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数字说话”

“让数字说话”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读者会问我:报表这东西真有说的那么好吗?注意,是“生成时间”,而非报表的制作日。如果不注意,会在后续你通过公式调用这张报表数据时,因定位不准而造成数据错误,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报表的第二层意义,是为决策直接提供分析后的数据支持。但经过处理的报表,则是根据我们的某种逻辑,将数据进行了分类和重组,把碎布变成衣服的过程。

读者会问我:报表这东西真有说的那么好吗?在我们公司里,表做得再讲究,几乎是没人看的。

想想这话,似乎有点道理,但请你回答我三个问题。

第一,如果没有报表,如何衡量公司的KPI进展?换句话说,怎么知道自己跑到哪儿了?连米粉店的老板,都会常备一个小本子,记下每碗面的销售额。晚上回到家,点根蜡烛也要算算,再卖几碗,这个月就能回本赚钱了。

第二,你的这张报表,和每个人的提奖、考评等切身利益是否直接挂钩?好多时候,员工表现的认定,与你出的报表没太大关系。这可能是两种情况导致的:一是这家公司管理混乱、虚设规则,在评价一位员工时,表面上靠数字,实际全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由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主观情绪或偏好的影响。二是报表结果不能直接指向KPI,报表内容与游戏规则就无法匹配。比如根据KPI的考核办法,一位同事自己一算,已经得到了80分。而此时,你因为上级的摊派项目,下达了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并形成了一张报表。你认为销售会去认真研究这张报表吗?虽然这个任务,也能部分地提高他们的KPI,但这只是员工的一个选择而已,他们完全有理由选择自己认为更容易产出的方向。事实上,从你的出发点开始,就已经和大规则产生了背离。

第三,所谓没人看,这其中是否包括你自己?在报表可以反映KPI的前提下,如果作为管理者的你,都没有研究报表的习惯。那么,员工会把你的态度,当成是一种信号,从而产生各种猜测:你是不是不在乎大家业绩了?你是不是快跳槽了?可这些疑问又不能找你证实,因此,一部分业绩较差,平时就在混日子的人,一下获得了新生,干脆不做业绩了,更别说去看那些报表了。

因此,我们重新回头,再来看看“报表”这件事。是真没用,还是我们没学会怎么用。

一张好的报表,首先一看就让人觉得“舒服”。

不就是一张报表吗,有必要搞这种形式主义吗?坦白讲,我最早也觉得有点多余。可之后看过专业的,审美水平就不可逆转地提高了。现在再见到那些责任心差或没经验的人做的报表,就会很难过,忍不住要挑挑毛病。

报表的第一层意义,是作为KPI的“语言”而存在的。

第一章中已提到,KPI背后反映的是企业的战略思想。可这个思想,不是员工们一看到这几个指标的名称,就能立刻理解的。每项指标究竟长成啥样?对员工努力的反馈灵敏度有多大?为什么一项指标普遍较好或普遍不好?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在系统“跑数”后,经过一定的加工,从形成的报表上读出来的。因此对于主管而言,这张表,几乎就是他们理解业务发展状况的全部。为了使管理层能够不用皱起眉头,就快速理解报表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细节入手,提高这种“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感。

先说说报表的“标题”。好多人会说:这不是小儿科吗!把这张表要反映的内容起个名字,在第一排放上不就结了吗。当然,一个夺人眼目的标题,字体也要比正文内容突出。可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会忽略看这张表的人的感受。

假设一位高管平时很忙,桌头上摆了许多张报表等着他看。这时,你将一张报表递给了他。可他仅扫了眼标题,长达20个字,还没看清内容就已经觉得烦了。于是,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当你转身离开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这张纸塞进了一摞报表的最下面,甚至可能再也不会翻出来看了。

那么,如果把标题文字压到10个字左右怎么样?字是差不多了,可要看你怎么组合这几个文字。举个例子,你想展示销售部2013年的人均创利情况,可以写成“2013年销售部人均利润排名表”。虽然已经比较清楚了,但还有更一目了然的表达。在这句话中,“人均利润”是关键字。按第一种写法,老板要读到第7个字,才能看到这4个字。如果改成“人均利润——销售部2013年”,可以让人马上捕捉到报表的主题。绝大多数报表一定是以“2013年”等年份开头的,审美疲劳也是管理层直接屏蔽这类报表的一个原因。

