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羌族的文化发展前景

羌族的文化发展前景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理县桃坪羌寨的外国游客然而,地震为羌族地区的旅游所带来的更是发展的机遇,尤其是羌族文化旅游的再发展。面对灾难,羌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中国羌族生态文化旅游区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羌族的文化发展前景_中国羌族

第四节 羌族的文化发展前景

灾难已经过去,生活还将继续。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精神,正是体现在这种直面灾难的勇气和韧性上。毫无疑问,汶川地震给羌区带来了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的破坏,使得羌族在短期内谈不上发展,更重要的是家园的重建和文化的保护。但地震灾害不仅仅是破坏和消极影响,也有其一定的的促进与推动作用。除地震后社会各界掀起了“羌族文化保护热”外,积极影响也主要体现在羌族旅游的发展、教育和民族特色企业的发展,以及民间组织的发展等方面。

一、羌族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契机

img150

理县桃坪羌寨的游客

阿坝州为例,地震对其旅游造成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阿坝旅游业经济损失达167.05亿元,其中包括旅游景区基础设施43.73亿元、旅游城镇接待设施77.43亿元、旅游企业44.86亿元、旅游行业管理部门0.69亿元。(4)地震不仅对景区的自然景观造成损毁,对文化旅游景观同样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如萝卜寨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严重损毁、桃坪羌寨、黑虎羌寨等文化旅游景观受损、茂县羌族文化博物馆楼房已变成危房,损失文物达3000多件。此外,旅游城镇接待设施、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生态基地等均受影响。

img151

理县桃坪羌寨农家乐

img152

理县桃坪羌寨农家乐“尔玛人家”

img153

理县桃坪“尔玛人家”接待游客的大厅

阿坝州旅游业是四川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省旅游的精品所在,也是四川省旅游发展的龙头。四川省目前的3处世界自然遗产均在阿坝州境内。还有藏羌民族文化走廊上羌族与藏族民族文化保护村寨,是四川省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地震直接导致全省旅游活动中止,大部分旅游企业减产和停产,旅行社全部歇业。相关旅游的产业链如景区宾馆饭店、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旅游地接社、组团社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img154

理县桃坪羌寨的外国游客

然而,地震为羌族地

区的旅游所带来的更是发展的机遇,尤其是羌族文化旅游的再发展。借“5·12”汶川地震在全球已经形成的巨大知名度,将羌族的文化旅游定位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等重要的工作方针具有重大意义。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阿坝州片区旅游业重建实施规划(2008~2010年)》中,明确将羌文化抢救工程——中国羌族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正式纳入建设。面对灾难,羌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中国羌族生态文化旅游区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如果说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坚持整体性原则进行保护,那么中国羌族生态文化旅游区则是坚持整体性原则而进行发展。它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地区习俗界限,整合羌区的羌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羌族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特有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建筑、民俗、服饰、文学、艺术、语言、传统工艺以及相关实物、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作为重要保护内容及旅游中主要发展部分。

img155

游客试穿羌族服饰(茂县松坪沟)

(一)羌族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规划原则

《规划》明确规定:应整体打造和提升羌族文化,培育和促成羌族文化旅游圈(区)内旅游文化产业的集聚。建设要突出羌族文化主线,突出羌族文化内涵和特色,塑造旅游灵魂,并以特色羌文化产业培育旅游品牌。以羌族文化产业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精心打造羌族文化品牌,完善中国羌族文化旅游圈(区)。通过文化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红色旅游,推动该区域旅游经济的起步和向质量型转变,有效实现“旅游文化化和文化旅游化”,全力打造“中国羌族生态文化旅游核心区”,使之成为国际性的文化旅游品牌。其范围包括阿坝州的汶川、理县、茂县、松潘、黑水,其中茂县作为中心区来打造。在这些地区选取原生态文化保持最好的羌寨建设羌文化特色旅游,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对接。如茂县黑虎羌寨、理县桃坪羌寨、汶川萝卜寨将作为三个典型的文化遗产来打造,既能达到开发羌族生态文化旅游的目的,又能结合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茂县、汶川、理县培育成羌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二)羌族生态文化旅游区具体规划项目

