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乒乓球在中国的“国球”称号就是这时由国际舆论而来,当时媒体称中国是“世界头号乒乓球国家”。中国的乒乓球技术不仅推动了世界乒乓运动的发展,而且在国内也掀起了打乒乓球的高潮。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群众基础。中国乒乓球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祖国争了光,也为世界乒乓球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乒乓球热”由此掀起。

(一)乒乓球运动进中国

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经理王道平去日本采购物品时,看到了乒乓球表演并买了10套器材带回了上海。为招揽顾客,王道平就在店中摆上并亲自作示范和演示,此举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乒乓球产生了兴趣。时间一长,乒乓球运动在上海学生中时兴起来,随之流行于广州、北京、天津等城市。但当时参加的人员较少,参加者均是地位较高的上流社会人士。

(二)旧中国的乒乓球运动

1918年,上海最早成立了全市乒乓球联合会。后来,一些球队纷纷建立。1923年,全国乒乓球联合会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乒乓球的发展初期,此后组成的中国队在1925年与日本选手在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对抗赛,并以9:2获胜。1927年,中国队曾接受日本邀请进行了访问比赛,4胜2负的战绩也曾激发了民众的练习热情。1935年,中华全国乒乓球协进会在上海成立。但当时的中国乒乓球运动仅限于在几个大城市的上层社会中开展,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都较低,虽在1935年也举行过全国乒乓球比赛,但参赛队伍仅8个。由于组织无序,最后的排名也成了乒坛历史上的一个笑谈。当时的国际乒联主席蒙塔古曾致电中国表示欢迎加入国际乒联并邀请参加第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但终因经费困难未果。

与此相比,处在艰苦条件下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体育运动开展得热火朝天。我党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创造条件让根据地人民群众和部队战士锻炼身体,增进广大军民的身体健康。干部还亲自参加、以身示教,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经常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打乒乓球。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乒乓球运动

1949年1O月1日,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全国体育工作的开展,乒乓球运动也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蓬勃发展起来。1952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全国乒乓球比赛,有6个行政区和铁路系统的男、女共62名运动员参加,首任国际乒联主席蒙塔古应邀出席了大会。当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乒乓球部加入了国际乒联。自1953年起,中国正式走进国际乒坛。从1953年到1957年的4年,中国队的技术水平已经逐步被世界认识,比赛成绩也提升到世界强队行列。

在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上,中国选手容国团书写了我国乒乓球的历史,获得了我国乒乓球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1963年(第27届世乒赛)、1965年(第28届世乒赛)中国选手连续三届获得团体、单打冠军,尤其是第28届,我国选手获得5项冠军,成为世界乒坛的新霸主。乒乓球在中国的“国球”称号就是这时由国际舆论而来,当时媒体称中国是“世界头号乒乓球国家”。中国的乒乓球技术不仅推动了世界乒乓运动的发展,而且在国内也掀起了打乒乓球的高潮。全国大地一片“乒乓热”,学校里到处可见垒起的砖石乒乓球台,下课后学生蜂拥而至,争相打几下。万人争打乒乓球的局面一时间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形成。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群众基础。

20世纪70年代,我国乒乓球健儿共获得11项世界冠军;8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在第36届世乒赛上又囊括了7个项目的金牌,创下了世界乒乓球史上的新纪录。中国乒乓球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祖国争了光,也为世界乒乓球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中国乒乓球队走向世界历程简介

1.求索期(1953—1957年)

1953年,中国首次派队参加了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20届世乒赛。当时报名参赛的男子团体队伍有14个,女子团体队伍有10个,结果中国男队被评为一级第10名,女队被评为二级第3名。

中国乒乓球队初涉世界乒坛,没有被当时的高水平运动员吓倒,也不盲从,而是坚持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坚持在自己技术长处的基础上,吸收其他选手的技术特长。欧洲选手削球多,我国当时应对能力较差,为此,当时有意识地培养了一批横拍削球选手。