标题栏中,还应该标注出这张表上相关数据的生成时间。注意,是“生成时间”,而非报表的制作日。因为我们做报表的时间,通常会比数据源的生成日滞后,这不仅受我们自己时间安排的影响,也受系统能力的限制。对于一个大型企业而言,底层海量基础数据的汇集,本来就需要一个时间,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系统“跑批”时间。数据只有加上了时间的标识,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将这种严格的对应关系,准确地在标题中加以注明。也有人问:在给老板或员工发的邮件中注明日期不就行了吗,干嘛在表头也一定要写呢?原因很简单,当有一天我们需要查看历史数据时,狂翻邮件,却发现不小心被删除了。再去硬盘上找当时存下来的报表时,悲催地发现,上面竟没有日期,这下傻眼了。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另外,如果整张报表中的数据都可以使用一个单位,或主要是一个单位时,应该在标题栏中,统一写上“单位:**”。我遇到过许多报表,明明可以用这个方法一次性表达,却在每一项名称的网格中,都写一遍单位。结果,因为字数,把网格撑得很长,十分影响美观。

表格中,文字与数据的显示,是影响美观的另一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字号如果超过“四号”或“12”号大小,就会让人感觉不够精致。字体设为“宋体”,会显得有些呆板。而改成“Calibri”或“微软雅黑”,看上去就柔和灵巧很多。对齐方式也有讲究:项目名称等文字,通常采用居中对齐。各种数据,则采用靠右对齐方式,并在“单元格格式设置”中,用“千位分隔符”修饰。另外需要检查的,是所有单元格的格式需要一致,字与字或字与单元格起始位置间,不要有意外键入的空格等字符。如果不注意,会在后续你通过公式调用这张报表数据时,因定位不准而造成数据错误,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看到这儿,是不是有一种普及微软Excel常识的感觉?这里,我只想简单提供几条最常见的技巧。方法还有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整张表一看,像一支装备齐整、纪律严明的军队,有整齐划一的秩序感。

报表的第二层意义,是为决策直接提供分析后的数据支持。

系统所生成的,是一些无序的、离散的数据,其本身对营销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但经过处理的报表,则是根据我们的某种逻辑,将数据进行了分类和重组,把碎布变成衣服的过程。精良的布匹,只是做衣服的第一步,而款式风格的优劣,则完全由设计师的眼光决定。一张好的报表,不仅整体看上去要“整洁”,更重要的是通过变化其数据的排列组合,使这些不会说话的信息,可以从多角度,有侧重地释放出不同的信号,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最直接的参考

工作中,常遇到有同事做好了一张报表,确认了数据的准确性后,就直接发给了销售人员。可拿着这张表一看,却搞不懂为什么员工姓名在报表中是这样一种排列。于是请教“表妹”,问道:“这张表上的人,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可人家理直气壮,回答得很潇洒:“没啥顺序,排名不分先后。”

这么重要的数据顺序,怎么能不分先后呢?人家电视上读串干部的名字,好歹也要注明,是按姓氏笔画排列的。我们严肃认真地做张表,却可以没顺序地随便排?这不便宜了那些潜伏在营销队伍中的“南郭先生”了吗!

在Excel中的常用选项里,“数据”项的下拉菜单中第一个功能就是排序。针对同一类型可比较的数据而言,一旦进行了排列,便可极大地提升报表的杀伤力。

大家应该有所耳闻,现在的中小学补习班,生意都特别好。去年十一回四川老家,遇上正读高三的表弟,高高帅帅的,可就是瘦得厉害,“压力山大”!和我们聚餐吃了一半,就赶去补习班做题了。我好奇地问:“你成绩不是挺好吗,怎么也去补习啊?”他一脸郁闷地说:“没办法,为了更好的排名,再坚持半年吧。”

教育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什么“情商教育”、“能力教育”,都已渐渐深入人心。可有一个制度,却似乎从未根本改变,这就是“考试制度”。有考试就有排名,这没完没了的排名,应该说是应试教育中最耐人寻味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几千年来能一直保留?好用!当你每次把一群孩子的名字,按分数排个三六九等,挂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墙上。一开家长会,父母之间还会对着这张表指指点点,面面相觑,你说这能让小朋友不紧张吗?

如果说考试制度不合理,那指的是考试内容或规则不合理,关“排名”什么事?排名只负责忠实于一种规则,并客观记录下其运行情况罢了。当然,这只是多种数据分析中一种常见应用。对于纵横交错的各种数据而言,经过进一步“加减乘除”的运算加工后,又会出现各种如“完成率”、“覆盖率”、“转化率”等分析结果,为决策起到更为直接的推动作用。

报表,可以是卓越员工的光荣榜,也可以是落后员工的刺骨锥,关键看我们怎么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