《规划》中明确了三个方面。

1.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与教育中心。包括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中心建设项目、羌族节庆文化保护和利用项目、羌族古老歌舞艺术品牌挖掘和打造项目、羌族历史文化与饮食品牌系列建设项目、羌族古老宗教(释比)文化挖掘保护项目、茂县羌族文化接待中心与多功能展演广场建设项目和羌区民俗文化村落及古建筑恢复建设项目。

2.中国羌族历史文化保护中心。包括中国羌族博物馆建设项目、营盘山羌文化遗址保护建设项目、阿坝藏羌茶马古道旅游沿线恢复建设项目、茂县羌文化——尔玛天街建设项目、茂县叠溪——松坪沟地震文化遗址景区建设项目、茂县古羌城堡(含金龟包、银龟包)保护和建设项目、羌区原生态文化博物馆(文化空间保护)建设项目、大禹文化旅游长廊(汶川、理县、茂县)建设项目、羌族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建设项目。

3.中国羌族文化旅游循环经济产业建设项目。包括羌族“美羊”文化与农业产业化配套开发建设项目、羌区高校农业园区观光和休闲旅游区建设项目、羌区高效农业园区观光和循环经济建设项目。

(三)羌族文化旅游的主要产业构成

羌族文化旅游的主要产业构成如下表所示(表10-2):

表10-2 羌族文化旅游产业构成

img156

(四)以景点带动各文化产业的联动

在羌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可以将景区、景点作为羌族文化的载体,从而实现文化旅游化和旅游文化化的目的。羌族文化旅游的景点是羌族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的核心环节,以景点的发展来带动餐饮业、演艺业、住宿业、商品业等的发展,从而形成羌族文化旅游的产业链。这不仅可以吸引旅游客源,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反过来重新带动景点的建设。旅游景区应有示范、典型的作用,诸如一个地区可以选择一个主要的景区作为此地的主导品牌,像主要几个典型村寨的旅游等。以旅游景区的“点”带动合理规划的旅游路“线”,再以“线”带动“面”,最终实现羌族文化旅游产业的体系化、整体化发展。

因此,我们应将羌族文化资源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气息渗透到羌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各个链条中,从而打造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

(五)发展特色化、品牌化、文化创意旅游

羌族文化风情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地方,在旅游中把握好羌族历史、民俗、丰富内涵以及美学价值是最重要的关键点。做好景点、景区的深层挖掘,将这些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以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景区景点的开发为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目前,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性发展,其文化旅游产品的载体类型也逐渐增多。除传统的旅游方式以外,现在羌族地区也逐步增加影视基地、美术馆、时尚娱乐等景区景点的开发。而这些资源的开发要以辅助主导景点为目的,以羌族文化为核心,带动整个旅游产业发展。

品牌战略在旅游发展中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品牌意味着知名度和声誉,品牌所带来的吸引力在文化旅游中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旅游客源的根本保证。在地震以后,“羌族”这个文化品牌已经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羌族文化正以其特有方式走向世界。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请、申遗项目的展演、宣传等工作的有序展开,羌族文化品牌将是羌族文化旅游产业的亮丽标签。这种无形价值是提升其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如何在品牌之下具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就取决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羌族地区的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羌族文化旅游的广播电影产业、文化娱乐业、博物馆业、会展业的发展,运用现代技术的各种创意产业也会随之发展。这些产业往往以先进的音像技术,以感官刺激强烈吸引游客眼球,提高了羌族旅游产业的水平与吸引力。

总而言之,旅游的发展是羌族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旅游也是展示羌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发展好羌族文化旅游,将对羌族文化的重建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与推进作用。

