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无为”小议

老子“无为”小议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为”的“为”是做,作为。“无为”,郭象注:“任其自为。”这才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真谛。这种现实也许正是老子当初看到统治者政令烦乱,恣意妄为,给人民带来无穷祸患才提出“无为”的初衷。当然,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总的看来,老子的无为思想自有其真理价值,基本是积极的,至今还有人把“顺其自然”奉为生活哲学就是明证。正如魏源在《老子本义》中所说“时不同,无为亦不同”,不可拘泥。

“无为”的“为”是做,作为。“无为”一词在《诗经》和《左传》中已出现,但都是本意,没有哲学含义。对于“无为”,梁启超早就说过,不能仅从字面去理解,以为就是“拱手而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

《道德经》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无为”,王弼注:“顺自然也。”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无为”,郭象注:“任其自为。”

王弼注虽合老子无为精神,在解老中一直享有权威,但它只是其中一意,忽略“白化”所蕴含的不干涉、放任的应有之意,而这恰好为郭象指出,对尔后阐释“无为”极具启发性。

我们可以对“无为”作如下理解:明智的统治者治国应遵循自然法则,不干涉,放任老百姓自由行事。这才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真谛。

无为思想应当既是治国的政治原理,也是经济原理。这种思想到汉初发展为“与民休息”之术,文景用以治世,对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后来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发挥了这一理想。说治民也是要像种树那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让人民休养生息,批判“长人者好烦其令”,过多地干涉,造成人民“病且怠”的社会弊端。这种现实也许正是老子当初看到统治者政令烦乱,恣意妄为,给人民带来无穷祸患才提出“无为”的初衷。可惜这种无为理想不为后世统治者所接受,倒是听到了18世纪欧洲的回音。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涉,就是人们所说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他说经济上不加限制,任其自由竞争,就会增加财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自由放任”一词起源不明,猜测“与1756—1778年间盛行法国的重农主义学派有联系”。这个“谜底”在玲子的《〈道德经〉是西方自由市场原理的源泉》一文中解开了。他说,人们把创立现代自由市场经济原理归功于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实际上,一位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魁奈早在1758年就提出了“自由放任”(Laissez-faire)一词,并使斯密得到启发(据《亚当·斯密传》,1764年,斯密在巴黎拜访并求教于重农学派首领魁奈等人)。法国人把“无为”这一概念译成“Laissez-faire”(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即来源于“无为”一词。所以当代英国哲学家约翰·詹姆斯·克拉克说,这些思想的来源是《道德经》。按照“无为”理想,明智的统治者治国的最佳途径是不干预,即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在亚当·斯密影响下,于英国发展起来的古典经济学,强烈支持自由放任主义政策。1870年左右是这一哲学盛行的高峰。到19世纪末,科学技术带来的激烈变化,证明自由放任主义为一种指导哲学思想尚有不足之处,但其总的哲学思想仍然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至于“无为思想”的“不足之处”,《庄子》的作者们似乎已觉察到。因而在《庚桑楚》中补充道:“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意思是说,迫于客观需要而有所作为,才是得当的,在不得已的情势下而有所作为,是圣人的治国之方。可见庄子并非绝对反对有为,不得已的干预还是必要的。事实上现代治国者实施的正是这种思想。

令人值得深思的是,道家“无为而治”这一古老智慧,为什么在它的本土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反而在西土开出新的花朵,激发出新的活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呢?我想这种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的现象,恐怕与中西文化背景有关。以儒家专制主义为主导的中国文化,几乎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天地,社会和个人的一切都要受到统治者的驾驭和安排,能容得下老庄带有异端色彩的自由放任思想吗?相反,尊重个人是西方的独特文化,在产生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伟大思想的传统文化里,接受“自由放任”的无为思想,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

当然,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因为按照王弼“顺自然”的解释,不分时间、不分情况一味地被动顺应自然,绝对不干预,忽视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支配和改造,不去“有计划地使得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而在政治上又依前人之法,自有因循守旧之弊。不过,正如培根所说:“为了控制自然必须服从自然。”总的看来,老子的无为思想自有其真理价值,基本是积极的,至今还有人把“顺其自然”奉为生活哲学就是明证。其实针对“顺自然”可能带有消极后果,庄子后学就提出了“反以相天”的思想,亦即“赞天地之化育”,辅助自然以救其偏。对于“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阐释,不同转换。正如魏源在《老子本义》中所说“时不同,无为亦不同”,不可拘泥。

(本文曾收入陈红映《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