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同舟共济精神,消解成员隔阂

重同舟共济精神,消解成员隔阂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维护家庭秩序:重同舟共济精神,消解成员隔阂由于迁徙过程的艰辛,定居之后又必须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客家要立足、繁衍、发展,就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客家民系内部关系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又据近人调查,从明、清至新中国成立以前,陆川全县共有各姓祠堂420多座。“自家人”情结使客家人能够同甘共苦,发挥协作与互助的精神,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重同舟共济精神,消解成员隔阂_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三)维护家庭秩序:重同舟共济精神,消解成员隔阂

由于迁徙过程的艰辛,定居之后又必须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客家要立足、繁衍、发展,就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客家民系内部关系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美国《新不列颠百科全书》所指出:“……迁居到华南的中国北方人即客家人,是一个非常勤奋和精明的群体,他们团结得十分紧密。”[25]

在平时生产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客家人以家庭为核心,以家族为本位,一个家族就像一个小社会。修订详尽的族谱、家谱,以“敬祖收宗”、“尊祖重本”、“启裕后昆”,加强内部凝聚力;制定明确的族规、家规,以约束个人行为,加强家庭之间和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同时,为提供族亲联系的空间平台,也为贯彻执行族规家规,体现它的权威性,客家人建立了祠堂。在客家人的聚居地,祠堂建立蔚然成风,以客家大县博白为例,各地、各姓皆有祠堂,只是规模大小、祭祖祠堂的人数多少有所不同而已。广西陆川县更以“祠堂多”而远近闻名。据地方志记载,早在清代,陆川就有各姓宗祠逾百座。又据近人调查,从明、清至新中国成立以前,陆川全县共有各姓祠堂420多座。[26]

除了靠族谱、族规、祠堂等维持家庭之间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秩序的和谐外,约束客家人行为的还有以“祖宗言”为纽带的“自家人”情结。客家人见面,只要一方讲客家话,对方会马上反应:“自家人哩!”于是彼此的陌生感会立即化解,亲密感油然而生。“自家人”情结使客家人能够同甘共苦,发挥协作与互助的精神,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例如清咸丰、同治年间的粤西“土客械斗”,几户钟姓客家人狼狈逃离恩平,至广西永安州联手从事屠宰业,依靠互相扶持,诚信经营,短短几年间,共同垄断了县城的生猪屠宰业,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能够互相帮助,济困救贫,少讲报酬,甚至不讲报酬,客家人的“蒸尝”机制就是基于“自家人”的感情基础出现的。蒸尝是秋冬祭祀名,蒸尝来源于族人量力捐助,或由族人按房派捐,或有族人违背族规罚款提供,还有绝户所遗财产拨入等。蒸尝的支出由族内分配,除了祭祀、办学、兴修祠堂,还用于扶困济弱,使失去生活的依靠的弱者(鳏夫、寡妇、孤老、残疾者等)和贫者有赖于“自家人”的接济,日有所食,岁有所依,嫁娶、丧葬得到帮助,这就减小了家庭间的贫富差距。根据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由低向高排列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在蒸尝机制实施的过程中,富者提供蒸尝资金,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会获得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弱者、贫者接受蒸尝,改善生活,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受到来自社会群体的温暖,就会去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可以说,蒸尝机制对客家社会内部稳定所起的作用,不仅显现在物质上,还显现在精神上。让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使群体的精神追求愉悦,蒸尝机制是保持客家大家庭和谐的理想选择,也是维系客家小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