二、羌族双语教学和特色教育的重整规划

汶川地震给羌区教育带来空前的困境。据统计,汶川地震中学生死亡人数5335人,举国痛心。四川省数百个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筑几乎全部垮塌。此外,汶川地震是在下午发生的,几乎所有学校都在上课,由此造成了大量师生被困教室,难以逃脱。地震所带来的伤痛,敲响了警钟,以前未被重视的学校建筑设计被提上了国家重点重建项目议程。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重新被认识,地震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正是改革羌族教育的契机。

(一)重建学校建筑规划的情况

震后不到一个月,教育部就组织9所著名高校,历时半年编写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中国随后全面启动校舍安全工程,用3年时间,对灾害易发生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2009年中央又新增8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震及其他地震灾害易发生地区的校舍安全工程。国家大量资金的投入给羌族地区的教育再发展带来了契机。在《导则》中把抗震规范做了一个明确的细化,涉及到如何选址、如何确保安全、学校如何合理布局等。《导则》中将各种建筑用地面积、各种不同地区如何依地势而建、空间布局具体数字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在重建中注重全面提高灾区各地中小学校的建筑水平,并借助日本和台湾的经验,将学校建设成为避震的场所。在规划上设计开敞空间,如长堤和广场。灾区学校建筑震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房间大,墙面支撑能力小,而学生人数又多。二是窗户大,相应减少墙的面积和支撑能力。三是纵墙少,抗震能力极差。在重建中,这些偷工减料的问题都应完全避免,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也从另一个方面保证了这点。校舍的建设,同时也会有社会各界提供援建,无论是资金上还是建筑技术上,重建以后的灾区学校将是一个崭新的面貌。

img157

地震后在板房中开展教学的理县桃坪小学

(二)羌族教育震前情况

羌族震前的教育情况基本和汉族教育同步,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民族政策进行发展,在教材使用、教学大纲实施、教育体制管理上都是教育部所制定和要求的。但由于自身的民族特点、文化素质及地域位置上的差异,没有采用教育教学上的“因地制宜”方法从而体现出民族教育的特色。羌族地区与汉族一样都用同样的教学管理体制、教材与教学大纲,而教育结果却完全不同,茂、汶、理三县的发展情况较好一些,如学校建设、教师队伍稳定等,但是羌区普遍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很少、师资匮乏。

羌族地区教育问题:一是教育地位偏低。全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与快速发展使得羌族地区经济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农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得羌族农村家庭不得不增添劳动力,以解决经济问题,这使得家长放松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转而减轻家庭负担,失学率大大上升。二是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偏差。教育的规律性与规范性很差,教学内容不稳定,系统性差。教师人员欠缺,水平不高。三是由于很多羌族村民住在高山上,孩子上学路程遥远,往往要走一两个小时路程下山或者到县城读书,学校数量又少。许多孩子上学断断续续,转学、辍学情况很多,使得孩子的教育不系统。四是子女增加提高失学率。由于生育观念的落后,子女的增加直接导致家庭经济水平偏低,家长便放弃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从而加大了失学率。五是由于家庭的经济负担和打工浪潮。羌族青年从十几岁开始就有很多离家外出打工,放弃学业,支持家庭经济支出,这使得羌族的教育率偏低,很多孩子甚至连小学都没有上完便出去工作。

(三)羌族教育的转折:发展双语教学、加强民族特色教育

震后在教育的重建过程中,羌族学校的教学内容规划与师资队伍都是重新建设转折点中可以完善和改变的。针对羌族教育震前没有很好的进行羌语教学的弊端,震后重建可将双语教学纳入教育重整规划之中。羌语教学是学习民族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民族教育的有效措施。由于以往羌族教学与汉族无异,使得现在很多羌族孩子根本不会说羌语。虽然阿坝师专等学校招收过羌语大专班,但是由于人数的极少未能解决羌语教学以及研究人员的根本需求。羌语的教学是为今后的羌语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提供人才的最佳途径,应从羌族整体上改变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从而改变羌族地区的教育现状。

此外应加强羌族民族特色教育。目前羌族的年轻人对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知之甚少,许多民间的文学、艺术、技艺等已经越来越在本民族内部形成断层,羌族青少年缺少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在教育重建中,应加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如羌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文学的教学,羌绣等手工技艺的教学,建筑技艺的教学,释比文化的教学等。在教材的设置上也要有针对性,在学校中提倡学生使用羌语对话,从而保证羌语的延续。

