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傣族贝叶档案略论

傣族贝叶档案略论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傣族贝叶经为中国所独有,我们应当珍惜这一部分文化遗产,通过整理和编研出版,使之成为人类文明积累的一部分,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傣族贝叶档案略论_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

贝叶档案是一种记录在贝多罗树叶上的文字遗存。在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古代国家,都广泛使用贝叶来书写文件。一千多年前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巴利文传入中国后,贝叶又成为傣族人民独具特色、具有代表性的记事形体。因此,傣族贝叶档案是指用傣族文字刻录在贝叶上,在中国云南,主要是西双版纳地区制作保存并使用的贝叶经。傣族贝叶经为中国所独有,我们应当珍惜这一部分文化遗产,通过整理和编研出版,使之成为人类文明积累的一部分,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傣族贝叶档案的产生和发现

关于贝叶经的产生,在傣族民间传说《去向佛主讨文字》中透射出了真实的历史折光:人类诞生以后,人们没有记录语言的文字,只好刻木记事,结绳记事,这种做法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后来,人们终于感到以物记事已经不够用了。这时,大家听说帕召从天上来到人间,带来了智慧和文字,于是几个民族都去向帕召讨文字,不同的民族带着不同的装文字的工具,汉族带的是纸张,傣族带的是贝叶,哈尼族带的是牛皮。佛主分别在纸张、贝叶和牛皮上写下同一种文字。求到文字的民族高高兴兴地往回走,不料途中要泅水过河,结果汉族带的纸被水浸湿了,佛主给的文字变了形,成了方块字。哈尼族带的牛皮也因路上没有东西吃而被烧熟充饥了,从而失去了文字。只有傣族带的是贝叶,水浸不坏,饿了不能吃,于是把佛主赐予的文字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了。〔78〕这个传说虽不足信,但至少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傣文从创制之日起,就以贝叶作为主要书写材料。这是因为傣族地区地处亚热带,其地适宜生长贝多罗树,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的文化之树贝多罗也移植过来,而傣文字母与梵文、巴利文字母有着亲缘关系,直接采用梵文、巴利文的书写材料也是很自然的。

关于贝叶经的发现,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大意是:古时候,有一个勇敢善良的傣族青年,告别了未婚妻,到天边太阳的家乡去寻找幸福和光的种子。临走时,他和未婚妻约定,每月通一次信,并带上一只鹦鹉作为传信的使者。最初的几个月,青年把情书写在芭蕉叶上,由鹦鹉衔着飞回家乡交给未婚妻,然后再衔回未婚妻的书信。后来青年越走越远,整整走了十年,由于写在芭蕉叶上的书信不等鹦鹉飞回家乡,就在途中干枯破碎了,因此他和未婚妻的书信往来中断了,双方都很伤心。一天,青年走进一片树林,在一棵贝叶树下坐着休息。这时,他发现一条细小的虫子在贝叶上啃吃着贝叶丝,小虫爬过的地方,留下一条弯曲而清晰的线路,同时他还发现落在树下多年的干贝叶,即使用劲揉搓,也不会破碎。青年从中受到启发,便剥下一片用刀尖在上面刻下想说的话,交给鹦鹉带走了。过了一年零十五天,鹦鹉衔着那片背面刻有未婚妻回信的贝叶回来了。青年没有找到幸福和光的种子,却意外地发现了贝叶的秘密。从此,傣族人民都用贝叶刻写书信,这就是现存的经书和民间叙事长诗里提到的“莱邦东”(用贝叶写信)的时代。〔79〕

贝叶作为书写载体被发现以后,逐步改变了傣族人民的记事方式和信息传递手段,改变了傣族社会无文字记载的历史,加速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巴利文的传播,加快了贝叶棕的引种扩种速度,推动了傣族地区宗教和社会的发展。

二、傣族贝叶档案的形式和内容

将贝叶制作成书写材料,有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它是用快刀将贝多罗树的叶子一片一片修割整齐,三至五片卷成一捆,放入锅里煮。煮时,锅里的水位要高出贝叶,还要加入酸角或柠檬,以便使贝叶变成淡绿白色。煮好后从锅里将它捞出来,拿到河边用细沙子搓洗干净,然后将贝叶压平晒干,先收起来,让它在通风处放一段时间,以备订成匣。

