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价理论视域中的商务翻译研究

评价理论视域中的商务翻译研究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评价理论视域中的商务翻译研究徐 珺摘 要:近年来已有学者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研究新闻媒体语言的相关问题,但将该理论运用到商务翻译研究,迄属鲜见。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人际意义的最新成果。本文探讨将评价理论用于商务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近年来,商务翻译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

评价理论视域中的商务翻译研究(3)

徐 珺

摘 要:近年来已有学者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研究新闻媒体语言的相关问题,但将该理论运用到商务翻译研究,迄属鲜见。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人际意义的最新成果。本研究探讨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视角:评价理论与商务翻译的结合。笔者以社论语篇作为案例,探讨将评价理论用于商务翻译实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评价理论 商务翻译研究

1 引言

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商务行为与一个国家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一体化,商务翻译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商务翻译成了翻译研究的新兴领域。然而,据文献显示,国内的商务翻译大多关注技巧、教材建设等方面,理论探讨尚不多见。系统功能语言学自建构以来,以其独特的应用性而广受学界关注,为语言学乃至翻译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本文探讨将评价理论用于商务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2 学理基础及相关术语

2.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和评价意义

在进入案例研究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及其评价理论的概念与内涵。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元功能构成。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表达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评价,用语言影响别人的行为,主要涉及交际者的角色、言语功能、语气、情态和语调。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其中,情态系统表达的是说话者个人的观点、判断或态度等。(Halliday,1994;Thompson,1996/2000;王振华,2001)Martin(2000)Martin & White(2005)等学者提出的评价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框架。“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Martin & Rose,2003:23)其关注的是话语发出者(作者)用来表达特定的评价立场,重点在于对词汇层评价功能的研究。评价理论由三部分构成,即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其中态度由情感(Affect)、判断(Judge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构成;介入又由单言(Monogloss)和杂言(Heterogloss)构成;级差由力度(Force)和聚焦(Focus)构成。(Martin,2000;李战子,2002)评价理论的功能是:1)表达作者或发话人的观点,反映其所在社会、地区的价值观念系统;2)建立并保持交际双方的关系;3)建构语篇。(Thompson & Hunston,2000)

1.2 商务翻译和国内商务翻译研究

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研究领域,商务翻译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学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商务翻译涉及新闻、商贸、法律、金融、科技、医学、旅游等诸多领域。Holms(1972)把翻译研究分为应用研究和纯理论研究两个分支。商务翻译属于应用范畴。方梦之指出:“翻译研究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的脉搏随着相邻学科的发展而跳动。相邻学科凡有新发展,其原理或方法往往引进到翻译研究中来。”(2004:1)在文学翻译方面,国内外翻译界近年来不断引入和借鉴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有关翻译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如Bell(1991)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引入了翻译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概念和语篇功能;再如徐珺(2002:2;2005:6)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汉英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

近年来,商务翻译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例如刘法公(2006)探讨了商贸英汉/汉英译名翻译的统一问题,吕世生(2006)探讨了商务英语汉英翻译中从句的运用技巧,这些研究对商务翻译无疑是很有帮助的。然而,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已有的商务翻译研究和相关的教学研究更多地关注的是翻译技巧/技能的传授与点评,理论探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结合评价理论和商务翻译,探讨将评价理论用于商务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商务翻译的评价阐释:案例分析

下文将以社论语篇体裁为例,以态度资源的评价阐释、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为主线,着重探讨评价理论适用于商务语篇翻译研究的有效性和阐释力。

