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山大地震》:中国式的灾难片

《唐山大地震》:中国式的灾难片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壹 《唐山大地震》:中国式的灾难片根据张翎小说《余震》改编,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其“以电影疗伤”的独特定位是中国式灾难片的大胆尝试。作为一部“灾难史诗巨片”,《唐山大地震》的主创者对灾难片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壹 《唐山大地震》:中国式的灾难片

根据张翎小说《余震》改编,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其“以电影疗伤”的独特定位是中国式灾难片的大胆尝试。作为一部兼具主旋律影片与商业大片特质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自2010年7月22日公映以来,票房成绩势如破竹,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多项新纪录:单场票房10万、零点点映票房300万、首日票房3790万、单日票房5250万、3天破亿、5天破2亿、7天破3亿、11天破四亿、16天破5亿、25天破6亿,最终更凭借着6.6亿元的总票房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新的票房冠军。

一、一部直面灾难、反思亲情的疗伤影片

img12

23秒重创 32年疗伤

2010年7月22日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根据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作品描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纺织厂女工李元妮在失去丈夫之后,又面临一对儿女只能选择救一个的痛苦抉择,她最终选择了救儿子,母亲的选择被废墟下的女儿听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女儿后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此后32年间,女儿一直在被遗弃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母亲则终日被愧疚折磨,以自虐的方式惩罚自己。32年后,因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家人意外重逢,女儿终于解开心结,理解并原谅了母亲,撕裂的亲情在时隔32年后得以重新缝合。

由于该片以1976年7月28日发生于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造成了242 769人死亡的大地震为背景,因此,影片上映之前,大量宣传都将该片定位为灾难片,甚至将该片称作“华语第一部灾难片”。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在灾难片的创作上却乏善可陈,鲜有制作精良、影响巨大的作品,究其缘由,一方面是受制于中国电影落后的电脑特效技术,而恢弘的场面、震撼的特效是灾难片必不可少的元素;另一方面是剧本创作上的局限与雷同,华语电影中表现重要灾难的影片大多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不论是表现洪灾还是台风,大都将主题定位于展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如何团结起来战胜灾难,自然灾难的强大破坏力常常被人定胜天的壮志豪情所遮蔽。作为一部“灾难史诗巨片”,《唐山大地震》的主创者对灾难片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影片直面灾难的巨大破坏力

尽管人类不乏面对灾难的勇气,但事实证明,在灾难面前,生命是脆弱的,那种人与灾难斗争最终大获全胜的大团圆叙事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每一次重大灾难的发生不仅会使人们的财产和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还会给人们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为了抚慰被灾难戕害的心灵,《唐山大地震》毫不回避灾难的残酷性,一场7.8级大地震仅用23秒就将唐山这座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影片用4分钟的时间展示了那天崩地裂的瞬间:大地剧烈颤抖、水管爆裂、电线短路、房屋横向撕裂垮塌、众人慌乱逃生被埋,然后又用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展示震后的的惨状:一群群搬尸体的人、垮塌的楼房、衣衫褴褛的孩子……

2.影片将关注的重心聚焦于被灾难重创的心灵

与地震的23秒相比,震后的32年才是影片真正的重心所在,这32年,正是疗伤的32年。因此,有人认为,虽然《唐山大地震》被出品方定位为灾难片,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灾难片,灾难引发的对于亲情的反思才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所在,也是影片催人泪下的关键。正如导演冯小刚所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片。在表现灾难带来的毁灭性视觉震撼的同时,我们更着重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地震亲历者内心的创伤,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能够将观众内心的善和暖安全地释放出来,唤起人们对善对爱的渴望和记忆。”不少观众正是被影片中渲染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所打动,以至在观影过程中潸然泪下,该片因而有了“催泪弹”之称。那些催人泪下的细节与对白也的确令人难以忘怀。如许多年后,元妮一直不愿搬家,每次烧纸时她都念叨着家里的地址,她害怕那孤单的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她怕她最爱的人迷了路,回不了家;又如影片中那洗干净的西红柿、死而复生的方登的墓碑、方登养父怒打女儿男朋友等;还有母亲元妮后悔时说的那句“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方登最后对养父说的“我不是想不起来,而是忘不掉”等,这些细节与对白质朴生动,感人至深,而又意蕴无穷。