制作贝叶经专门有两片木尺为标准。木尺长约一市尺半,宽约四寸,距木尺两端约半市尺处钻一个小孔,把一片片晒干压平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尺中间,两头用力压紧绑好线绳,五百至六百片装为一匣,然后用特制的墨弓线,按照书写格式,把墨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刻写文字。

最后再刻写贝叶,起初是用小刀尖沿着打好的墨线,把字刻写在贝叶上,后来觉得用刀尖既费力又缓慢,才改用铁簪子刻写。贝叶经刻好后,还要用植物油拌锅底黑烟,用布蘸着涂在叶面上,使写好的字迹得以清晰地显示出来。装订成册后,再在叶边涂上一层金粉和红、黑漆加以保护和装饰。这样,贝叶经就算制成了。〔80〕

贝叶经的刻写行数和格式通常分为四种,即“兰戏”(四行贝叶经)、“兰哈”(五行贝叶经)、“兰贺”(六行贝叶经)和“兰别”(八行贝叶经),行数最多的就是八行贝叶经。

贝叶经是傣族地区出现最早的一种佛教经卷,由于它能防潮、防腐、防蛀,耐久性强,不易磨损,刻在上面的字迹经久不变,比纸张更易于保管,因此使用范围较广,凡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医药典籍、天文历法、文学作品等都是用贝叶刻写下来的,以留传后世。

在傣族地区,几百年来用贝叶刻写的经卷数量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它不仅限于佛教经典,而是包罗了诸如天文地理、阴阳历算、医药卫生、生产生活、哲学法律、社会历史、语言文字、民情风俗、农田水利、工程建筑等等,可以说是傣族人民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知识总汇,是傣族人民文化的象征。其中除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对佛教的阐释和发挥,有他们撰写或改编的佛教故事、佛祖故事外,还有大量关于天文、地理、历史、语言乃至文学方面的纪录,以及一些更加世俗化的文书,内容涉及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认识活动的许多方面,包括了若干已相对分化独立的学科。如:(1)天文历法,有《胡腊》(天文历算书)、《巴嘎登》(年历书);(2)数学,有《哈南纳底哈雅》(数算知识全书);(3)农技,有《旦兰麻约南法赛分列干尚》(自然与生产知识经书);(4)医药学,有《旦兰约雅当当》(医药经典);(5)生理学,有《及打撇达》(人体解剖学);(6)语言学,有《沙打惟玛腊》(语言学典律注释)、《沙塔尼坦》(经文解释和语言学)、《萨普阐提》(音韵诠释)、《戛拉扎散》(傣文典大全);(7)史学,有《囊丝本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即著名的《泐史》)、《戏西戏佐召》(四十四代王朝)、《尼旦坦帕召》(佛经的历史);(8)政治法律,有《谢哈南拎海纳》(土地法)、《腊扎干巴卖和谢赏》(判罪罚款和奖赏法)、《腊扎干旦兰广蚌》(政治和管理制度);(9)军事,有《档答普》(布阵术);(10)美学,有《哇雷阿塔乃甘哈傣》(论傣族诗歌的内容)、《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的诗歌)。此外,更大量的还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手稿,如诗歌、散文、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祝词等。这些珍贵的贝叶档案是傣族贝叶文化中的主体部分,是我国档案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研究傣族社会史、思想史、科技史、民俗史、文学史、语言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宝贵材料。

三、傣族贝叶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贝叶文字载体在傣族地区的广泛使用,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贝叶档案,浓缩着傣族社会的古老文明史,使贝叶档案显示出它自身的独特价值。

(1)从历史研究上看,傣族贝叶经中有大量佛经之外的内容,其中有的经卷,如《当难列普罗克》《纳贯》等,是研究西双版纳史、中国南部边境史、中国对外关系,尤其是对南亚、东南亚关系史、佛教史不可多得甚至不可替代的资料。

(2)从宗教研究上看,西双版纳贝叶经虽是佛教经典,但由于加入了“此土著述”部分和一些世俗文书,它不仅不同于北传佛教的经典,而且也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的南传佛教经典,这或许是世界范围内佛教经典的一个独特个案,这一宗教现象是值得研究的。

