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疗领域中的人力资源危机

医疗领域中的人力资源危机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医疗领域中的人力资源危机谁都知道,医疗服务说到底是一种服务。然而,在中国的医疗领域,有一个极为严重但却很少受到关注的现象,就是缺人。从表21可以看出,卫生领域人力资源的增长情况不容乐观。卫生人力资源增长乌龟步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看病难”。作为一个人力密集型行业,医疗领域出现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其严重性不言而喻。导致这一严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医疗领域没有走向真正的市场化。
医疗领域中的人力资源危机_新医改的公益性路径

第一节 医疗领域中的人力资源危机

谁都知道,医疗服务说到底是一种服务。既然是服务,那就需要专业人员来提供服务。而且,医疗服务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服务内容的方式具有高度异质性或个性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照顾到患者的个性特质;更为重要的是,还不仅仅是医学或生理学的特质,还包括心理甚至社会心理特质。总而言之,医疗服务业不能像制造业那样通过开发“流水线”并减少人工来提升效率,而必须动员更多的人力资源进入。

然而,在中国的医疗领域,有一个极为严重但却很少受到关注的现象,就是缺人。笔者孤陋寡闻,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首次揭露了这一问题,即中国医疗系统在需求增长如此强劲的情况下,资源动员能力的增长却如此低下;具体而言,中国的医疗费用猛增,但是供给能力,尤其人力资源的增长却大大低于需求增长的能力[1]。毫无疑问,这样的情形在一个真正市场化的社会经济部门都不会出现,而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恰恰是由于为很多人所诟病的所谓“医疗市场化”,其实是“伪市场化”。“医疗市场化”根本就是一个稻草人。在2005年,批判“医疗市场化”的口水已经把这个稻草人淹死了。近年来,喷向这一稻草人的口水减少了,但是冷箭和毒箭依然不少。

周其仁教授在他的博客文章里已经提供了一些数据来说明上述现象。让我们在这里展示一下更新、更系统的数据,看一看医疗领域中“缺人”的程度究竟有多高。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卫生领域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从表21可以看出,卫生领域人力资源的增长情况不容乐观。无论是卫生技术人员,还是医师,也包括护士,其数量曾在2001年达到一个峰值,但此后居然都出现了下降,直到2005年才有所回升。周其仁教授曾经注意到这一现象[2]。当然,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自2002年以来,卫生人力资源的统计口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不包括高中等医学院校本部、药检机构、国境卫生检疫所和非卫生部门举办的计划生育指导站(中心)的卫生专业人员,而2007年起则包括返聘本单位半年以上人员[3]。因此,2002年起卫生专业人员一度减少是可以澄清的。

表21 1990—2010年中国卫生领域专业人力资源

img30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页。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自2005年起有所增加,但是中国的人口也在增加。因此,每万人口执业医师数量的增加极为缓慢:1990年为11.4人,到2000年增加到12.6人,到2010年增加到14.7人。在2000—2010年间,每万人口执业医师的数量在澳大利亚是30人,巴西17人,加拿大19人,埃及28人,法国35人,德国35人,日本21人,韩国20人,俄罗斯43人,墨西哥29人,英国27人,美国27人。当然,中国的情形比印度(6人)和南非(8人)要好,与土耳其(15人)持平[4]

其次,我们看一看卫生人力资源的增长幅度,并与医疗需求(用医疗费用作为考察指标)的增长幅度进行一番比较。从表22可以看出,无论是每万人口的卫生总费用,还是门诊与住院的人次均费用,在过去二十年的增长幅度都很大,2010年比1990年分别增长了20多倍和14倍多、12倍多。可是,卫生人力资源增长之慢用牛步来形容已经很不准确了,恐怕只能用乌龟步来形容。卫生人力资源增长乌龟步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看病难”。

