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每个字都会说话

让每个字都会说话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让每个字都会说话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词语。这些诗句和典故充分说明古人写作非常讲究炼字炼句,不但要文从字顺,而且要精妙有味。个性化的遣词是依据作者表意的需要,非同一般的运用字词。准确地运用名词,会使记叙描写更加具体真实,使文章更添生活气息。如果把加点字都用“动物”一词替代,这样表达效果就差多了。个性化的量词讲究修辞的点染,讲究意外的勾连,讲究特征的突现。

第三节 让每个字都会说话

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词语。从声音、色彩、形体、意义、用法等方面对词语进行调遣和安排,使词语的运用准确、形象、生动、精炼,这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思维品质。恰当运用词语,让每个字都会说话,这是写作的基本功。教写作必须教会学生锤炼词语的本领。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这些诗句和典故充分说明古人写作非常讲究炼字炼句,不但要文从字顺,而且要精妙有味。

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最大的德性是精确妥帖。”我们要为一种思想或情感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这个寻找的过程需要我们对字词有敏锐的感觉。这个地方只能用这个词,别的词就不合适。要找到这个词,挑选的过程近乎苛刻,但极具个性化,带上明显的主观色彩。

关于语言风格,有人喜欢清新淡雅,有人喜欢绚丽浓艳;有人喜欢如道家常,有人喜欢斟词酌句;有人喜欢信口开河,有人喜欢慢条斯理。这种语言风格最终落实在字词上,使字词呈现情态殊异、韵味迥然的个性美。个性化的遣词是依据作者表意的需要,非同一般的运用字词。

1.名词

我们经常写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自然经常用到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准确地运用名词,会使记叙描写更加具体真实,使文章更添生活气息。

用好名词的关键,就是避免使用概括性的泛指的“大名词”,尽量用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小名词”。那些概括性的泛指的“大名词”,像一个大屋子一样,把很多同类的事物都包容进去了,所指的事物形象是模糊的。“小名词”就像你打开大屋子,把要写的对象从一大堆同类事物中挑出来,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使记叙或描写更加清晰明白,更加生动形象。

直接写出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这看起来很简单,却也很考验作者的“学识”。因为有很多事物,有的人只知道它概括性的名称,而叫不出它们具体的名字。比如,写到路边的植物,有人只会写路边长满了“树”,开满了“花”,却写不出具体的树名和花名。如果你在写文章时,能恰当地运用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文章就会显得有底蕴和厚度。例如,“山上开着花”和“山上开着打碗花”,“爸爸给我送来了衣服”和“爸爸给我送来了花夹袄”,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另外,这样写还有一个意义,能表明你具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

看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它们(大雁)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这个句子中加点的名词,都是具体动物的名称。这里列出一连串动物的名称,让人感到大雁栖息的环境里动物资源很丰富,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自然气息。如果把加点字都用“动物”一词替代,这样表达效果就差多了。所以,如果是为了具体生动地表现事物,那么就要少用概括性的“大名词”,多用具体动植物的“小名词”。

2.动词

运用动词往往讲究情态的描摹,讲究修辞的配合,讲究连续使用和不重复使用。

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鲁迅《风筝》)

“张着”一词写尽了小弟渴望放风筝的痴情,描摹出小弟专注、忘我的情态。

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张晓风《行道树》)

“堕落”一词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行道树远离了森林,远离了自己的伙伴后的主观感受。

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宗璞《柳信》)

“染上了”“染透了”反复使用“染”字,一则对举照应,二则极富诗意,画面感更强。

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文中连续使用“穿过”“爬上”“攀着”“缩”“微倾”一组动词,表现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作者的情感波澜就在这些动词中生成,逐渐推向高潮,最后“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知道以群的死是在他逝世之后的一周,知道老舍的“玉碎”却是在他自杀后的一段长时期,知道傅雷的绝笔则是在他辞世后的若干年了。(巴金《二十年前》)

同一个意思“死”,在不同对象使用中有不同的用法,尽量不重复,体现语言的丰富性。

3.形容词

形容词往往表现事物的色彩、质感、形态等特征。个性化的形容词讲究将人的情感移植到所描写的事物中,将这些物化的主观情感呈现给读者。例如同样一个事物,当要表现积极乐观情感时,往往写“金色的夕阳、柔和的月光”;当要表现消极悲观的情感时,往往写“昏黄的残阳、冷冷的月光”。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曹文轩《孤独之旅》)

前两句中三个“黑”是实写眼睛所见之景。后一句中的“黑”是虚写杜小康对景物变化的心理反应,属于心中所感之景,把无形的风形象化,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紧张和恐惧。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鲁迅《风筝》)

谁寂寞?当然是人寂寞。这个形容词修饰瓦片风筝,移情于物,表达弟弟寂寞无聊的心情。

船长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意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老船长的态度是冰冷的,没有人同情于勒,由此反映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