3.影片的平民视角

影片摒弃了以往灾难片惯用的宏大叙事方式,而选择以独特的平民视角来展现大地震这样一个重大题材。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家庭,表现地震带给这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创伤,以及其后30多年的心灵重建史,展现被裹挟进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把一个关于天灾人祸的重大主题,演变成一道关于血缘与亲情的人伦难题。一场地震,将每个人的内心都震得百孔千疮,李元妮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难以割舍的选择、寡居多年独立支撑的艰辛,方登难以摆脱的被遗弃的噩梦,方达和母亲内心深处的冲突与牵挂等,均能让亲情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小人物的生活与生命中蕴藏着最普世、最真切的情感,影片中几乎每个人都是小人物,即便是曾奔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方登的养父,影片也未将他塑造为高大全式的英雄,他只是一个慈父,一个面对女儿的伤痛与坎坷无能为力的父亲。

二、“不差钱”的主旋律商业大片

img13

黄金档期 一枝独秀

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灾难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成功的灾难片理所当然应该有丰厚的利润回馈。作为中国式灾难片,《唐山大地震》的投资与回报可以用“不差钱”来描述。作为商业大片,《唐山大地震》的总投资达到1.2亿元,由唐山市政府、华谊兄弟和中影集团三方联合投资。华谊兄弟和中影集团的投资额分别为5400万元和600万元。而唐山市政府以“有偿赞助”的方式出资6000万元,成为了最大的出资方,其中15%作为投资,其余5100万元为“赞助”,但享有影片50%的利润。这是政府资本首次为大片“托底”。而政府资本的大规模介入既使影片的制作“不差钱”,也使这部商业大片兼具主旋律影片的特质。唐山方的制片人姚建国指出:“我们坚持要占有至少50%的股份,成为大股东,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影片中的话语权,才能保证有我们所需要的‘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我们希望影片既‘主旋律’,又充满人性、直指人心。”

影片的主旋律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于小说的改编上。张翎的小说原作《余震》以旅居加拿大的女作家王小灯为主角,唐山大地震时她父亲不幸身亡,她和同胞弟弟一起被压在水泥板下,只能救起一个人,最后母亲选择救身体虚弱的弟弟。后来王小灯也活了下来,被另外一对在工厂上班的夫妻收养,却惨遭继父猥亵。大学毕业后她去了加拿大,但她对地震中发生的一切一直无法释怀。最后,她回到出生地唐山,见到了自己的母亲,推开了那扇多年无法推开的窗。而电影的重心从女儿转向了母亲李元妮,删除了女儿在美国接受心理医生治疗的情节,加强了儿子去杭州谋生、结婚生子的内容,把小说以女儿为叙述视角改为母亲、女儿、儿子三条叙述线索,养父形象也被彻底改变,不仅身份从工厂的财会人员变成更符合那个时代主流形象的军人,其对养女超越血缘的无私情感也成为片中最为感人的元素之一。经过改编之后,与原著相比,影片褪去了“灰色”,增加了更多“暖色”,而这些改编正是为了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

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不差钱”的主旋律商业大片,另一层意思是说影片带来的巨额商业利润使投资者“不差钱”。《唐山大地震》自7月22日公映以来,票房成绩势如破竹,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多项新纪录:单场票房10万、零点点映票房300万、首日票房3790万、单日票房5250万、3天破亿、5天破2亿、7天破3亿、11天破4亿、16天破5亿、25天破6亿,最终更凭借着6.6亿元的总票房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新的票房冠军。