2.1 语料来源

《环球时报》及其英文版Global Times是我国重要的新闻媒体,其特点在于及时准确而客观地报道国内外政治和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闻事件或新生事物。本研究的语料是取自该刊的一篇社论,中文题为《“全国化”,绝不比全球化轻松》(以下简称中文本),摘自2011年1月24日的《环球时报》;英文题为Winding Road to National Integration(以下简称英文本),摘自同日的Global Times。社论涉及春节、春运以及春运所隐含的全国化意义。两篇材料均属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在中国人看来,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无论离家多远,中国人都设法在除夕夜与家人团聚,共度新春。“春运”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近年来每年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就如同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做了一次旅行。春运的产生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同时也与改革开放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开始鼓励自主就业,对人员流动的限制日渐减少,大量人员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就业,造成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这些在异地就业的人员在春节前后集中返乡过年,成为春运流动人群的主体。“‘春运’这个年复一年的话题却为2011年留下了一道新课题——全国化”,“现在是认真思考它的时候了”。(廖政军等,2011)

2.2 社论体裁

所谓“体裁”,指的是“一种作为我们文化成员的说话者的有步骤的,有一定既定目标的,有目的的行为。”(Martin,1992:25)社论作为一种体裁,任务是传递信息,兼具客观报道事实和发表作者对新闻事件评论的功能。社论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现为在所有评论体裁样式中,它的规格最高,直接代表媒体发言,是最权威性的评论形式。其次,它的内容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主要针对当前重大和典型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评论和表态,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此外,它往往发表在显著和重要的位置。

2.3 态度资源的评价阐释

2.3.1 词汇选择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被看作是社会活动的产物,语言交流的重要目的在于建立并维系适宜的人际关系,从事某种社会活动。(苗兴伟,2004:5)评价理论关注话语发出者/作者用来表达特定的立场以及与实际的或潜在的受众/读者协商这些立场的语言资源。语言使用者通过对词汇、语法或篇章结构的选择和操纵来确立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保持或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申连云,2004:91)如上所述,评价系统分为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在态度研究中,语言资源解释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及现象所表达的情感,利用词汇资源对行为进行判断以及对事物的价值进行鉴赏。(马伟林,2007:6)社论有三个显著特点:1)代表报社立场;2)评论对象是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时政;3)社论的作者注重对实际情况进行客观描述,而不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或依据作者个人的喜好作出主观判断,但社论语篇的态度同样表达人际意义。请看例子:

(1a)全球化将世界连为一体,中国内部的“全国化”上演得或许更深刻。它不仅制造了在规模和强度上人类都从未见过的春运,塑造了数以亿计人的生活方式和命运,它还是中国现代城市不断扩大、繁荣,也不断痛苦、扭曲的最大推力。

(1b)While globalization integrates the world into one village, China’s national integration appears to be another giant movement. It has created chunyun, the largest migration in human history, and has set the path of life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t serves as a thrust for both prosperity and bitterness in large cities.

评价系统理论认为,词汇能很好地反映说话人的态度。在词汇层面反映人际意义的主要语言手段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副词、形容词和名词。Martin & White(2005)曾对新闻语篇的评价意义作了分类和讨论。由例1可以看出,(1a)使用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副词(如“在规模和强度上”)、形容词(如“更深刻”“从未见过的”“不断痛苦、扭曲的”“最大”等)。这些表示量或程度以及带有感情色彩的副词和形容词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评判意义,增强了语势。

陈明瑶(2007)认为新闻语篇的翻译比较简单。原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的形容词、名词等通常都能够对应,翻译时可以采用逐字直译法,如the faltering economy可译为“摇摇欲坠的经济”。陈明瑶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1b)将(1a)“数以亿计的”直译为“hundreds of millions of”,但将“在规模和强度上”和“从未见过的春运”合译为“the largest migration”是有理据的,因为中西方两种思维方式在谋篇上存在区别:相对于西方文化的缜密性和逻辑性而言,中国人比较倾向于体会与直觉。表现在汉语表达上通常会像(1a)那样接连使用程度状语渲染气氛,以表明春运规模的浩大,而英语则只用了一个形容词最高级largest来简洁明了地表达作者的态度。正如刘伯奎所说,名词、形容词、副词虽然具有不同的词性,但是在言语交际中,却可以发现其共同的语用规律,它们大多用于对人的行为描述与情感评价。(2004:223)

