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要素及影响因素

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要素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2-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中,有着较多的指标以及多层次的因素。地质学创新人才创新素质包括创新人格、战略思维、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动机。在调查分析地质学领域两院院士资料中发现地质学创新人才均具有创新人格。培养地质学人才的意识是地球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而持续学习能力也是地质学创新思维不断涌现的基本保证。

一、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要素

通过前面章节研究内容显示,地球科学人才一般都有很高的天赋,而不仅仅是中等程度的智力,他们具有中高水平智力、独立自主性、独创性、持久性、自信心、浓厚兴趣、社会责任感等个性特征,总体来说,他们智力高、教养好、知识渊博、刻苦耐劳、为了创新创造敢冒风险。在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中,有着较多的指标以及多层次的因素。尤其是在因素的构成上,因为非常庞杂,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探讨,才可以对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进行有效而全面的反映。地质人才的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创新素质、创新学习、创新实践、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和创新成果。

1.创新素质

素质是指人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禀赋与修养的总和。美国心理学家阿马贝尔(1983)认为,使人们集中于任务的内在兴趣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地质学创新人才要在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及储备、活跃的创新思维、积极创新的心理和人格特征基础上进行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地质学创新人才创新素质包括创新人格、战略思维、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动机。

1)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包括创新的动机、态度、意志、需要、情感、个性、爱好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它们是个体内在要素的协调统一。创新人格受社会因素和个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调查分析地质学领域两院院士资料中发现地质学创新人才均具有创新人格。该指标可以通过坚强的意志力、广泛的兴趣、坚定的信念三个二级指标反映。坚强的意志力表现为探索精神、好奇心、锲而不舍、合作精神、拼搏精神、职业素养等素质特征,是克服野外环境中的艰苦条件,保证创新研究的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因素。广泛的兴趣虽然是非智力因素,但也常常是智力的开发点,是创新发生的媒介。坚定的信念则是对国家、或者更放眼世界,是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一种坚持的态度,是攻克难关的心理支撑。

2)战略思维

地质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地质工作者必须根据创新的环境,运用战略思维来分析、处理和部署从研究、发展到创新的全过程,把控创新的方向和路径。以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是从地质工作者思维特征出发,关注创造思维的特性和内涵。但是,培养地质人才战略视野的前提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创新的资源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是有限的,从战略高度对研究、发展和技术创新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保证创新工作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进行的首要条件。为此,必须运用系统的战略思维方式来分析、处理和部署从研究、发展到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地质人才必须根据创新的环境与条件,权衡创新目标的长短结合,了解创新的战略系统,掌握战略分析的技术和方法,用来把控创新的方向和路径。

3)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解决问题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地质人才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地质工作者的洞察力,把握潜在需求的能力,这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培养地质学人才的意识是地球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创新的传统观点认为,创新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要求所引起、推动的,而对大量资料的分析表明,需求是保证创新活动获得成功的更为重要的因素,需求的推动力大大超过了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推动力。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任何新理论、新技术的提出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能力得以发挥的前提。创新意识要有对地球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和情绪上的眷念,渴望在该领域达到较高水平的造诣,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做出顽强拼搏的努力,特别是在有良好指导的基础上有又好又快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主体的创造思维,需要理解创造思维能力是一个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的有机结合体,需要培养创造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敏锐性和精密性等特性。地质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的结果,即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这些成果是属于原始创新的,具有实用的或理论价值。李衍华(1999)曾说,思维是美丽的大花园,创新思维则是这花园中独特又娇艳的那片。它不仅象征着人类的智慧,还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保驾护航。创新思维能力在构成创新能力的所有要素中,是最核心和关键的部分,地质工作者个体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占主体地位的创新思维能力,地质学人才应该要比普通人才更敏感地探测到问题的发生并及时给予解决方法。