(四)重新整顿师资

地震使得一批教师不幸以身殉职,急需补充新的教职人员。选择有针对性、对口专业的羌族大学毕业生,增添到教师队伍中。也可设立志愿岗位,为志愿者教师提供一个平台,以减少师资缺乏的压力。为羌族教育人员提供定向培养机制,对现有的教师队伍施行教学培训,以提高在岗教师水平和能力。同时,应对地震中幸存的教师给予生活上和经济上的及时补助,因为他们在地震中家园和亲人都遭受了严重创伤。对灾情严重地区的学生和老师也应定期提供心理辅导等课程

三、羌族民间组织和文化企业的示范效应

地震灾后,各界民间组织的救援行动无论是资金、物资还是救援行动队、志愿者,其救援工作的有效、迅速和专业,为灾区的有效救援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因此,民间组织的力量不容忽视,许多民间组织至今仍在为灾区重建工作做着贡献。

相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羌族地区的民间组织发展较快,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数量比较多,各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带有社会企业性质的文化公司都有覆盖。这些组织活跃在各个领域,羌族历史文化研究、文学艺术创作、乡村可持续发展、农村产业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开发等都有一些本土民间组织在开展活动。灾后重建中,羌族民间组织也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如前文所述,羌族民间组织的类别和涉及面较广,有一些组织发展也非常成熟和健全,发展前景非常乐观。羌族民间组织总体实力较高,并且这些组织往往非常关注羌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其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准也是有目共睹的,是发展羌族文化的主要力量。但是在其发展中,也存在资金来源不稳定、缺乏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组织内部成员有待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羌族民间组织应更多地与国家政策的实施、当地政府力量相沟通,使其工作更加有序和有效,从而得到更快的发展。此外民间组织也可以多吸纳高素质专业人才,增强组织内部的规范性和专业化水平。总之,羌族民间组织的力量正在不断壮大,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们将呈现更加繁荣的一面。

img158

羌寨绣庄(茂县凤仪镇)

img159

羌寨绣庄的员工在熨绣品(茂县凤仪镇)

羌族民间人士不仅有文化保护意识,也有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胆识和创新能力。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羌族文化企业就有茂县羌寨绣庄有限公司、禹羌大银楼、阿坝民羌公司、阿坝建筑保护研究公司、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和北川羌绣工艺品有限公司等6家。其中,茂县羌寨绣庄有限公司、阿坝民羌公司和北川羌绣工艺品有限公司都是带动羌族妇女发展刺绣产品的公司;禹羌大银楼是专门收藏、研究、制作和销售羌族银饰的企业,阿坝建筑保护研究公司是专门研究和应用羌族建筑技术的公司,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是专门开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水磨漆工艺的企业。这些羌族民办的文化企业都是羌族文化保护的有生力量。

此外,当地一些有实力的羌族企业家,在羌族文化保护方面也不遗余力。例如四川茂县益清集团矿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严益清,以一己之力赞助羌族文化事业,先后修建了羌族文化广场和羌圣祠,组建了中国羌族艺术团,对羌文化的研究也慷慨解囊。据报道,益清集团的利润十之八九都用于这些非赢利的项目上。其中,组建于2007年的“中国羌族艺术团”,一年多时间就演出了近200场羌族歌舞节目,在羌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羌学家余光远称赞他说:“他是羌族成功的企业家,他搞企业不纯粹是为了赚钱,赚了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羌民族文化。我们这些文化人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他做到了,甚至有些政府没有做到的,他也做到了。”

【注释】

(1)文见《茂县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

(2)李绍明《汶川大地震后羌区文化重建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9期。

(3)其主要成就参见四川文化信息网:四川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

(4)经济损失统计数据见:《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阿坝州片区旅游业重建实施规划(2008~2010年)》,四川省旅游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08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