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意与运思

立意与运思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立意与运思文章是做出来的,做是有规划的,规划是有讲究的,讲究首先就在于立意与运思。唐代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说:“诗清立意新。”这是说诗歌清新是由于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尤其是文学性写作多提倡含蓄。

第一节 立意与运思

文章是做出来的,做是有规划的,规划是有讲究的,讲究首先就在于立意与运思。

清代魏禧《答蔡生书》说:“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这个本就是指立意,主旨根本丰实了,那么也就枝叶茂盛了。这是说立意在先,在本。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纲领总论》说:“体者,文之干也;意者,文之帅也;气者,文之翼也;辞者,文之华也。”这是说好的文章必须是体、意、气、辞具备,并各司其职,但是意旨是文章的统帅。其重要性被突出、强化了。

宋代范温《潜溪诗眼》举例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这是指苏东坡文学才能的出类拔萃在于擅长构思命意。

唐代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说:“诗清立意新。”这是说诗歌清新是由于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可见,诗文的优劣首先在于立意的高低。

一、立意的一般要求

一般初学者,对于立意应当注意积极向上、显豁深刻和把握分寸。

1.积极向上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万物之灵长与“万物”最重要的区别是有智力和理性,所以人不仅当为自己活着,还得为他人、为社会、为理想活着。因此哪怕是遇到了挫折,甚至哪怕是遭遇绝境,也应当坚守“曙光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的信念,并努力突破困境绝境。一事当前,人总有种种选择,人生就是不断选择和争取升华的过程。选择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一般情况下,积极选择应当是主旋律。作文也是这样,或者说尤其应当这样,因为文章大多是写给别人看的。作为交流的工具,无论是生活信息还是工作信息,都应当以传递积极信息为主。例如:写报告,应当是写积极作为的事项,不能是对困难喋喋申诉的抱怨和一味推卸责任的辩解;写论文,应当是写自己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成果,不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忏悔;写诗文,应当是写自己高尚的心志和积极的情境感悟,不能是狭隘自私的利己主义的泛滥。

2.显豁深刻

文章立意有虚有实、有显有隐。尤其是文学性写作多提倡含蓄。但是只要是作文,立意必须能让人看得见、把握得着。不仅如此,立意不仅得有意,还须立得深刻。例如,写说服性的演说辞当振聋发聩,有立懦起顽之效;写展馆解说词当纵横开阖,有感奋人心之功;写诗文当神游万物,抒情述理,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之意义。所以,作文时须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题目的,题目大则小做以求深入而突出主旨;题目小则大做以求深刻而拓展主旨;题目虚则实做以求深化而显豁主题。生活中往往不是命题作文,则需要将生活素材提炼为写作材料,对写作材料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立意,使文章主旨明确而有意义。

3.把握分寸

初学者之所以把握不住分寸,一是由于才疏学浅,“功力”不够;二是摸不着规律,实践不够。初学者把握不住的分寸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意不能一贯到底以至不能自圆其说;二是为求新意而刻意“标新立异”以至失之偏颇。把握分寸,就是要求把握问题的主次、道理的正误、例据的妥否和观点的辩证,既不人云亦云,也不一味求特求怪。众说的存在一定是有道理的,至少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曾经是正确的,你要推翻“众说”,必须有理有据;新论的存在是以被人接受为条件的,这往往有一个过程,所以你要树立“新论”,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据,偏执一词是毫无意义的。初学者作文可以逆向思维,但绝不能随意“标新立异”,甚至擅闯“禁区”:写广告当实事求是,不能误导甚至通过虚构来牟利危及社会;写通讯报道当客观准确,不能偏听偏信或者为标新立异而断章取义、混淆视听;写策划书当符合实际,不能好高骛远制造“烂尾工程”。

二、立意的进一步要求

初学者在基本掌握以上立意要领后,在立意方面还有可深造之处。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有一段比喻形象的话很值得品味:

文辞,犹三军也;志识,其将帅也。李广入程不识之军,而旌旗壁垒一新焉,固未尝物物而变,事事而更之也。知此意者,可以袭用成文,而不必己出者矣。文辞,犹舟车也;志识,其乘者也。轮欲其固,帆欲其捷,凡用舟车,莫不然也。东西南北,存乎其乘者矣。知此义者,可以以我用文,而不致以文役我者矣。文辞,犹品物也;志识,其工师也。橙橘楂梅,庖人得之,选甘脆以供笾实也;医师取之,备药毒以疗疾疢也。知此义者,可以同文异取,同取异用,而不滞其迹者矣。文辞,犹金石也;志识,其炉锤也。神奇可化臭腐,臭腐可化神奇。知此义者,可以不执一成之说矣。文辞,犹财货也;志识,其良贾也。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则贾术通于神明。知此义者,可以斟酌风尚而立言矣。文辞,犹药毒也;志识,其医工也。疗寒以热,热过而厉甚于寒;疗热以寒,寒过而厉甚于热。良医当实甚,而已有反虚之忧,故治偏不激,而后无余患也。知此义者,可以拯弊而处中矣。

文辞怎样,关键在于使用者能否善用,善用取决于立意,就好像程不识的部队没变,但将帅李广的志识不同,所以程军旌旗壁垒一新;天下对用舟车的要求全都一样,但驶往东西南北,全取决于乘者志识;同样面对橙橘楂梅,厨师取来待客,医生取来治病;金石弃之荒野为无用之物,而工匠锤炼后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人们趋之若鹜;聚财机会大家平等,但聚财方法各有不同,只有高明的商人才能赚钱;医生常用毒药治病,但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将患者治得不留后患。

章学诚上述论述不仅论理形象生动,其中有几句话非常值得品味:

1.同文异取,同取异用,而不滞其迹。这里提出的是一种写作方法,就是面对同样的材料,出于不同的立意可以有不同的取舍,从而写出不同的文章,这就是“同文异取”;而即使选择了相同的材料,出于不同的立意也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这就是“同取异用”。所以不必拘泥于所给材料,关键在于立意。举以下成语材料为例。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同文异取一,可着眼于齐宣王的昏聩,让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钻了空子;

同文异取二,可着眼于齐湣王的制度,让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无空子可钻;

同文异取三,可着眼于南郭先生的投机取巧,最终不得不为无知付出代价;

同文异取四,可着眼于众竽手的“独善其身”,坐视南郭先生身败名裂。

同取异用一,着眼于齐宣王的昏聩,让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钻了空子;

同取异用二,齐宣王并不昏聩,对南郭先生的宽容恰恰宣示了其求贤若渴的政策和胸怀,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史记·李斯列传》)。连南郭先生也有容身之处,何况是有才华的贤士呢?

同取异用三,着眼于齐宣王精于成本管理,既然“真正”滥竽充数的人出现的概率非常的小,再雇佣考官或者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去一一鉴别每个乐师的真伪就会得不偿失。

一段历史寓言材料,韩非子立意是用来说明君王应当全面采言、督促属下各司其职,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出于不同的立意而大大拓宽了这段材料的使用价值。

2.金石经炉锤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里提出的写作方法侧重于境界的提炼。提炼材料的过程就是立意的过程,原始材料经过锤炼可以变死板为灵巧,变无用为有用。例如: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

巫峡以幽深秀丽擅奇天下,峡深谷长迂回曲折,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屏列大江南北,尤以神女峰最为秀丽。峡中的云雨之多,变化之频,云态之美,雨景之奇,令人叹为观止。可是宋玉却把巫山云雨巧用作缠绵情爱,这样的立意令许多大文豪都叹为观止,沿用至今。再如元稹的绝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传之千古。但是毛泽东用政治家的气魄和文学家的才华偏偏写出了新意:“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这里的“巫山云雨”不是指男女艳情,而是借指长江上游的洪水,用来展望祖国水利建设的前景,有境界自成高格,于是成为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

3.选材当学良贾之道:“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是说,人们通常取意的角度不妨放弃,人们容易忽略、或者是轻视的角度我们应当持取,这不是什么“标新立异”,而是“贵有识者持之”。文章立意的差异,就在于作者是否“有识者”。例如以下材料的立意:

材料1:在这个人们日益被物化被功利化的世界上,感动别人和被别人感动已经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钢筋混凝土楼房、电视、电话、电脑、传真机的崛起,模糊了旧日的音容笑貌,迟钝了彼此的心灵感觉……于是,感动这种人类经常性的情感活动栓塞了,而“感动”一词却以空前的高频率被雅的俗的以及雅俗共赏的报章杂志青睐着。你的生活中有过令你感动的事情吗?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呢?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说,这是一个“旧题”新作的题目,因为关于“感动”的作文并不陌生,而一谈到“感动”,往往会令人想起师恩母爱、无私帮助、克己奉公、勤奋学习乃至见义勇为等等行为和事迹,但本则材料给出的是高度物质化和现代化的背景,所以我们必须在这种背景下来思索“感动”,材料要求我们挖掘提炼的,不仅是生活中某一件具体的令人感动的事,而且是现代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和人类基本感情的关系问题,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或拓展,文章才能写出深度。

材料2: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值得欣赏的人,甚至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别人欣赏的地方。结合提示,请以《学会欣赏别人》为题,写一篇七百字左右的议论文。

通常人们的注意点在欣赏,欣赏什么?为何要欣赏?这自然是立意的一个方面。但是高明者会将注意点放在“学会”上,因为正是人多不能自知,所以才有道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才需要去“学会”欣赏。再进一步,有识者不会仅仅停留在“学会”上,他们会将文章境界拔高,会论述“学会”是一种恢弘气度、一种高尚品质。

4.用药当“拯弊而处中”,立意当恰到好处。中华传统认为:自然万物当和谐统一,处世治国当执中庸之道。中庸思想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于作文,就是要辩证中肯。

材料1:据报载,某学生代表团去日本访问,对日本中学生喜欢穿校服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联想到中国中学生大多不愿意穿校服的情况。进而感慨许多学校只能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不断强调“学生在校必须穿统一校服”,或者在学校有重要活动时,不忘反复提醒学生要穿校服。

“和而不同”、“过犹不及”。立意必须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思考应当有逻辑和高度,也应当符合“拯弊而处中”的立场。有从“请尊重我们的选择”立意者,则其写作要领一是要把握住关键词“尊重”和“选择”,就是到底要校方“尊重”我们什么样的“选择”,是尊重学生“穿和不穿校服之间的”选择,还是在学生赞成穿校服的前提下尊重我们对“校服款式”的选择?二是要把握住个人情感与集体认同的关系,由于不少学生在情感体验上不喜欢自己的校服,所以会导致“选择”上的立意偏颇,不能从学生群体的利益和认同上予以清醒的思考。三是要把握住立意的高度,标题是一个兼语句,是作文者吁请师长尊重其生活穿着的选择,因此,作文者要求自立、自主,要求师长给予理解尊重的意愿是应当明确的。这样,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讲明道理,自圆其说了。

材料

2:刷牙是每个人天天要做的功课,市场上关于牙膏的广告也很多。请选择一款你熟悉的(或使用的)牙膏,根据撰写商业广告的一般要求,写一则牙膏广告文书。

商业广告是促进商品销售的大众传播活动,它当然有牟利的需要。但是在撰写时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创性、法规性、艺术性、民族性、有效传播性等要求。目前市场上有些牙膏广告为图“眼球撞击力”和商业利润而夸大其词,诸如可治牙病等不但是误导,而且还违反了《广告法》。所以立意是必须予以慎重斟酌,“拯弊而处中”的。

三、立意还须有针对性

一般作文均倡导“意在笔先”,即想好了再下笔。这“想”还包括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有两种理解,一是迎合读者口味,二是根据读者需要。前者是读者喜欢什么就给他什么,后者是读者缺少什么就给他什么。前者是不够负责的立意,后者才是写作中提倡的立意。战国《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就很说明问题。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替孟尝君收债好比是要做一篇大文章,而且是一篇命题作文:冯谖问债收完后买什么回来,孟尝君答“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的立意是很高明的。当时他有两种选择,一是迎合孟尝君的意思,努力到薛地把债越多越好地收回来,然后顺便买些孟尝君喜欢的东西回来;二是根据孟尝君的缺需,为他争取更多的民意民心。结果是冯谖选择了“市义”的立意,非但一分债不收,还把债券全部烧了,百姓高兴得直呼万岁。孟尝君明里不好说什么,心里却是老大不高兴,还嘀咕着责怪冯谖说“你算了吧!”后来的历史证明,冯谖的立意是正确的,他不简单迎合“读者”需要,不做锦上添花、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雪中送炭,为孟尝君买到了最最缺失而极为有用的安身立命的民心。这篇“命题作文”当时被命题人嗤之以鼻,但实际上却流传千古。这就是立意针对性的宝贵价值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