根据华谊兄弟2009年“招股说明书”中注明的分配方式,《唐山大地震》的发行总收入在扣除发行代理费以及返还电影集团制片分公司的投资款和固定投资收益、华谊传媒投资款、唐山公司15%的投资款后,余额由华谊传媒和唐山公司平均分配。这意味着,唐山市政府与华谊兄弟将对半分成。

跟许多冯氏电影一样,《唐山大地震》也是一部在上映之前就开始回收成本的电影,这当然是受益于其颇受诟病的广告植入。据统计,全片植入广告包括剑南春酒、宝马汽车、卡帕kappa运动服、中国工商银行、《读者文摘》、乐百氏矿泉水、中国人寿保险、中联重科等。通过广告植入,该片获得的现金高达4000万,若算上相关的衍生收入,有业内人士估计该项创收或过亿。

《唐山大地震》的高票房除了得益于影片自身的独特定位、题材优势、发行强势、名人票房号召力等之外,中国影院与银幕的快速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相比2009年底,2010年中国的银幕数又多出了近700块,《唐山大地震》上映时,中国已经有5400块左右的电影银幕。同时,在《唐山大地震》创下的诸多新纪录之中有一项是“最低限价新高”,华谊兄弟提高了《唐山大地震》的最低限价,调整后,北京、上海、广州A类城市最低票价35元,成都等B类城市最低票价30元,C类城市最低票价25元。这一举动提高了票价,有助于最终票房的水涨船高。

此外,在档期的安排上也能看出发行方的良苦用心,6月11日-7月11日是南非世界杯比赛期间,此时也没有太吸引人的影片上映,大量观众分流到世界杯的赛事观看上。对于观影而言,这就形成了一个心理饥饿期。作为发行方,中影特将原本安排在7月12日上档的梦工厂系列动画片《怪物史莱克4》调整到8月16日,另外一部好莱坞吸金大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惊悚片《盗梦空间》的档期也被调整到了“地震”之后上映,其他大小影片更是纷纷避让,《唐山大地震》公映的一周前和一周后,即7月16-30日,半个月的时间无一部新片上映,这就确保了《唐山大地震》至少在档期上绝对“独孤求败”。甚至有媒体怀疑《唐山大地震》在半个月时间里一枝独秀有利用行政手段的嫌疑。

三、高新技术与精湛艺术的融合

img14

视觉震撼 细节真实

作为一部灾难片,视觉奇观是其必备的要素,而这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世界领先的娱乐科技公司IMAX计划与华谊兄弟联手推出三部国产IMAX2D电影,其中,《唐山大地震》作为合作中的第一部影片,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部使用IMAX技术的中国主流商业电影,这也是IMAX首次在美国之外的国际市场,运用IMAX数字转换技术打造的一部影片。IMAX技术的运用,为《唐山大地震》的营销与发行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也成为其市场成功的重要保障。

IMAX源自英文“Image Maxium”,即图像最大化,也叫“大电影格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影像系统,它集电影技术之大成,拥有最大的银幕、最清晰的图像、最高的精密度、功率最强的放映设备以及最高级的六声道多喇叭音响系统。它采用特殊的70毫米胶片,而一般的电影胶片仅为35毫米,前者的感光面积是后者的10倍,能容纳更多的细节,结合独特的IMAX放映技术,IMAX影片画面具有无与伦比的高亮度和高清晰度。IMAX的银幕巨大,面积是一般电视屏幕面积的4500倍,银幕向观众略微倾斜,银幕宽度一直延伸到观众周围视觉范围之外。矩形银幕可高达七八层楼,球形银幕的直径可长达30米,让逼真的图像呼之欲出,巨大的震撼力惊天动地。观看影片的观众们感觉自己与电影场景浑然一体,能够获得与观看其他各类电影截然不同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IMAX在国外被誉为“电影的终极体验”。《唐山大地震》制作IMAX版本,极大地提升了影片原有的视听效果,让观众得到更直观的感受和更触动内心的感觉,影片中的地震场面更震撼,亲情故事更细腻。

