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议体育界国际话语权的形成

浅议体育界国际话语权的形成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国家在国际体育组织中话语权的大小,是其引导国际体育舆论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其参与和影响国际体育事务能力的标志之一。我国为建立与国际体育组织的正常联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中国奥委会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恢复了与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关系并开始全面进入国际体育组织。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事务管理。
浅议体育界国际话语权的形成_以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关系演变为例_四川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0—2013年度成果概要汇编

龚莉萍[1]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现代体育已成为人类的一种普世价值。一个国家在国际体育组织中话语权的大小,是其引导国际体育舆论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其参与和影响国际体育事务能力的标志之一。体育界的国际话语权,是指国家通过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影响力来表达和运用权力,包括对体育赛事的举办权,对体育规则和章程的制定权,对体育事务议程的动员权,对体育事件的是非曲直的评议权、裁判权,是对一切国际体育事务体现知情、表达和参与权利的综合运用。它以体育项目的历史形成背景为积淀,以国家整体竞技体育水平为砝码,与国家综合实力密切相关,与国际政治文化环境密切相连。相对于硬权力,话语权是一种软权力,一种信息权、行为权,一种软控制,通过语言的力量而非行动来控制对象。

在现代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拥有“先入为主”的优势,牢牢把握着包括物质体育文化、制度体育文化和精神体育文化的话语权,在各种国际体育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甚至是霸权地位。无论是在国际奥委会还是在其他单项国际体育组织中,体育游戏方式是西方人创造的,种类和规则是西方人制定的,评判标准和裁判是以西方人为主的,体育竞技和表演市场是西方人控制的,对于后来加入的中国而言,话语权天然缺失。由于历史等综合原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没有加入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组织,再加上在国际体坛的表现和成绩乏善可陈,我国在体育项目的规则修订、裁判员的选拔和使用、项目赛事利益划分等方面始终处于劣势,根本谈不上有话语权。

随着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并取得金牌总数第一,中国迈入了世界体育大国行列,话语权意识觉醒。但实质上,我国体育的软实力还不够强,体育文化影响力不够大。虽然目前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也有中国官员,在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上也担任要职,但这却与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为争取中国奥委会应有的合法地位,我们曾经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并建立了新运会洲际委员会,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这是对国际体育组织中一些人蛮横作风的一次有力冲击,也是真正行使体育话语权的开始。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1)1840年至1949年:懵懂觉醒阶段。从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成立到中国融入奥林匹克大家庭。(2)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积极回归阶段。我国为建立与国际体育组织的正常联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3)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抗议抵制阶段。中国奥委会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4)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修复重建阶段。恢复了与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关系并开始全面进入国际体育组织。(5)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逐步恢复阶段。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事务管理。

一个国家在体育组织中话语权的大小,与体育组织的创建者及其联盟、国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物质支持、是否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对体育运动项目的成就和贡献直接相关,与组织中国家的国体政体的迥异、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等间接相关,即以历史形成为源泉,以物质支持为基础,以话语领袖为核心,以体育实力为砝码。此外还与体育项目的历史形成背景、国家的整体竞技体育水平、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环境密切相连。中国体育要想获得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国家体育形象,需要积极培养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的人才,改进“举国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根据国际大环境发展主流体育项目,改革体育工作评价体系,构建具有普适性的体育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在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道路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注释】

[1]作者简介:龚莉萍(1981—),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传播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