4.量词

量词用法灵活,表达效果巧妙。个性化的量词讲究修辞的点染,讲究意外的勾连,讲究特征的突现。

一钩初月临汝镜(李煜《应天长》)

一痕月色挂帘栊,梅影斜斜小院中(周纯《瑞鹧鸪》)

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谢逸《南歌子》)

“一钩”“一痕”“一眉”,暗含比喻,给人意外感,产生迥然不同的审美效果。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用“朵”而不用“颗”,更能突出流星的美丽,暗合“流星像花”这个比喻。

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那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郑振铎《海燕》)

量词“痕”运用白描手法,写出电线细的特点,在视觉上给人淡淡的朦胧的意境。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组数量词出其不意。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将天长地远的阔大境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以及渺茫无着的人生况味,全都传达出来。

5.副词

个性化的副词讲究话里有话,暗藏玄机,言在此而意在彼。

我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大约”和“的确”都是副词,粗看是语意矛盾。细品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两个词另有所指。“大约”是作者根据孔乙己还不起欠账以及酒客的话,推测孔乙己可能死了。“的确”是表明在当时麻木冷漠的社会中,孔乙己死是必然的结局。

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笛福《荒岛余生》)

“稍稍”是一个程度副词,表现岛上的环境特别艰险,鲁滨孙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情绪,鼓励自己往好处想,但情况其实还是非常糟糕。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鲁迅《藤野先生》)

“无非”意思是“只不过”,语气副词,表达了鲁迅对清国留学生厌恶失望的情绪。

6.插入语

文章中一些插入语也能体现个性,不可小视。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刘成章《安塞腰鼓》)

两文中均有“看”这样的插入语,简洁明了,起到警示提醒读者的作用。

此外,议论文中的插入语有“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可见”“一言以蔽之”“诚然”“无独有偶”“此外”“相反”“否则”“不然”“也就是说”“换言之”“一般来说”“据说”“据资料记载”“说实话”“相比之下”等等,这些词语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衔接功能。

总之,以上是按词性进行分类阐述的。汉语是一门灵活的语言,有“词无定性”之说。在特定语境中,另当别论。不过,词汇量越大,语言水平就越高,写作表达也越丰富。

【资料库】

中学生常见的用词错误

①“的”“地”“得”使用混乱。

示例:教育工作者要关注那些被机械地应试作业折磨的麻木不仁得孩子。

三个“的”“地”“得”全部弄错了。应该是“被机械的应试作业折磨得麻木不仁的孩子”。

②种属概念并列,划分标准不一。

示例:无论是共青团员还是班干部,我们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这个道理,我想人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偏偏要等到3月5日才记起来呢?

“共青团员”和“班干部”是交叉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并列使用。“学习雷锋”和“这个道理”不能作为同位复指结构使用,因为“学习雷锋”是属于行为事件范畴,而“这个道理”属于道理范畴,两者不能等同。

③多用虚词,拗口不畅。

示例:目前社会对中学生写字状况的日益退步十分关注了,然而一部分师生对此则习以为常,认为写好字并不是靠努力而得来的,然后我行我素,然后字迹依然潦草,难以辨认。通过学校的写字集中培训,使这些师生改变了关于写字天生论的看法。

画线的“的”“了”“则”“而”“然后”“通过”“关于”均可以去掉,第一个“然后”改为“依然”,这样表意更加简洁通畅。如果多用这些助词、连词、介词,句子会产生语义混乱。

④词性活用,违背汉语表达规则。

示例:海伦·凯勒用自己的生命对真正的生活进行很好的诠释,她的作品相当生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心灵的构建和美德的培育。

画线的“进行很好的诠释”、“心灵的构建”和“美德的培育”将动词活用为名词,组成偏正短语,过于书面化,忽略汉语书面语的表达规律。“生活”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并无新意。

示例:万芳木雕还给了我,这是一颗多么包容的心啊!我是多么震撼啊!

“包容”和“震撼”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放在程度副词“多么”之后,语法上不通。

⑤多用量词,表意重复累赘。

示例:《最后一课》是一部让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瞬间变成一名热爱祖国的短篇小说。

“一个”和“一名”重复累赘,都可以删去。

⑥指代不明,远近不分。

示例:有这么一个人,他是家庭的“顶梁柱”。在那个人身上,有勤劳,有坚强,有宽容。

“这么一个人”和“那个人”同为一个人,时而“这”时而“那”,读起来很费劲。

⑦感情色彩不当,表意不准。

示例:马路上车水马龙,汽车与行人抢道的现象时时映入我的眼帘,有时也觉得有些好笑。

“车水马龙”形容繁荣景象,“映入我的眼帘”一般指好的事物,这与“汽车与行人抢道”在感情色彩上不相匹配,而且还觉得“好笑”,给人是非不分的感觉。

⑧词不达意,违反生活常识。

示例:当你打开窗帘,弯下身子捡起母亲为你量身定做的鞋子,你一定会闻到母爱的味道。

“窗帘”一般是“拉开”而不是“打开”,“弯下身子”还不如“弯下腰”。“量身定做”修饰“鞋子”不妥,改为“定做”。“闻到”应与“气味”相搭配。这样改才符合生活常识。