5)创新动机

创新能力越强或具有高度创新的地质人才,一定是受好奇心的驱使。地质工作者如果有了动机和积极的态度,就会对问题更加敏感,就会感觉到有必要解决问题,并努力实践去解决问题。有创新能力,而缺乏动机的人,其创新能力体现价值会很少。

2.创新学习

一个人在学习上是否有着强大的能力,与他本身是否有长远的发展以及是否会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密切关联。鉴于此,在创新能力的指标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这个指标中,由国际交际能力、发现问题能力以及持续学习能力三个二级指标来反映。这不仅是地质学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的衡量指标,也是对所有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要求。在前面的调查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在创新学习能力中首要的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原始创新的最初的形式。院士们能获得国内、国际的奖项,肯定与他们的原始创新是密不可分的,而归根结底就是要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想成为院士、杰出青年那样的高层次人才,必然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在学习、科研过程中不断充电,从他们持续不断的与国外高校、学者进行项目交流就能够反映知识更新的重要性。而持续学习能力也是地质学创新思维不断涌现的基本保证。

1)知识结构

地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强调复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知识储备通过知识管理实现,因此地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储备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地质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合理知识结构应由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有机的联系。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两大类。科学知识应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类。自然科学指与时代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同类人中较高水平的数、理、化、天、地、生等门类的知识;社会科学指相应水平的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等门类的知识。人文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历史等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处于科学和人文的结合部位。应用知识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对这几类知识的掌握实际上应包含相关的应用技能。外语的听说读写、对计算机的掌握和使用、对管理原理与方法的了解,都应该超出一般人,达到较高的水平。对于学习不同专业、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来说,专业知识的要求各不相同。地质学研究工作更加需要具备宽厚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特别是在专业领域的某些方面有所专长,应该具有广泛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学科知识门类,不仅要精通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既掌握自然科学,又涉猎社会科学,具有广博的外围知识体系。尤其应当及时了解并尽快掌握和应用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这样才有利于脱颖而出。

2)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在知识积累与不断升华的基础上,发展个人的风格,强调个性化创新创造,强化自由想象与独立思考,包括组织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搜集资料和使用资料的能力等。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必定灵活性强,他们会形成举一反三的知识体系,很容易从一个知识门类转到另一个知识门类思维中,而不是一直保存甚至只用一种知识“说话”。只有培养创新主体的学习能力,通过自身的学习、消化和吸收,才能进行创新。通过学习,形成个人的表现与理解的风格,开始自己寻找问题并加以解决,而不仅仅是满足知识传授者的要求,达到一定高度后,形成学术自治的自我批判精神。

3)知识应用管理

地质工作者的知识应用管理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能力是知识应用水平的体现,施展能力的过程是知识的价值实现过程。然而,知识并不等于能力,需要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创新知识应用管理能力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产生、开发、转移和应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包括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以及知识公开信息、提高创新效率、对创新成果保护、协调创新成果的扩散。通过学习与知识积累,寻求个人风格并能够独立钻研,不断发展个性和洞察力,使知识资源快速流动和共享,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使组织的知识资源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价值。将丰富的创新潜力转化为知识产权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为创新提供扎实基础。知识应用管理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其目标就是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和保护。

3.创新实践

地质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地质学人才的培养注重课堂、课外、野外三者的密切结合。实践创新一方面是由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注重实际能培养地质学人才吃苦耐劳、善于动手探究真理的精神,以为国家和单位提供综合能力强、能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此,此指标由野外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两个二级指标构成。野外实验能力是对地质学学科特殊性所要求的创新能力指标,主要表现为野外观察能力、样品收集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等。创新活动成果则主要是由实验得到的成果,主要表现为能独立、完整地完成具体的学术成果,如论文及课题等。社会实践能力是除了单纯的课堂内外或实验室等氛围以外的与社会相处及融入的能力等。创新人才必然是要承担国家、社会给予的工作,因此,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指标。

