纵观各类教材,大多按照先英后美的体例,或于一书中分上下两卷或用两册分述,体现了英国是美国的母国,美国文化脱胎于英国的事实,讲英国为讲美国做准备。但也许鉴于美国的国际地位更重于英国,《新编英美概况(修订版)》(许鲁之)的安排是先美国后英国。《当代美国概况》(严维明),《美国文化与社会》(王恩铭)和《美国社会与文化》(江康宁)则是三本专门论述美国文化的教材。如果课时有限,而又想对美国加深了解的话,可酌情选用,但讲课时难免要补充相关英国文化信息,才能使学生思路连贯。如果课时充裕,《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下册)》(朱永涛)不失为理想的选择,因为它是一套关于主要英语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社会文化背景的教科书,突破了其他教材局限于英美两国文化的论述,帮助学生大大扩展了文化视野。《英美概况(第三版/上下册)》(张奎武)主要介绍英美两国,但下册中有加、澳、新三国的简介。

除了上述教材的语言、体例和内容外,各套英美概况课本大多遵照英文编写、先英后美、涵盖史、地、政、经、文各要点,并附相关习题等教科书的一般模式,差别仅在于语言难易、要点详略以及配图和附录多少,乍一看难免有面目模糊之感。教材也是一种商品,在百花齐放的教辅书市场上,要靠自身品质和特点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同类产品层出不穷时,该商品只有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长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课本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其容量和难度受课时安排和教学对象限制。因此,笔者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和研究,结合现有教材各自特点,谈谈关于编著一本新型英美概况教材的若干想法。

第一,体现西方文化渊源所在。不能否认,英美文化代表了西方的主流思想,但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更是英美文化之源,讲述一些典故习俗都要从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入手。各种教材中,《英美文化之旅》(白树勤)第六章“Greek and Roman Myths”上溯到希腊和罗马文化;《新编英美概况教程》(周叔麟)第一章“Philosoph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包含相关知识;《英美概况(新增订本)》(来安方)也有“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World and the Origi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但编排在补充阅读部分。说明这些编著者已经意识到学生理解西方文化有必要追本溯源,希望未来的教材能将它列为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二,增强英美文化的联系和对比。英美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下教材先英后美、英美分述的排列,固然条理清晰、结构对称,但也有各自为政的弊病,绝大多数教材都欠缺将一些英美重要文化点对照的章节。实际上,两国各种制度继承和差异并存。比如,中文里所谓“议员”在英国和美国其权利和义务差别很大;两国同为两党制,但选举制度并不一样。教育体制方面,为什么在美国的土壤里不会产生类似英国“公学”那样的贵族学校?两国国民同文同源,何以美国人作风开放自由,而英国人保守谨慎?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差别又怎样区分?等等。这种比较不仅在两国概况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能让学习者温故知新,激发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第三,增加中西方对比内容。文化的共性和差别都值得关注。英美概况既让学生意识到西方人何以与己不同,更让学生发现彼此的共同点,从而获得文化上的宽容性。例如春节和圣诞的起源差别很大,但家人团聚体验亲情的实质却无二致。在迥然不同的中西婚、丧礼仪背后,我们能发现中外相似的婚姻理想(爱情忠贞)和来世寄托(灵魂不死)。教育制度上,英国有O-level和A-level,美国有SAT和ACT考试,何不让学生将其和我国高考进行对比,得出不同考试体系彼此长短的结论。各种教材中只有《英美社会与文化》(罗选民)在第十四章“海外关系”提及英美对华关系,还只局限于政治方面。但已有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详见于朝阳的“文化对比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4)。因此,如果将来编写教材时能补充中外对比内容,必使学生感到该课程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出学习兴趣。

第四,力求信息、理念和教法与时俱进。一般来说,优秀教材具有“普适性、延续性和前沿性”的特点(5),即可满足相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讲授有延续价值的基本知识,且在教法上不断创新求变。以上特点也应体现在英美概况教材编撰中。

首先,和其他基础课教材不同,英美概况难以一书适用十年。仅以美国人口为例,《英美概况(新编本)》(陈治刚)出版于1994年6月,2005年2月再版时仍沿用1990年的统计数据2.49亿,而2006年美官方宣布已达3亿。其次,文化传播时,既要避免过分美化西方先进面,也要切忌用冷战思维作评判,应以了解文化和培养兴趣为主。尤其在宗教信仰上,淡化彼此意识形态上的价值观对立,保留其人文关怀的积极面。第三,英美概况书中图文并茂的特色,绝不仅仅在于增加阅读趣味性。如介绍英国的史前巨石阵,记忆文字不及看图更能体会其宏伟壮观。特别在介绍历史人物的相貌常识时,图片的认知效果更加明显。使用和重要文化点相关的音像资料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英美社会与文化(上下)》(罗选民)虽提及建筑、绘画、雕塑、影视、体育等内容,但缺乏相关附图,未能令人印象深刻。为了使枯燥的图文资料生动起来,不少教师在此领域开始了实践和探索。详见夏金玉的“多媒体辅助英美概况教学的构想与实施”(6),王建梅的“浅谈高校英美概况多媒体教学”(7)和戴晓冬的“‘英美概况’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与实施”(8)等。当下盛行光盘附书,制作光盘可谓多媒体教学最简便的途径,未来编撰英美概况时,可将光盘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与其他技能课有机结合。英美文化课虽与英语技能课目的性不同,但仍属英语教学的范畴,理解文章以词汇量为基础,表述观点时用到写作技巧,因此已有教师开始了跨课教学尝试,见郑丹的“英美概况课中加入英文作文的实验报告(9)。《当代英国概况(修订版)》(肖惠云)和《当代美国概况》(周静琼)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两套教材异于同类书籍之处是,每个单元由信息提供(Exposition Texts)、信息利用(Exploitation Activities)和信息扩展(Extension Tasks)三部分构成。在信息利用部分要求学生分组讨论(Group Work)、个人调研(Research Project)和组织访问(Ask Americans),培养学生的口语和写作技能;在信息扩展部分,既有常规的补充阅读材料,又推荐权威性的网站或网页(Useful Websites),充分利用当今学生接触新事物最便捷的途径,这比讲座式灌输教法更能推动学生的主动求知。但编者认为该教材对学习者要求很高,主要针对已通过英语专业四级的学生。

综上所述,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英美概况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传统必修课,有必要不断根据时代发展修订和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感文化差异对语篇理解、翻译和写作的影响在各个方面制约着英语学习者,只顾语言却不了解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很难正确理解并得体运用所学的语言。所以,在比较了当下的各套英美概况教材后,希望能给正在编撰新教材的编者提一点建议,大家共同努力将英美概况建设成一门与时俱进的新型课程。

附录:当前部分英美概况教材的相关信息

img26

【注释】

(1)《英美文化之旅》(白树勤)前言

(2)桂诗春,《当代英国概况(修订版)》序言

(3)李荣轩,《英美概况》(李延年)序

(4)《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3)

(5)《英美概况(新修订本)》(来安方)“第四版前言”

(6)《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7)《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2)

(8)《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

(9)《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