第21届世乒赛、第22届世乒赛我国未派选手参加。

1956年,第23届世乒赛上,中国男队被评为一级第6名,女队被评为一级第11名。这次参赛使中国队认识到光靠快和狠还不行,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还要提高准确性,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1957年,中国又派队参加了第24届世乒赛,男、女队均杀入决赛。赛后,男队被评为一级第4名,女队为一级第3名。男队员王传耀和女队员孙梅英分别被评为世界男子、女子第7名优秀选手。

2.争光期(1959—1965年)

在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上,第一次参加世乒赛的中国选手容国团过五关斩六将,连闯八关,夺取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是发出夺取世界冠军豪言的第一人,他说到做到,做到了“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听到中国乒乓球队的喜讯后,中央领导非常高兴,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容国团及其队友们并观看了乒乓球表演。

在这一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已显示了相当的整体实力,男、女团体获第3名,邱钟惠、孙梅英获女子单打、女子双打第3名,王传耀、孙梅英获混双第3名,男子单打也有4人进入了前8名。

1961年的第26届世乒赛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全国上下非常重视,集中运动员进行训练,集体研究对付弧圈球的办法。为了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几位老队员主动放弃自己的打法。模仿日本的弧圈球,让主力运动员尽快了解和掌握应对措施。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对主力队员是莫大的鼓舞。第26届世乒赛终获圆满成功,中国队获得了3项冠军(男团、男单和女单)、4项亚军(女团、男单、女双和混双)和8个第三名。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乒乓球热”由此掀起。

1963年第27届世乒赛,中国队获得了3项冠军、2项亚军和7个第三名,由此确立了中国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也领导了世界乒乓球技术的新潮流。本次比赛,中国的两名削球选手(张燮林和王志良)夺取了男双世界冠军也让世界为之一振,中国主力队员的打法多样化,更显示了中国男队的实力优势。

中国男队两捧“斯韦思林杯”后,女队再也坐不住了,特别是在第27届世乒赛上,凡沾女子边的都没中国队的份。为了帮助女队端正态度、放下包袱,徐寅生专门给女队讲了自己打球的体会,充满辩证法的讲话使女队大受鼓舞,这篇讲话也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赛前,贺龙副总理亲自来到中国乒乓球队驻地,鼓励女队向男队学习。领导的关心、队友的支持帮助女队在第28届世乒赛上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夺取了世乒赛女团冠军,首次获得“考比伦杯”。

中国队在第28届世乒赛上,获得了5项冠军、4项亚军和7个第三名,在世界上引起了震动。这一阶段,是我国乒乓球运动的昌盛时期,近台快攻和削球防守型打法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体现了我国乒乓球选手打法的百家争鸣、相互促进。

3.拼搏期(1971—1987年)

第29届、第30届世乒赛中国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参加,在中断与世界往来的4年时间里,欧洲选手吸纳了中国的近台快攻技术,在原来弧圈球的基础上,创立了近台快攻加弧圈的新技术,使其打法有了长足的进步。

面对现实,中国乒乓界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为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展开了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在原来“快、准、狠、变”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转”字,将其技术融入中国的快攻打法之中,并提出直拍用反胶打快攻的设想。之后,很快就涌现了如郗恩庭、郭跃华、齐宝香、曹燕华等用直拍反胶取得可喜成绩的优秀运动员。

20世纪70年代共举办了5届世乒赛,设金牌35枚,中国队获16.5枚(其中男团3枚、男单1枚、男双1枚、女团3枚、女单3枚、女双2.5枚、混双3枚),占金牌总数的47.14%。1973年第32届世乒赛,瑞典男队将冠军从中国队手中夺走。中国女队在第31届、第32届世乒赛上遗憾地令团体冠军两次旁落。在1979年第35届世乒赛上,中国女队取得全部冠军,就连与男队员合作的混双也获冠军,但是男队在所有项目上均告失败。这次中国男队的全线失利,引起了中国乒乓界的震动。

