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立意相关的

与立意相关的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建安之后,凡是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的作品,都被看作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矫健壮丽,慷慨激昂,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被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气”可以组成词“骨气”、“风气”,可见也是与风骨相关、与诗的立意相关的一个概念。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诗以意为主,意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人称其为“志”、“情”的东西。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诗言其志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中国诗学史上,曾有过激烈的诗“言志”,还是“缘情”的辩论。其实,二者不是截然可分的两个领域,而是互相渗透的。志和情,都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容,是人们内心的思想和情感,都是意。诗人铺采搞文,把它们表现出来,就是诗。一首诗内容丰富、情感浓郁,就被看成有“风骨”。

这是诗学史上一个与立意相关的重要命题。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后人根据刘勰这段话,判定风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就古诗而言,它更偏向的是诗歌情感的力量。“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品评,后来引用到文学理论之中,文学史上主要是指建安诗歌的风格。

建安年代的混乱动荡,造就了一大批思想高亢情感激昂的诗人,他们站出来反映时代精神,创作了大量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诗歌。诗的慷慨激昂、梗概多气,被概括为“建安风骨”。建安诗人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展示了汉末战乱动荡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曹操身为汉末枭雄,他的诗也有对“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但更多的则是对成就功业的渴望。其代表作《短歌行》就抒发了希望得到人才,共同成就大业的迫切的心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建安之后,凡是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的作品,都被看作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当时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矫健壮丽,慷慨激昂,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被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比如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初唐陈子昂反对形式主义诗风,高举复古旗帜,疾呼“风雅兴寄”,提倡“汉魏风骨”。李白的诗豪放飘逸,个性张扬,近于魏晋。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建安。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气”可以组成词“骨气”、“风气”,可见也是与风骨相关、与诗的立意相关的一个概念。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志气之符契,诗人的气质、思想、感情的标志。

古人在《周易》时代就已经有了阴阳二气的观念,那是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力,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到了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则成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是由人的才性、学识、道德、品格、心胸、志向等等内在外在、先天后天的因素构成的。在孟子的笔下,就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岸的大丈夫形象,以及孟子文章充沛纵横的气势。

气的概念被引入到真正的文学理论中,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观点: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作者的精神气质,它是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是不可强致,亦不可转换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它又是飘渺的、虚幻的缭绕在作品中。

建安时期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是“建安风骨”的代表,被钟嵘赞为“骨气奇高”。其诗作可以按照他的生活经历,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表现出的是一个生活优游又倍受父亲曹操器重的贵族公子,欲建功立业的凌云之气,如《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后期诗表现出的是一个受到亲兄挤压打击的失败者的怨愤之气,如《赠白马王彪》中的一章: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御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李白诗雄奇奔放,具有一种英风豪气,首先是因为他有着高远的理想: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其次,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超凡的自然意象与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侧重抒写激昂情怀和豪迈气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诗以意为主,就是强调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性,一切外在的表现形式都是为情感服务的,不能“以辞害意”。《诗经·小雅·采薇》的最后一章,创造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对仗工稳。“我”字上下两出,本来是有违规律的。但这就是一个士兵今昔来去的真情实感,没有刻意回避,更见其质朴自然,不以辞害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