表22 1990—2010年中国卫生人力资源和医疗费用的增长指数

img31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369页。

也许有人会说,医疗需求的增加不能单以医疗费用作为考察指标,而应该考察工作量的变化情况。这是不错的。在图9中,展示出医院人力资源和工作量的变化情形。由于以前的数据难以获得,在这里仅仅展示2003年至今的情形。由此可以看出,2010年医院的住院人数是2003年的2.3倍,诊疗人次是1.7倍,但是医务人员的增长幅度都低于服务量的增长幅度。注册护士的增长幅度在2004-2009年间都低于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的增长幅度,只是到了2010年才勉强接近诊疗人次的增长幅度。更为关键的是,执业医师的增长幅度始终都低于服务量的增长幅度,而且其增长幅度的差距还有逐渐增大之势。

img32

图9 2003—2010年医院人力资源和工作量的变化

总而言之,无论是整个卫生领域还是其中的医院,人力资源的增长幅度太低,从而导致人手不足的现象比比皆是。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都大幅度增加了,但是人力资源不足,尤其是执业医师数量没有大幅度增加,谁来看病治病,谁来搞好服务呢?人力资源的不足,不仅导致“看病难”,而且对医疗服务品质的提高来说还是极大的不利因素。

作为一个人力密集型行业,医疗领域出现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其严重性不言而喻。导致这一严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医疗领域没有走向真正的市场化。由于医疗服务体系的行政化,不仅导致公立医疗机构在招聘自主权上受到种种限制,也导致民营医疗机构无法吸引到足够的适用人才。

或许有人还狐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市场化不足或行政化昌盛,而只不过是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后备队不足,即医学教育发展不足以致没有足够的毕业生。实情并非如此。请看如下一组数字:

1. 从2005年到2010年,卫生技术人员人数从456.4万人增加到587.6万人,新增131.2万人;行政管理人员从31.3万人增加到37.1万人,新增5.8万人。这意味着在医疗卫生领域,2006—2010年间新招聘了137.0万人[5]

2. 在2005年,60岁以上卫生技术人员的占比为1.1%,共有5.0万人;60岁以上行政管理人员的占比为2.2%,共有0.7万人[6]。这些人在2006—2010年间一定会陆陆续续退休,因此必须新招聘5.7万人填补空缺。

3. 因此,在2006—2010年间,医疗卫生领域新招聘人员至少有142.7(137.0+5.7)万人。

4. 可是,在2006—2010年间,普通高等院校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共达193.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达197.7万人[7]

5. 由此,医疗卫生领域新招聘的卫生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142.7万人),不足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总数(193.4万人)的73.8%。

这意味着,在2006—2010年间,我国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中至少有50万人,不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找到工作。实际上,这一数字还是低估的数字,因为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新招聘的卫生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中,相当一批(包括助理医师、护士、药剂师、检验师、其他技术人员和文员等)很有可能来自中等职业学校,而这类学校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有近200万人。这就是说,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估计有近100万人难以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找到工作。

严酷的现实是,无论是在普通高校还是在职业学校的医学毕业生中,都有很大的比重无法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当然,在这批人中,有极少数进入了令他们欣喜的政府行政机构,当上了公务员。但是,绝大多数都被迫转行,相当一批进入了医药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医学专业的学业是相对比较辛苦的,可是中国的医学学生即将面对的是新增岗位极少、职业发展艰辛、社会风评不佳、工资待遇一般的就业空间。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医生都是社会声望和实际收入远远高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个行业,因此才能吸引大量高素质青年学医[8]。但是,中国的情形恰恰相反。近年来,各地医学院招生困难的情况屡屡发生。据说医生子女学医的比例已经跌落到10%以下,“医学世家”这个名词很有可能让未来的00后或10后感到莫名其妙。医疗卫生界开始出现了这样的担心:未来谁给我们看病?[9]这不是杞人忧天。如果中国的医学教育不能继续培养大量高水平的青年学生,说白了,高考状元不去医学院而是去商学院,中国卫生领域的人力资源危机很快就会到来。到那时,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找不到足够合适的医生给自己看病治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