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羌族地区文化保护的需求和契机

羌族地区文化保护的需求和契机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会专家均认为应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加强羌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意见,建议国务院尽快批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的正式推广和运用。综上所述,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加强羌语言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是对羌族文化整体性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
羌族地区文化保护的需求和契机_中国羌族

第三节 羌族地区文化保护的需求和契机

一、羌族文化保护的政策需求和资金需求

(一)政策需求

汶川地震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期间,国家相关部委及各级政府部门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其内容涉及众多方面,目前保护工作只能停留在保护原则层面以及对文物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上。事实表明,政策难以顾全的方面还有很多,如:未批准《羌语拼音文字方案》,建设羌族文化保护基金会、民间组织等还无相关政策指导以及科研机构如何参与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相关政策的指导,而目前的工作进程中,还缺少相关政策的制定。

(二)资金需求

资金需求是一切物质重建和文化重建的基本保证。但相较于物质层面的保障而言,文化层面资金不能到位的现象更为突出。如在茂县曲谷乡西湖寨,其传统节日“瓦尔俄足”节虽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但在一些社会调研课题组对传承人余兴保的采访后得知,政府下拨的活动经费累计只有2000元左右。由于震前灾后相关文化传承人自身生活也相当困难,难有余力举办一些传统的节日庆典。在羌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类似问题。

三、羌语保护措施亟待贯彻落实

语言是羌族文化传承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对羌族而言,其文化的口耳相传方式,凭借的主要“介质”就是语言。因此,羌语所承载的是羌族文化的核心,羌语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面对羌语的濒危困境,加紧对羌语的保护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加强对羌语的研究,也可帮助我们更深刻认识羌族人与藏、汉、彝等民族的关系等问题,因此,羌语保护既有现实意义也有研究价值。

(一)《羌语拼音文字方案》生成

195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在普查羌语的基础上,专家组于1958年曾设计出一套基于拉丁字母的羌族拼音方案,但是这方案并未正式得到推行。1988年,根据羌族愿望和发展要求,阿坝州再次推动羌族创制文字的工作。四川省政府为此设立了羌文创制领导小组,经专家充分采集羌语南北方言数十个土语语料(每个语料点3600词)的基础上,历经3年,重新设计羌语拼音文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试点试行。阿坝师专和威州师范学院开设羌族语文专业,截至1998年,两校培养出羌文教师400余名。这些教师在50余所中心小学、5所初高中和130余所村小学开设了羌文课程,有1万多名羌族学生学习,并同时在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等地进行羌语扫盲。茂县创办了羌语节目,扩大了羌语的宣传途径。然而,《拼音方案》的试行,只是国家民委用电话通知四川政府,并没有正式公文批示。这使得《拼音方案》的推行缺少明确政策措施和有力的保障。因此,按照国家规定,国家民委应尽快批准《拼音方案》,以确保对羌语的抢救性保护以及宣传、教育和传播等工作具有政策依据。

(二)羌语保护需更多政策支持

前文已经提到,羌语的使用人数非常少。地震进一步削减了羌语的使用人数。因此,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首先应迅速批准《拼音方案》,并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在羌区,以阿坝师专、西南民族大学为代表,在大中小学校中开设羌语教学,并同时加强村寨中羌民的羌语扫盲课程及宣传。其次,应积极培养羌语教学人才,及熟悉羌族文化的研究人员。目前,羌语的研究状况也非常尴尬,研究机构及人员屈指可数。在所有研究羌语的知名学者中,母语为羌语的仅黄成龙一人。因此,大力提倡民族院校开设羌语相关专业,积极培养研究羌语的人才也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也应大力加强对羌语的宣传。

伴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在旅游开发区域,羌语的使用应作为景点的亮点之一。目前,由于旅游的发展,羌语在旅游区的使用有增加的趋势,这是羌语使用与传播的新方式,也是宣传羌语最有效的途径,在旅游中强化这一方式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保护途径。但是总体上,羌语是一个面临消亡的语言。因此,羌语的保护亟需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重视,以及保护工作的坚持不懈。总而言之,羌语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三)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推进羌语保护