1)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地质学创新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走向地学强国的历史使命,应具备对各种信息技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能力,具体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信息协作、发挥信息效益等方面的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地质信息是创新的基本投入要素。创新活动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和革新问题为结束,需要将多方面的地质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加工、整理。

2)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的能力。由于地球科学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团队协作在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质学人才需要组成团队,形成梯队,善于合作,增强全球意识。地球系统科学多学科性和自然地质现象的复杂化要求各类人才优势互补、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创新活动。因此,拥有团队协作意识,具有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是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尊敬地质人才个人兴趣和成就的基础上,通过适度引导和协调,增强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转并实现创新。

3)创新技术方法能力

创新技术方法能力是创新活动中创新方法、创新经验、创新技巧的具体化,它作为创新活动中常用的技巧与方法,直接指导人们开展创造和创新活动,是完成创新和创造活动的强有力武器及必要手段。合理地利用创新技术方法可以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科技创新实践少走弯路和不走大的弯路,能够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成功实现的概率。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创新科普传播化能力也很重要。就是在创新成果的科普传播过程中,对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物化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实践能力的综合。

4.创新环境

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受到个体的需要、动机、个性化感知、学习、态度和技能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要关注创新环境的影响作用。国外在创新氛围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在指标选择上具有相似性。相关研究显示,组织鼓励、上级支持、工作群体激励、自由度、资源配置、工作挑战性等都是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指出组织内部的保守、极端的工作压力和过于严格的管理制度等因素会阻碍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对地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需要强调组织的创新文化、组织构成和任务特征在创新氛围中的主导作用,以构建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和迸发的环境氛围。

1)组织构成

组织构成体现为组织内部的多样化构成,倡导人才观点、知识与经验的多重性,有利于多元文化和异质人才的协同管理。近期研究更多是综合考虑组织构成、创造氛围和互动过程对人才创造力的协同作用。团队成员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团队成员的多样性、交流环境、思想观点的影响。因此,组织内部的多样化构成,倡导人才观点、知识与经验的多重性,创建多元文化,协同异质人才的管理都会影响地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2)任务特征

任务特征体现为工作的挑战性和自由度,工作任务有利于成员自发地寻找信息,并显示创新的积极主动性。任务特征对地质学领域知识的相关性大就会使成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而更有利于地质学人才发挥创造性;地质人才所担任务的相互依赖性大,有利于成员之间的互动,在协作讨论中易出现创造性的观点;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更能激发地质人才的创造力;对工作自由度和工作时间的感知,也会影响地质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此外,工作资源的可获得性,包括资金、设施、材料和信息等也是影响地质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因素。

5.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原始创新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总和,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创新文化主要包括组织鼓励、创建学习氛围和知识共享网络的创建。组织在鼓励创新、积极评价创新和创造活动上所倡导的制度体系及管理手段,通过组织鼓励、上级支持和工作群体的激励,在成员间倡导彼此信任、支持创新和开放的创新氛围。

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是培养创新人格的重要因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力传承中华文化,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注重整体、辩证思维、和谐包容等优良传统,帮助培育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价值观、世界观;同时,要展开对西方文化中客观世界认识的学习;以求知为最基础的动力,展开具有理性化的探索分析,对具有实证而精确定量特征的研究方法进行学习;尊重科学,弘扬科学精神,通过各种手段来促进科学家展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分析,对具有真理性质的科学文化展开追求,为科学探索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倡淡泊名利的科学探究风尚,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科学文化发展环境,提高科学文化在群众心中的重要性,宣传积极向上、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科学文化,重视科学理论在群众中的积极建设,抑制社会中迷信行为的发展和扩大。