示例:秋天的上海总是多雨的。秋雨一阵凉过一阵,雨过天晴时,天边总挂着一道彩虹。

秋雨过后没有彩虹,彩虹应该出现在夏天,这不符合生活常识。

⑨生造词语,表意不清。

示例:在春节轰烈的节日气氛中,你是否反思过一年来对老人的冷待?是否还记得老人们付出的汗泪?但愿乏而无味的生活没有让你那颗尊老慈幼的心灵麻木。

画线的词分别改为“轰轰烈烈”“冷落”“汗水和泪水”“平淡无味”“尊老爱幼”。

⑩概念误用混淆,产生矛盾。

示例:今天的报告会重点介绍老作家王鼎钧年轻时的近作,报告会门票已经部分售罄。

“近作”和“老作家年轻时”、“售罄”和“部分”互相矛盾,主要原因是概念不清。

【点子库1】

多义词的妙用

汉语最讲究灵活运用语言。汉语中的许多词语都有不止一个义项,这几个不同的义项都是从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来的。要恰当地使用多义词语,就要清楚地辨析词义,了解词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1)例如“老”是个多义词,主要有以下义项:

①年岁大:老人        ②老年人:徐老

③婉辞,指人死:老了人了   ④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的:老手

⑤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老朋友  ⑥陈旧:老脑筋

⑦原来的:老地方       ⑧(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白菜老了

⑨(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  ⑩经常:老迟到

请指出下列句中“老”的不同含义,从中你得出什么点子:

①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才感觉到生命的可贵。

②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

③“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

④“因为老下雨,所以把我泡成这么大了。”阿凡提说。

(2)例如医务室三位领导处理医患纠纷时,分别写了三句不同的话:①请家属妥善处理病人的尸体……②请家属马上将病人的死尸运回家中……③请家属妥善安葬病人的遗体……试想一下,哪一种写法病人的家属能够接受?

答案示例:

(1)①“老”的意思是“年龄变大、衰老”。②“老”的意思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③“老”的意思是“死亡”。④“老”的意思是“经常”。

(2)第三种。用词要考虑听话者的心情、说话的场合、说话的意图等。

【点子库2】

锤炼字词,发微烛远

1.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下面是一副鼠年的春联,请从“嚣”“响”“喧”中选择一个动词填入空缺处,使之对仗工整。并说明理由。(理由字数50字左右)

子夜鼠欢爆竹乐,门庭燕舞笑声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量词的魅力。请在下列括号内填入量词,力求新颖而有味。

(1)一(  )扁舟  (2)一(  )残月  (3)一(  )花香

(4)一(  )浮云  (5)一(  )清泉  (6)一(  )炊烟

(7)一(  )乡愁  (8)一(  )波痕  (9)一(  )院落

3.根据下列句子语境,选用最有表现力的词填空。

①郊外踏青,放飞心情,如同饮一____(盅、轮)落日,是诗,是禅,全在于自己。

②这种人斤斤计较,你犯不着与这种人____(酱、掺和)在一起。

③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____(挑逗、挑动)。

④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____(辉煌、光辉)的淡紫色。

⑤当我爬上那一座座____(诱惑、迷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⑥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____(篡夺、掠夺)了你的名声。

⑦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____(推测、观测)天气的情况。

⑧我们再也不能如此疯狂地____(挥霍、浪费)自己的青春了。

⑨淡淡的栀子花香随着早晨的雾气____(溜进、涌进)了我的窗子。

4.请你先不看原文,自己填词,再比一比,看谁的词用得更好。

①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____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____鸡毛掸子倒转来____,藤鞭子在空中一____,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爸爸把我从床头____到床角,从床上____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②刘老师右手________一块芝麻烧饼,________嘴边,小心而又狠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________巴掌,在下巴颏下一____,一个烧饼吃完,芝麻也就________了一巴掌。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____,芝麻便____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____,便香香地____起来。他又搓了搓手掌,左右开弓____了两把嘴,推起自行车上班去了。

答案示例:

1.本题中的对联是描写鼠年春节热闹非凡的气氛。答案是“喧”。“响”只侧重于声音大,合家团圆过年并不仅仅指笑声响亮,“嚣”指“喧嚣”“嘈杂”之意,用于车马声,与语言环境不符,而“喧”指喧闹,突出了春节热闹的气氛。2.①叶②钩③瓣④片⑤泓⑥缕⑦壶⑧道⑨方 3.盅、酱、挑逗、辉煌、诱惑、篡夺、推测、挥霍、涌进 4.①拖、抄起、抡、打、打 ②捏起、送到、摊开、磕、聚、拢、拍、塞、嚼、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