虽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足依然存在。事实上,这一平台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其中,加大羌语的保护力度应该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题中之义。而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积极举措,或者说是“雷声大,雨点小”。早在2009年2月12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四川、陕西等相关省市单位曾在京联合召开“羌族语言文化抢救与保护规划座谈会”。该会议主旨为讨论如何进一步落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规划纲要》中抢救、保护、传承羌族语言文化的具体措施和方案。与会专家均认为应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加强羌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意见,建议国务院尽快批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的正式推广和运用。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部分羌族干部也在此次会议中指出:“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皆依赖于羌语的传承,抢救保护羌族文化的关键和核心是羌语”“做好羌语羌文工作是拯救羌族核心文化的关键和有效途径”。保护羌语,关键在于“使用”上。其具体实施的建议,与会专家大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其主要建议措施集中体现在:一是积极推进批准《拼音方案》,从而得到传承羌族语言文化的根本政策前提。二是在中小学开设羌语教学。三是在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羌族语言文化专业,培养羌语专业研究人才。四是在阿坝师专高等专科学校创建羌语言文化系,承担培养羌族语言文化继续的小学、中学师资、研究羌族语言文化的基层人才。五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招羌语言文化研究人员,如硕士、博士等,为羌语保护提供紧急人才。六是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加强羌语言研究的文献资料整理,分散收藏,减少突发灾难带来的损失等。综上所述,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加强羌语言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是对羌族文化整体性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遗憾的是,这也是当前保护工作存在的严重不足。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濒危的羌语会迎来更好的保护空间。

四、羌族文化保护的行动建议

由于“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建设的偏重,中国各少数民族地区或轻或重都出现了文化断层的现象,羌族地区也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得到重视,大大缓解了上述现象。然而即便如此,在羌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新生代还未能担当大任,而大多数原有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加之“5·12”汶川大地震所带来的传承人的人员损失,这给羌族文化的保护增加了难度。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全面地了解与掌握羌族文化遗产的内容、羌族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具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遗产保护、人员保护方案。

(一)建立健全法律保护体系

羌族文化遗产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体现出了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这也决定了其保护方式也必须是多样性的。就现实意义而言,迫切需要政府尽快的制定更加完备的法律法规,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羌族文化遗产。羌族地区政府应以宪法为依据,制定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法,传承保护本民族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象征。政府与人民应自觉、自主地保护、传承、发展本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在教育下一代加强本土文化遗产的传承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和主体意识。只有在法制法规健全的条件下,羌族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确保保护工作能够紧张有序的进行。

(二)积极抢救羌族文化遗产的传人

在羌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就保护对象而言,所保护的关键不只在于“物”,而在于传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同时,就具体对象而言,也不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所创作出来的某一件作品,而是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所有者所持有的带有过程性的技术或技艺。因此,只要文化传承人能够得到精心的呵护,能够拥有一份较好的工作、创作及展示的环境,文化遗产自然就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工作方针,同时也强调了“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但在“5·12”地震之后,羌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重创,因而需要一个更为有效、更为及时的保护计划,切实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因此,针对包括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急需迅速展开。在灾后重建工作的同时应展开拉网清查,既有事半功倍之效,又可全面掌握各地羌族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详细情况。

(三)群策群力,推动可行性保护方案的贯彻落实

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及其团队所提交的《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书》中,有诸多可行之处,特别是基于实地调查后提出的“关于羌族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情况”的建议,更是可操作的具体的一种规划。切实、尽快的吸收并落实此类建议,才是真正地有利于羌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羌族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有利于羌族整体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具体而言,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人所持有的传统技术或技艺,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县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派遣人员联合有关专家,追踪当地的羌族文化遗产传承人,搜集整理羌族文化遗产,并形成遗产的名目及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录音、摄像,借以完整的声像并茂地保存遗产资料;争取国内外专家及大专院校的协作、不断完善羌族文化遗产内容的搜集整理工作,核实、校对资料内容,保证所搜集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

在社会各界的呼吁及推动下,为抢救羌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7月23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行了“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开通仪式,这对于宣传羌族文化、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即将落成的茂县羌族博物馆中会有羌族文化遗产展示,使更多的人能有机会了解羌族文化遗产的内容与精神。同时,还有茂县传习中心会用于介绍羌族文化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并能现场展示其掌握的技艺。在灾后推进对羌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要能有新一代的人接班,使羌族的技艺代代传承,不至于出现文化断层。

总之,在羌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中,我们需要进行社会人文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的考量,文化遗产的传承、文化的保护规划,要有科学性及可操作性。同时,我们还需要更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提高保护水平,切实有效地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保护与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