建立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地质科学原始创新研究需要团队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总是从尝试和探求开始,因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失败。任何革旧拓新的开创性科学活动,都需要精神支柱和导引,因此,地质基础研究的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是取得原始创新成功的精神动力黏合剂。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唯物的求实精神、研究的原始创新精神、不怕失败的探索精神和科学道德素质。在科学创新活动中要遵循认识与自然符合、勇于追求科学真理的科学精神,在科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科学界的科学道德。在地质学领域,很多研究都无前人研究的基础,观看不到其生成机理,甚至于无法在实验室模拟,更不可能在大自然界重现或重构。因此地质科学人必须拥有探求精神,使自己的心智力牢固地抓住自然界已经建立的事实作为坚固的研究基础,头脑必须缜密精细,不迷信和不崇拜偶像,永远追求别致的或更好的想法,要有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去开拓新的处女地、新的领域,这就要求具有冒险精神、探求的才智和应用的智慧,这将成为每一个地质科学人的精神准则。

6.创新成果

创新成果是指地质学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创造和发明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并将这些成果成功地服务于社会。创新成果的衡量标准应以独特性、价值增值性和实现社会效益来衡量。但由于创新主体的多层次性和多目标性,创新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差异性,符合创新成果的衡量标准是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以及工作思路的拓展、工作方法的改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这些创新成果渗透于地球科学自身发展领域、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领域。

创新成果通过知识产权和标准的形式体现出来,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地质人才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对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效果的评价也可以作为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体现的重要内容,根据对现实环境的把握和对未来形势的预测与分析,将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运用到创新及日常管理工作中,调动积极因素,准确地把握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环境变化,深刻揭示自然界地质现象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使创新活动在价值观念上不断更新,有利于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影响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的因素

高智力品质是地质学人才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研究结果认为,虽然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在培养地质科学拔尖人才创新能力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必须有智力因素做支撑,包括形成概念、明确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也就是抽象思维能力。人才创新能力发挥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当代基础科学研究具有探索性、继承性、创造性、竞争性、交叉性、群体效应、国际性、实践性等特征,因而优秀的科学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构成的内外因素也要适应这些特征。

1.内在因素

内在素质包括综合知识结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直觉敏感性、国际合作交流能力和良好的个性特征。

1)综合知识结构

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科学研究的交叉性和综合化发展趋势,要求优秀科研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即不仅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的造诣,还要广泛涉猎周边领域,了解和熟悉相近研究领域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状况,要具有综合集成和抉择能力。地质学人才除了必备的传统地质学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探测技术、分析技术、模拟仿真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具有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知识。

2)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的,解决它们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演泽、推理、判断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地球科学研究要求具有全球观、时空观、大局观,来分析地质现象,利用地质思维去研究想象地球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地球的历史演变和未来的演变趋势,这些都离不开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地质学基础研究创新人才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的高低,对于地球科学新假说、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提出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而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反映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规律,从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材料中概括及总结出正确的科学理论。

3)想象力和直觉敏感性

优秀科学研究人才成长的实践证明,想象力具跳跃逻辑推理过程、迅速而突然出现的联想或幻想,它能使人们提出超越既有知识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模式和共识。而直觉敏感性则指那种与想象力相联系、跳跃常规逻辑思维过程的、能够迅速从细微的现象找出规律的能力。地质学人才要通过现在的地质现象仔细观察所取得的数据资料,运用借今研古的方法,还原历史环境下的地球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这需要较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感能力,离不开地质学人才大量科学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地质学人才在基础研究实践中养成的良好思维习惯。

4)国际合作交流能力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科学的时空观、全球观告诉我们,地球科学研究不可能在某个区域或国家完成,必须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类对地球的生存依赖和发展依赖。如中国大陆受到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联合作用及控制,地球科学在研究中国大陆本体的同时,就必须重视与其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类似问题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研究。再如,广阔的海洋研究同样需要国际合作来完成。在科学技术方法上特别是在原始创新理论上尤其要通过国际合作来突破,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地球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对于地质学基础性研究,只有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发展,否则,地质学研究与发展可能偏离主要方向或重复研究,造成极大的浪费,使科学研究一直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参与国际研究计划、与世界著名地质学家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是使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成为国际领军人物的重要路径,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青年拔尖人才要善于参与国际合作、扩大交流,具备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积极加入国际性学术组织,并能担任一定的学术职务,作为负责人参与国际性重大合作项目、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能做大会报告,在国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讲习班和进行专业考察、访问讲学等。

