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摔跤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摔跤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充分证明,由秦到汉,虽经过种种变乱,而摔跤运动却依然在不断发展着。中国摔跤发展至此,已具较高水平。国家体委曾多次举办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的摔跤比赛,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摔跤。

第二节 摔跤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一、我国摔跤运动发展沿革

中国摔跤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摔跤在我国古代的名称很多:如角力、摔胡,角觝、相扑、布库、厄鲁特、掼跤等等。这是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同,摔跤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在古代中国,摔跤属于徒手搏斗的范围,是一种军事技能。据传说,摔跤起源于5000年前的氏族部落时期。据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记载,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战,蚩尤部落的人都在头上戴了假角,“以角抵人,人莫能御”。这种用头冲撞的作战方式,就是摔跤的最早起源,后代称摔跤为角觝也是沿用这一古老的名称。

img208

图4-6 蚩尤戏

到了奴隶制社会,由于生产力很不发达,徒手作战技术十分重要,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用摔跤来训练士兵们的身体素质。最迟到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初年,摔跤就已经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出现,当时称为“角力”。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东周时期,角力比较普及,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中非常多见。《国语》中载,春秋末年的晋国已经有了摔跤比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体现秦朝“大一统”的国威新制,将前朝的“角力”易名为“角抵”。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风凰山一座秦墓出土的木蓖上绘有古代摔跤的画面,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公元前208年)有关古代摔跤的实物资料。

img209

图4-7 秦墓出土木蓖上的摔跤画

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出现了百戏,“角抵”又进一步发展成“角抵戏”,这时,其内容逐渐丰富,并具有了很浓厚的娱乐性。

在河南省密县出土的东汉时的壁画上也绘有摔跤的图画。由此充分证明,由秦到汉,虽经过种种变乱,而摔跤运动却依然在不断发展着。

img210

图4-8 河南省密县东汉墓出土的角抵壁画

“相扑”一词,始见于魏晋,一直延续到隋唐以至宋代。当时,从官府到民间,普遍崇尚相扑,几乎成为一方水土盛衰的亮点.在唐代帝王中,有不少皇帝到“角场”去“御驾亲观”,唐宪宗就是一个天子“跋迷”。因此,在当时既有在皇宫内豢养一批“职业”相扑班,属于御用的左右神策军(皇帝卫队),冠名“内等子”,专为朝廷盛会表演.也有民间的“瓦肆相扑者”,在集市庙会上卖艺糊口。唐代对摔跋除叫“角抵”和“相扑”之外,还叫“手搏”。

img211

图4-9 敦煌壁画中的摔跤

宋代是我国相扑活动的鼎盛时期,同时也叫“争跤”。这时的争跤已从“百戏”中分化出,成为独立的活动项目,不光在官中养有“内等子”、“相扑手”和“剑棒手”等专业人员,民间也兴起大量的争跤社团,经常而广泛地进行对抗和表演,而且已经有了全国性的比赛。宋代还出现了一部总结摔跤的书——《角力记》。它把宋以前有关摔跤的形式做了记录,可以说是我国体育史上关于摔跤最早的一部著作了。

img212

图4-10 《赛宴四事图》局部——清代乾隆时的御前布库比赛

历史进入明清,摔跤又出现了两种叫法,即“扑跌”和“掼跤”。清朝各代皇帝均大力提倡摔跤,在领侍卫府设有“相扑营”(后改为善扑营),是宫廷的专业摔跤队,跤手称为“布库”。中国摔跤发展至此,已具较高水平。

辛亥革命以后,相扑营随清王朝的灭亡而瓦解,摔跤运动也在随后的军阀混战中逐渐衰落,几近于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中国的摔跤获得了新生。国家体委曾多次举办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的摔跤比赛,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摔跤。

在此期间,我国也引进了古典式、自由式摔跤。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短短的几十年里,随着知识、技术的进步,训练手段的系统化、科学化、多样化和人才培养的合理化,我国古典式、自由式摔跤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跟上了世界摔跤的潮流,在一些级别上,我国运动员且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中国式摔跤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健身性和表演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使得目前在各地有众多的练习者和爱好者。

二、我国现代摔跤的三大流派

中国式摔跤在我国的河北省最为流行。而河北省的摔跤又分为三大流派,就是以保定为中心的保定跤、以北京为中心的北平跤、以天津为中心的天津跤。

保定跤特点是跤快,注重速度、大架势。保定快跤擅用小绊子来摔倒对手,长于以小制大。老一代跤手有平敬一、张凤岩、白俊峰、满老明等,后来又有常氏四兄弟常东升、常东如、常东坡、常东起和闫益善、马文奎等。

北平跤是继承清代“善扑营”的风格,摔法以力量为主,动作慢、架势小,俗称“黄瓜架”。跤坛前辈有沈友三、宝善林、杨春恒、熊德山、满宝真等。

天津跤集北平跤与保定跤之长,结合它们的特点,加上天津跤突出功夫技术的运用,更加讲究手法、撩法、绊子的结合,动作敏捷、刚猛。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拥有一大批跤坛高手,如王文海、李文启、白宝森、许文林、于永泉、卜恩富等,更有赫赫有名的天津“四大张”——张鸿玉、张连生、张魁元、张鹤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