但是中国男队发愤图强,重视技术创新,组成了一支年纪轻、人员新、打法新、敢拼搏的队伍。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次世乒赛中,女队仍获全胜,男队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创造了一个同时获得7项冠军和5个单项亚军的新纪录,这在世乒赛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以后的三次世乒赛中,中国队均获6项冠军。4届比赛(第36~39届)共设金牌28枚,中国队夺得25枚,占金牌总数的89.29%。每枚金牌的取得都历尽艰苦,来之不易,中国队在世界乒坛的地位已显而易见了。

在第31~39届世乒赛中,共设金牌63枚,中国队获得41.5枚,占金牌总数的65.87%。这一时期,中国队夺得了7次男团冠军、7次女团冠军、7次夺得女单冠军和混双冠军、5次男单冠军、3次男双冠军、5.5次女双冠军(与朝鲜运动员合作一次,冠军次数记0.5)。

4.徘徊期(1988—1994年)

1988年汉城奥运会,乒乓球第一次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选手在4个项目中男子双打获得金牌。女子单打获金、银、铜牌。然而在长期的胜利中,对一些隐藏的失败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80年代最后一次世乒赛上,中国女队战果辉煌,获得了女团、女单、女双的全部冠军,而男队却一无所获。

在1991年第41届世乒赛上,中国女队获得女单、女双、混双冠军,女子团体以2:3败给朝鲜队,屈居亚军;在第42届世乒赛上,中国队痛失女单冠军,而男队除第42届世乒赛夺得一个男双冠军外,男子团体和男子单打在第40~42届世乒赛期间竞未获得一项冠军。尤其是在第41届世乒赛上,中国男子团体仅获第7名,中国乒乓球男队一时跌入谷底,女队也遭遇困扰。

尽管在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夺取了4个比赛项目的3枚金牌(邓亚萍获女单冠军,王涛、吕林获男双冠军,邓亚萍、乔红获女双冠军),但中国队已连续三届在世乒赛上与团体和单打冠军无缘。享有“双保险”之称的邓亚萍与乔红也遭遇海外兵团的阻挠,这是14年来女队在世乒赛中首次未进决赛,这些现象,引起了中国乒乓球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国乒协分别举办了全国乒乓球奥运重点省市的男队主教练和业余体校教练员研讨班,分析形势、确定方向、言深意切、切中时弊,并确定了训练的原则和方向,这对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腾飞期(1995年至今)

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在我国天津举行,中国队经过6年的磨砺,在思想和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最终,在这届比赛上,中国队以囊括7项金牌的成绩回报了祖国人民的期待和关心。孔令辉荣登最高领奖台,成为男子单打冠军;邓亚萍又将女单桂冠重新戴回自己头上;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金牌也全部由中国选手夺得。自此,中国乒乓球男队走出困境,女队也摆脱了困扰,中国乒乓球队迎来了战绩上的又一个高峰。

在1996年第26届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4枚金牌全部被中国队获得。

在第44、45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均获6项冠军。

第27届奥运会,中国队第二次包揽4枚奥运金牌

第46届世乒赛,中国队又第三次获得了7项冠军。

第47届世乒赛,中国队夺得了7项冠军中的6项。

第48届世乒赛单项比赛于2005年4月30日~5月6日在中国上海拉开帷幕。在自己的国土上比赛,我国运动员更加斗志昂扬。经过7天的奋战,我国运动员取得了5个单项的全部金牌。比赛期间,人们为了一睹选手风采,门票竟被炒到了3000元一张。本次比赛也使我国在世乒赛上的金牌总数突破100枚。