5)良好的个性特征

健全的个性是成功的基础。地球科学工作性质和研究对象——地球的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一名优秀的地质学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对自然界新事物、新现象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能面对人口资源环境这一现实,敢作敢为,经受风险、困难和挫折,有浓厚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受社会和他人舆论的约束,有坚强的独立性;对自己要求严格,基础研究工作有始有终,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等。

2.外在因素

环境和氛围不再是可有可无或起辅助作用的,而是成为地质学基础研究和地质科技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评价优秀成果和研究组织团队的主要标志之一。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科研条件、学术环境、团队结构、激励机制和社会风尚。

1)科研条件

科研条件是全社会为保障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所提供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的总和,是科学研究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具体来说,科研条件是指科学研究中所需的仪器设备、研究经费、信息网络和资料等物质形态。自然科学主要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仪器设备对科学研究十分重要;人们借助于仪器设备、实验手段加深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认识。研究经费对科学研究来说是运转费,人们在具备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只有获得研究经费才能从事某项研究;信息网络和资料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同样重要,它是科学研究人员了解动态、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2)学术环境

尊重每一个人的研究兴趣,鼓励并尊重个人的特长、兴趣和研究方向,只要符合大的研究领域且具有研究价值,不强求他们必须要做某个课题项目。学术环境就是这样一种治学的环境和气氛,指在科研群体中所形成的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氛,优良的研究传统和学风,它对研究人才的成长和取得研究成果很重要。在优良的学术环境下,研究人员相互之间可以自由自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交换看法,积极参与和加强与外部的学术交流。宽松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研究人员独立思考、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开创新的科学领域。没有适宜的学术环境,出不了真正优秀的科学研究人才。放手鼓励和积极营造自由宽松的研究氛围,建立富有激励性的研究环境,发挥和尊重研究人员的特长及兴趣,只要研究内容有科学价值,容忍各种尝试与失败,鼓励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探讨,营造出原创思想迸发、创新成果涌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伊甸园”。

3)团队结构

优秀科研人员群体结构有宏观、微观之分。从宏观上看,是指整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科研人员队伍的结构。从微观上看,是指某一研究机构或最基层的研究组、项目组等优秀科研人员队伍结构。现代科学研究已不是一个人能单独完成的,它需要有一支研究队伍,有一个合理的结构研究群体。因此,群体结构是优秀科研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因素。一个优秀的学术领导人,在其周围一定能形成一支优良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和群体。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是由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等要素组成的。

4)激励机制

平等竞争、择优支持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平等竞争,使不同类型的优秀科研人才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位置,有利于形成位能结构合理的群体。择优支持就是采取优胜劣汰的方针,对那些基础好、能力强、水平高、有望成为优秀学术带头人并能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给予重点支持。优秀学术带头人都是通过竞争成长起来的,平等竞争、择优支持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优秀科学研究人才成长的主要激励手段。

5)社会风尚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从而吸引和稳定优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优秀科学研究人才,主要追求的是科学价值,但仍需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良好的社会风尚,能为优秀科学研究人才从精神上、物质上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形成三个阶段呈现的特征

地质学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大的阶段,即成长阶段、发展阶段、成才阶段。人才创新能力与人才的成长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成长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发展阶段和成才阶段是创新能力展示的过程。相对于组织而言,人才个体的成长是组织育才的过程;相对于人才个体而言,人才个体的展才过程就是组织的用人过程。因此,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是人才个体与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1)成长阶段的创新能力特征