2.3.2 鉴赏分析

评价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之一是态度,而态度又分为判断、情感和鉴赏。(Martin,2000)简言之,鉴赏是对行为或事物的评价。社论常常对事件进行评价,不可避免要用到表示鉴赏的词语,英汉语都如此。例如:

(2a)春运把大量流动人口痛苦留在了路上,也把另一种痛苦留给沿海城市。

(3a)而中国内部却出现大量季节性移民,从历史纵深看,是一代要做的事,延长到几代人去做,城市贫民窟的痛苦,,化成了春运的痛苦,以及留守儿童那样的亲人离散的痛苦

(2b)Spring Festival travel, or chunyun, brings pains for not only migrant workers who are heading home, but also residents staying in big cities during the season.

(3b)China’s population migration remains a seasonal, pendulumstyle movement at the moment. Lots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to rush in and out of cities, since they cannot really be absorbed into these crammed cities and get permanent residence.

在社论这一部分的中文本中,鉴赏是负面的,都通过表示消极意义的词来表达,如(2a)和(3a)提到了各种“痛苦”。社论使用鉴赏词的多寡以及是使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鉴赏词表明了有关媒体乃至官方的态度。尽管社论要求作者以客观的方式传递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带有作者自己及其所代表的机构的立场。

比较英文本和中文本中态度资源的运用和发布,可以从一个侧面考量译作的翻译方法、内涵传递和语篇意义的转换是否完整。与(2a)相比,(2b)基本上直译了中文本含义,同时还运用“not only…,but also…”上调了目的语的语势力度,使社论作者的观点更聚焦,更有力。(3b)增译了pendulum-style movement at the moment,同样也上调了语势力度,形象地体现了“季节性移民”的状况。(3a)使用重复和排比,增强了语势,渲染了全球化过程中的“阵痛”。从(3b)看,英译者没有受原文一词一句的制约,对重复和排比采取了简化和意译的策略:have to rush in and out of cities, since they cannot really be absorbed into these crammed cities and get permanent residence。使用since引出季节性移民的原因,而使用情态词have to和否定式cannot则反映了发话人的态度,两者都表达了“季节性移民”的无奈,也间接表达了社论作者的同情。

但从级差系统来看,英译的处理调低了原文的语势,淡化了原文的负面鉴赏意义。原文“从历史纵深看,是一代要做的事,延长到几代人去做”以及给“留守儿童”造成了“亲人离散的痛苦”等带有明确的评价意义。略去未译难免削弱了汉语文本意欲表达的内涵。由于汉英之间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词的现象,如特殊词语在目的语中只能译出近似意义,却无法找到对等词。英译Children left at home who pay the price of migration无法体现原词的文化内涵。

2.3.3 隐性评价

朱永生(2010)认为,like和please等动词,happy、lawfull等形容词,viciously等副词“并不是评价意义的唯一体现形式,……评价意义也可以通过隐性的方式得到表达”。Thompson & Hunston(2000)则指出,评价在句中的位置越不显眼,就越能成功地操纵读者。读者如认可这种信息,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就有可能对语篇所蕴含的更广泛的意识形态内容持接受的态度。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5a)从现在到春运结束前,中国东部各城市的很多餐馆将悄悄关张,快递没人送,保姆奇缺,洗车房、理发馆减少超过一半,城市的服务业总体上进入半瘫痪状态。

(5b)Spring Festival travel, or chunyun, brings pains for not only migrant workers who are heading home, but also residents staying in big cities during the season.

In coastal cities, you will see lots of restaurants suspend business, express delivery companies cut service, household helpers absent, and calls to the carwash met with no answer. Due to an exodus of migrant worker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will become semi-paralyzed.