第49届克罗地亚萨格勒布世乒赛,中国队再次包揽5个单项项目的冠军。

第50届日本横滨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又一次展现超群实力,第四次囊括5个单项项目的金银牌,第七次包揽5枚金牌(男单王皓,女单张怡宁,男双王皓、陈圮,女双郭跃、李晓霞,混双李平、曹臻)。整届比赛好似一次中国队的专场表演,出神入化的球技让观众们无不惊叹叫绝。中国乒乓球队真正成为当今世界乒坛的领军霸主。

50年来,中国乒乓球队经历了风风雨雨和艰难曲折,尽管前进路途曲折,不够平坦,但却是凝聚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渗透着教练员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更包含了广大运动员的心血和汗水。中国乒乓球选手自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容国团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到2009年5月的第50届世乒赛,共获得金牌166.5枚(第34届世乒赛女双冠军为中国的杨莹和朝鲜的朴英玉,因此中国得0.5枚)。其中,奥运金牌20枚,世乒赛金牌112.5枚,世界杯金牌34枚。

(五)中国大众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大众乒乓球运动经历了从自我成长到全民发展的历程,如今已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1.自我发展期(1949—1961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心全国体育工作的开展,群众体育得到蓬勃发展,许多项目走进了基层体育中,使人民对体育项目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然而自1953年中国队首次参加世乒赛之后,我国体育事业将工作重点放在竞技体育中,国民大众体育几乎是随着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自发成长。乒乓球运动由于对身体条件的要求不高和场地、器材的随意性,成为群众乐于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虽然没有举行较大规模的群众乒乓球比赛,但是大家还是喜欢在空闲时利用简易球台打打乒乓球锻炼身体。乒乓球运动趣味性强、易开展,在群众中普受欢迎,使得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国民生活中经久不衰,小小银球在中国国土上快乐地成长。

2.鼓舞发展期(1961—1995年)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中国举行,处于进步中的中国乒乓球队在本次家门口举行的世乒赛中大放异彩,成功地举办了这次大赛。世界高水平的乒乓球技术也与中国民众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加上中国队在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乒乓热情。群众中的业余爱好者纷纷模仿世乒赛选手的特有技术,大家互相交流、研究,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对乒乓球技术的“研、学”之风。大众乒乓球水平由此突飞猛进,更给乒乓球运动在全民中的开展增添了动力。

第26届世乒赛后,虽然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绩起起伏伏,但是乒乓球运动已经深入中国大众的生活,成为国民体育的共同选择。不仅成年人纷纷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来,而且许多家长也为孩子选择了乒乓球。一时间,许多乒乓球少年培训班开展起来,为许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快乐乐园。孩子们定期到培训班里进行乒乓球训练,并有专门的教练员在旁指导,乒乓球在带给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同时,也在年轻一代中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虽然此时国家体育事业的重点还在竞技比赛上,但是群众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始终如火如荼、代代不息。

3.全民发展期(1995年至今)

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各地大范围、频繁地开展全民体质促进活动,既要举行体育比赛,又要将体育观念深入群众生活。政府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开展适合各年龄段的体育活动,鼓舞群众投入到体育生活中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实现全民体质增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体育运动全民化的开始。这是由政府主持、以群众作为参与对象、以发展群众体育运动为工作重点的体育工作方向的重大改革。党和人民政府在紧抓竞技体育成绩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要想从体育大国变为体育强国,单靠竞技成绩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提高全民体育水平和体质水平,使国民参与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才能真正建成运动水平普遍提升的体育强国。

在国家着手发展全民体育的形势下,全国掀起了全民运动的浪潮,乒乓球作为“国球”,也成为许多群众青睐的体育项目。许多地区的村、镇、社区借助这次“体育风”,利用行政拨款,为群众购置了公共使用的乒乓球器械,便于群众随时投入运动。很多地方经常出现场地供不应求的情景,全民健身被推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高潮。而在全民健身的浪潮中,乒乓球运动得到了迅猛普及,几乎成为任何人拿起球拍都能上手的全民项目。如今,全民健身风将乒乓球运动带进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推向了全民参与的巅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