成长阶段是地质学拔尖人才成长的第一大阶段,是人才个体内在素质不断优化的阶段,包括四年大学本科、三年硕士及三年博士学习。这个阶段的主导活动就是学习、吸收和继承地质学理论知识及方法技能,包括思想品德、态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各方面。在这一阶段,不仅可以系统地继承前人的知识、继续发展智力和能力,而且还可以逐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今后的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教育对青年成才具有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对地质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教育阶段为青年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地质学专业知识基础,是向创造性活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将得到良好的知识传授、一流的导师指导和最佳的创造实习,既为自己成才起飞在德智体各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可以在名师指导下进行起飞的尝试,跨出起飞的第一步。专业基础如何,第一步跨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起飞的方向、高度和持续性。

美国教育家博耶认为,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不能培养出一流的硕士和博士,也就不能构建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流大学都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的,特别关注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学所追求的质量、水平和贡献,都有赖于本科教育提供坚实、强大的支撑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受到良好的本科教育,获取扎实的地学基础知识是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培养的基础。大学本科生阶段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地质学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强化地质专业知识的整体效能;二是通过大学学习,他们必须具有创造能力、开拓能力、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初步形成比较稳定和合理的智能结构;三是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有方向、有目的、有选择、有步骤、依次递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地质问题。从本科生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也主要从实验、课题研究、学术活动中学习知识。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以及一定的科研技能训练是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关键。通过本阶段的培养,他们已经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为实现目标,去攻克一个个项目,创建一个个业绩,稳步地向理想的目标靠近,此阶段是成为拔尖人才的黄金时间。地质学博士研究生作为拔尖人才的主要补充源,在培育中应该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主要培养其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核心在于知识创新和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丰富地质学理论和推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基础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必须以学术训练为重点,包括宽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地质学科国际前沿发展动态,以及地质技术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学术表达方式的训练。

本科生、研究生形成了较明确的知识结构体系,要重视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中反映最新地质科学动态、研究进展和先进的科学实验手段,防止把课程学习作为本科生教育阶段的简单延续。在本科生阶段以宽厚的基础知识为主,在硕士期间特别是进入博士生学习期间,应本着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的原则,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学生将成为我国未来地质学基础研究的重要人才源泉,其知识结构、学术研究方向应尽早定下来,在硕士学位直至博士学位应该实行“直通车式”培养模式,从而加强地质学基础研究本科生科学素养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保证为基础研究提供不竭的后备人才储备。同样,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招收生源上应该面向国内外选拔优秀人才。

培养学生读写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总体上说,研读学术专著,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较为密集的、系统的、深广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撰写学术论文或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可以提高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及理论思维水平。通过学术论文和读书笔记的撰写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加强对于各学科前沿问题、尖端问题的探讨,并通过这种高深问题的研究及各种新知识的广泛传播,可大大提高地质学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学生要想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有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2)发展阶段的创新能力特征

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训练来完成培养目标。本阶段主要是指人才个体已经综合的、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研究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已经步入地质工作行业,在生产、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岗位上开始创造性的劳动,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也是展才的主要阶段。本阶段使得人才的内在素质从量变到质变,又进入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多次反复的递进循环,一直到他的成果被国家、社会、组织认可。如果暂时未能被认可,他就不能作为显性的人才进入拔尖人才的行列,只能作为潜人才继续在实践中培养,一直到他有可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人才成长基本原理表明,创造实践在人才成长中起决定作用。人的成长道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地质学基础研究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过程是注重实践和认识的创造性互为转化的过程。

3)成才阶段的创新能力特征

注重野外实践和认识创造性的互为转化,产出高水平基础研究理论成果,是进入拔尖人才层次的重要标志。人才创新能力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本阶段也就是组织认可阶段。这里的组织认可也就是说其成果或贡献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是指社会对人才个体的素质和成果进行鉴定后给予肯定及认可的活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对成才个体的素质、成果进行审定、鉴别。如成才者的成果被认可和肯定,他就能进入拔尖人才行列。当人才个体凭借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成果通过了社会认可这一关,就标志着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过程的完成,从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获得是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培育的目标和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