与上文所举例子不同的是,(5a)里的画线部分,并不都是显性的评价语言标记,但它们却包含着评价意义,即隐性评价意义。依据Martin(2000)的观点,这段文字的隐性评价意义由“关张”“没人送”“缺”“减少”等词构成。这一系列词所表述的现象是对上文“把另一种痛苦留给沿海城市”的注解,读者通过这种关联领悟其中隐含的评价意义。

再看英文本的翻译策略。英文译者将“关张”“没人送”“缺”“减少”这一部分分别译为(restaurants)suspend business,(express delivery companies)cut service,(household helpers)absent, and(calls to the carwash met with)no answer,略去了“理发馆”的情景未译。汉语因其简略的特点,多罗列一些情景无碍行文的可读性。如英文全盘照译,该部分的罗列就会达到五项,从而显得臃肿,可读性大受影响。按现状只举四例足矣。此外中文“洗车房、理发馆减少超过一半”的表述是不准确的,真实情况是它们大多处于“关张”的状态,即暂时不营业,而不是“减少”。英文译者虽然纠正了原文的瑕疵,但把“洗车房减少”译成calls to the carwash met with no answer却也未能精确地体现原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5b)的翻译是成功的。

3 结语

本文以评价理论为框架,以社论语篇作为案例,对商务翻译之态度资源、显性评价、隐性评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就基调来说,社论的英文本与中文本是一致的;2)就使用评价手段的多寡及反映发话者的观点、态度等评判程度而言,中文本高于英文本;3)中文本与英文本都综合使用了评价资源。

我们的研究表明,商务语言的特征及翻译转换过程的描述与阐释,可以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框架内进行。这不仅有利于商务翻译研究,也有利于丰富与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从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入手,对商务翻译中书面语篇进行分析,可为商务翻译提供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支持。

注释:因篇幅所限,本文未附所分析语料,感兴趣者可向笔者索取。

参 考 文 献

[1] 陈明瑶. 新闻语篇态度资源的评价性分析及其翻译[J]. 上海翻译,2007,(1).

[2] 陈晓燕. 英汉社论语篇态度资源对比分析[J]. 外国语,2007,(3).

[3] 方梦之. 译学辞典[K].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李战子. 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廖政军 陈一鸣 吴志华 赵汉臣 陶短房. “全国化”考验新型大国[N]. 环球时报,2011-02-09.

[6] 刘伯奎. 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7] 刘法公. 论商贸英汉/汉英译名翻译的统一问题[C]// 王关富, 严明. 第七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8] 吕世生. 商务英语汉英翻译中从句的运用技巧[C]// 王关富,严明. 第七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9] 苗兴伟. 人际意义与语篇的建构[J]. 山东外语教学,2004,(1):5-11.

[10] 马伟林. 人际功能的拓展——评价系统述评[J]. 南京社会科学,2007(6):144.

[11] 申连云. 话语的人际功能:分析与翻译[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91-96.

[12] 王振华. 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 外国语,2001,(6).

[13] 徐珺. 功能语法用于《儒林外史》汉英语篇的研究:情景语境观[J]. 现代外语,2002,(2).

[14] 徐珺.《儒林外史》汉英语篇之人际功能对比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5] 朱永生. 概念意义的隐性评价[C]// 黄国文. 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

[16] Bell, 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London: Longman, 1991.

[17]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 [M]. London: Arnold,1994.

[18] Holmes, J.S. 1972.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A]. in Toury,G(ed.)Translation across Cultures. New Delhi: Bahri,1987.

[19]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 Benjamins, 1992.

[20] Martin, J. R. Beyond Exchange: APPRA ISAL Systems in English [C]. S. Hunston & G. Thompson.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1] Martin, J. R. and 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23.

[22] Martin, J. R. & P. R. White,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

[23]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996./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4] Thompson, G. & S. Hunston. Evaluation: An introduction [C]// S. Hunston & G. Thompson.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Oxford: OUP. 2000.

(作者简介:徐珺,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商务外语研究》执行主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