除了IMAX技术,高新技术还体现在片头地震部分的电脑特技上,这部分特技镜头耗资巨大,1.2亿投资中的一多半都花在了这个仅4分钟的特效制作上。如北京视点特艺公司为影片制作了近300个特技镜头,耗费3000万元人民币,平均每个镜头接近10万元人民币。为了营造逼真的视觉效果,剧组请来了为电影《指环王》做特效的新西兰威塔工作室,请来了为《集结号》做特效的韩国团队模拟房屋晃动感的平台以还原地震场面。为了让主楼坍塌的场景更加逼真,请来了英国MPC公司,并调用了军用设备。为了保证长镜头的真实性和连贯性,从英国引进了MotionControl摄影机(简称mcc),这种昂贵设备可以把机器放置完毕后保持不动,然后一层一层地拍,每次完成一个镜头为六层,mcc能保证每一次镜头运动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轨迹完全一模一样。所以《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效镜头,是6次拍摄再把镜头合成在一起做出的效果。为了拍这部电影,剧组使用了所有能用到的世界电影工业技术中最先进的部分,正是这些高新技术的运用,让影片中生离死别的残酷显得更直观,更震撼人心。

尽管影片运用了许多高新技术,但并未给人带来虚幻之感,它仍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堪称高新技术与精湛艺术的完美融合。

1.作品精湛的艺术首先表现在其巧妙的构思上

在150分钟内展示主人公跨越三十年的人生历程,创作者撷取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并将之串联起来:毛泽东逝世、儿子的离乡打拼、汶川大地震等。这些正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因而能让从“50后”到“90后”等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而对于汶川大地震的直接展现则更体现出创作者的匠心,相对于3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人内心尚未痊愈的伤痛。影片展现的汶川大地震的情节既是影片故事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位四川母亲为了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毅然舍弃亲生女儿一条腿的情节对于方登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从而为接下来母女重逢、打开心结做了有力的铺垫;同时又与32年前发生在唐山的那场灾难遥相呼应。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方登、方达姐弟俩分别从加拿大和杭州出发赶赴汶川,与那些曾经经历过地震灾难的唐山人民一起自发地支援灾区,这些直接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情节之中所包含的珍惜生命、知恩感恩、博爱无私的主流价值观如涓涓细流般滋润着观众的心田。

2.影片精湛的艺术还体现在细节的真实上

为了复原32年来的历史记忆,影片在细节上颇为用心,尽管有更细心的观众在影片中挑出了一些跟历史不符的“穿帮”之处,但瑕不掩瑜,影片的创作者们在细节真实上所付出的努力仍是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电影里所有的生活道具都是从不同家庭搜集而来,写字台、立柜、电视、藤椅、门帘、窗帘、床单、枕巾、梳妆台、台灯、甚至桌子上摆放的一个小物件,大都力求还原当年的模样。这些细节在观影过程中对于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是不无裨益的。

3.演员的出色表演也是作品精湛的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唐山大地震》拥有十分豪华抢眼的演员阵容,徐帆、陈道明、李晨、张静初等国内一线演员担纲主演,陈瑾、张国强、吕中等著名演员司职配角,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演员们的表演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这也是影片成功的保障。

作为2010年度华语电影的票房冠军,《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既叫座又叫好的真正实现了双赢的电影佳作,这主要得益于创作者兼容并蓄的电影创作策略。在影片定位上,创作者将东方伦理融入灾难片的创作,用充满善意与暖意的亲情来抚慰被灾难重创的心灵;在商业运作上,作为一部由政府、国家电影制片机构与民营影视公司、海外制片公司共同完成的作品,整合了政府资本和民营资本,也打破了商业电影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壁垒;在电影技术上,广泛吸纳世界电影工业中的先进技术,并与作品精湛的艺术构思、细节展现以及演员的精彩演绎完美融合。正是这些主动跨越电影固定类型和单一功能的创作策略,成就了《唐山大地震》的传奇。《唐山大地震》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中南大学文学院 苏晓芳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