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与“地球村”

全球化与“地球村”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 全球化与“地球村”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客观现实,呈现出许多新变化和新特点,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在外延上,全球化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或全球的一种趋同,一种同质化或共有价值观的放大过程。这一著名论断被后来全球化的研究者奉为经典而经常被引用。

1.1 全球化与“地球村”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客观现实,呈现出许多新变化和新特点,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尽管“global”(全球的、全世界的)一词在400多年前就开始进入人类的语言(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989),但是像“globalize”(使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和“globalizing”(全球化进程)等词汇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中。“全球化”在80年代首次被经济学家提尔德·莱维特(Theodre Levitt)所使用,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渐成为了人们在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和关注的焦点。1961年版的Webster词典首次提供了“globalization”的各种定义。罗伯逊(Robertson,1992:8)指出,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及中期认识到了全球化概念的重要意义,之后便在全世界流行开来,成为了近年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尽管目前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仍然众说纷纭,对全球化这个话题有着很多争论,甚至对什么是全球化也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但无论如何,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可置疑地感受到了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个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全球化实际上指的就是“快速发展、不断密集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的网络系统。”总之,全球化使地球之“网”的整体性越来越强,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球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活动都染上了世界性的色彩。过去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夜郎自大、自以为是、自娱自乐的状况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了。这正如文明冲突论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坦言,要“千方百计地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采取西方有关民主的概念”。(亨廷顿,1998:74)

关于全球化的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内涵上讲,全球化特指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供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吴欣,2003)也有人认为“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而在外延上,全球化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或全球的一种趋同,一种同质化或共有价值观的放大过程。(王鹤,2000)

不可否认,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当今世界一种最为重要的发展态势,其覆盖面之广、渗透性之强、影响力之深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超出人们的想象的。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浪潮强有力的推动下,这种发展迅猛的态势已经给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它正在超越民族、国家的藩篱,把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变得更加密切、政治接触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深入。因此,可以说,全球化作为席卷整个世界的浪潮,已经波及并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尽管全球化作为一个概念或问题被提出来并加以专门研究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有关全球化的思想和精神却古已有之。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作出了极富预见性的论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1972:254~255)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球化问题所做的最为集中的论述。这一著名论断被后来全球化的研究者奉为经典而经常被引用。(朱耀先,2004)

马克思、恩格斯提到的世界文学及其背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不过,那可是世界现代史上文化全球化较早的开始,其中已经包含着现代全球化的意蕴。所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与文化活动,并不仅是单纯地属于本国或本民族,只在本国本民族中得到交流和享用,而是从国家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具有某种共同共通的经济与文化交往交流的关系。虽然这些国家和民族之间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利益是不相同的,但趋向却是从封闭、隔绝、拒斥而走向超国界的交往与交流。(王向峰,2002)从这个意义上讲,趋同是全球化的一种本质属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形成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全球结合成为一个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的社会整体。早在1962年,加拿大著名学者M.Mcluhan就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来命名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张凤娟,2002)“地球村”这一形象的说法表明,全球化已经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共同体,传统的时空距离被大大压缩,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普遍的即时互动交往成为可能,社会的进程空前加速。今天人们对“地球村”已达成共识,政治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两大时代主题,中国加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更是从机构上完善了这一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