(3)从生态保护的研究上看,贝叶经中有大量关于爱护水和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教诲,这是当地群众环保观念的重要来源,是应当加以研究的,也是值得参考的。

(4)从社区教育的研究上看,傣族的宗教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佛教教义常常渗入乡规民约中,而乡规民约和民间的教育类文字,也常纳入佛教教规,宗教与民俗常常融为一体。在贝叶经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的确是不少的,这些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引起社会学家的重视。

(5)从道德规范的继承上看,西双版纳的道德教育是较为成功的,虽然这种教育多来自贝叶经的教义,但却往往不是佛经本身,而是贝叶经中的世俗文书部分,这些世俗文书中有许多合理的,甚至优秀的东西,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当加以总结,提供借鉴。

(6)从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上看,傣族贝叶经档案的研究开发,可以充实、提升“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的内容,可以作为西双版纳旅游的主题和形象,可以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特色,增强吸引力,可以开发为文化产业。

(7)从对外交流的作用上看,在贝叶档案中记载着几千年来西双版纳的傣族及其他土著民族与老挝、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的许多民族族源相同、习俗相通、通婚通贸、朝夕相处、频繁交往的关系,这对国家的外事边贸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

(8)从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上看,贝叶档案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傣族文化的建设起着资源保障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原始资料,提供决策参考,在抢救、保护、弘扬云南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9)从中华文化的整体建设上看,傣族贝叶档案及其所蕴含的贝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主要是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傣民族中保存和传承,所以开发利用傣族贝叶档案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也有重要意义。

四、傣族贝叶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贝叶作为文字载体,在我国西南傣族文化中是特有的。最古老的傣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从傣文的书写材料来看,目前发现的除后来的棉纸、麻纸外,大都用贝叶。据说解放初期保留在西双版纳各个佛寺中的贝叶经有84000卷,经过“文革”时期的浩劫,存留下来的极少,现在各佛寺保存的相当一部分是“文革”以后重新镂刻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对收集贝叶档案、发掘贝叶文化十分重视,西双版纳州成立了民族研究所,民族事务和档案管理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收集、抢救贝叶档案。目前,西双版纳州档案馆保存贝叶档案268卷(册),勐海县档案馆266册,景洪县档案馆22册,州、市、县的民族事务部门、文化馆等也收集、保存着许多有价值的贝叶档案。这些贝叶档案中,除佛教经典和佛经故事外,记载着傣族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教育、法律、医药、占卜等各方面的内容,对印证历史、发展学术研究、弘扬贝叶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58年,国家民委专门组建民族历史调查组对傣族社会历史进行大规模调查,利用了大量的贝叶档案。此后江应睴、刀世勋、宋恩常、高力士、朱德普等许多民族学专家学者也多次深入西双版纳村寨进行调查研究,以贝叶档案为依据,写出了许多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论著,为考察傣族社会历史,发掘民族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

然而目前对贝叶档案的开发利用仍很薄弱,究其原因是:(1)有的文化机构对贝叶经只注重收藏,而不加以研究和利用;(2)对编辑、公布、出版贝叶经认识不足,认为贝叶经是宗教迷信之说,无价值可言,致使一部分珍贵的贝叶经仍处于封闭状态;(3)傣语的词汇庞杂,口语与书面语有很大差异,即使能阅读书面语,也不一定能确切领会其含义,从而给翻译整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为此,有必要提高对开发贝叶档案重要性和特殊意义的认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要求,努力开展翻译、整理、出版工作,使社会各方面和更多的人能充分利用这些档案。

有效地收集、保护、整理和发掘贝叶档案,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为开发西双版纳自然和人文资源提供重要依据,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起到催化作用。作为民族地区的档案馆,要将具有民族特色、体现傣族文化特点的贝叶档案的收集、整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编纂公布和研究,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提供信息,使古老的贝叶档案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原载《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2期)

【注释】

〔78〕岩温扁,征鹏.贝叶经——傣族文化的宝藏[A].王懿之,杨世光.贝叶文化论[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1.

〔79〕杨中一.傣族文化与档案史料[J].档案学通讯,1992(2).

〔80〕刀国雄.贝叶经是怎样制作的[J].版纳,198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