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庆市区县电影公司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重庆市区县电影公司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时间:2022-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市各区县电影公司和忠县的情况基本相似,整个农村电影市场一片颓势,而作为市场主体的区县电影公司,只能在无奈中苦苦挣扎。但是,重庆市县区电影公司的改革由于各县区实际情况的不同,改革的步伐也大不相同。

二、重庆市区县电影公司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转瞬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带给重庆这个城市的是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然而这近三十年的历程,对电影、电影公司、电影从业者(尤其是区县)来说,却在感受改革春风拂面的同时,悉数着酸甜苦辣的记忆:

(一)复苏与辉煌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惨遭十年动乱破坏的中国农村电影逐渐复苏,一批曾被禁锢的国产优秀影片重返银幕,一大批优秀故事片、美术片、戏曲片问世,以及一批香港影片和外国进步影片也相继与观众见面,再一次迎来了农村电影放映的春天。电影放映业的复苏,大大刺激了电影战线的工作者,他们皆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增映电影场次,提高放映质量,改善服务态度,赢得了大量观众。仅就重庆市大足县为例,1978年起,电影放映场次、观影人群数量、发行收入和利润逐年上升,到1982年,全县放映场次达16441场次,观众10887148人次,发行收入210935元,单国办电影院队获利润133978.78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随着农村电影放映业的蓬勃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网的建设成为必然。各县区相继举办社(乡)、队(村)、专业户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加快农村电影放映队的发展。截至1985年底,大足县全县各类电影放映院队已发展145个,其中国办电影院5个,乡办电影院4个,科教电影队7个,工矿电影队2个,乡、村办电影队51个,专业户电影队66个。

(二)滑坡与低谷

进入90年代,随着电视的逐渐普及,观看电影的农民逐年减少,全国各地农村电影市场呈现衰落的态势,大批影院由于收入不济不得不关停并转,众多电影放映队相继停办停映。截止到1993年底,北京农村电影放映队在册数为501个,但真正活动的只占五分之一。同样,重庆市农村电影放映队在册数为248个,但实际继续放映的也仅有50个。忠县原为四川万州区所辖县,1996年纳入重庆管辖。随着电影市场的凋敝,县电影公司属六家电影院,到2005年仅存忠县电影院一家。东城、马灌电影院因收入不济分别于1994年和2000年撤销,乌杨电影院处于三峡水位三期移民地段,2005年被撤销,获国家赔偿移民资金53万元。拔山电影院因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经忠县国资局同意,忠县电影公司于2000年整体出售,忠县电信局以70万元的价格购买。县内原有的8个私人电影队,也因维系艰难不得相继停办。各工矿及学校电影队全部于1993至1997年间相继解体。至此,忠县农村电影市场只有县电影公司“光杆司令”苦苦支撑。重庆市各区县电影公司和忠县的情况基本相似,整个农村电影市场一片颓势,而作为市场主体的区县电影公司,只能在无奈中苦苦挣扎。在大众文化逐渐兴起的同时,电影文化却成为一片寂寞荒原。

(三)国家有关农村电影的政策相继出台

“2131工程”(1)实施前,重庆市县区级电影公司的业务主要靠为所在地中小学生放映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电影,其收入成为公司经营的主要收入。但是1995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禁止学校向学生收取包括电影费在内的若干费用,由此,教育电影的放映停止达一年半之久,大多数电影公司的基本运转难以维系。

国家实施“2131工程”以后,为改善农村电影的放映,重庆市政府先是出台了“五千场电影下乡”的政策措施,紧接着,2006年9月,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惠民工程,自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3300万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以保证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

惠民工程不仅给广大农村居民送去了久违的文化享受,同时,也给区县电影公司和农村放映队员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尤其是那些终年挑着放映机,走乡串户的农村电影放映员们,实施惠民工程以后,一个月平均算下来,收入超过千元。这在远离重庆主城区的县区农村,也算不小的收入了,比起那些打工在外的农民工,放映员觉得很满足。

(四)市场化运作与改革

改革是大势所趋,在这一点上,区县电影公司上下都没有意见。但是,重庆市县区电影公司的改革由于各县区实际情况的不同,改革的步伐也大不相同。有的地方政府从县域文化发展的需要提出电影公司改制的预案,有的则是电影公司从公司经营现状考虑,着眼于公司的发展前景,向政府申请公司改制。也有的县区电影公司名存实亡,与其继续不理不睬,不如早作了断。出于各种考虑,电影公司改制成为几年来电影公司发展过程中最受瞩目也最富争议的话题。自2002年起,重庆市相继有黔江铜梁梁平武隆、荣昌、巴南、南川、合川等多家电影公司改制完成,万州、大足、綦江、永川、北碚等县区改制正在进行之中。尽管电影公司改制是大势所趋,但也有一些电影公司面对改革的声势,却并未有大的动作。比如江津、长寿涪陵、忠县等公司,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较好,在电影经营发展中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用他们的话说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公司更好的生存,现在公司一切良好,改又何必?到底电影公司的改革是一刀切,要改都改,还是因地制宜,因企而改呢,如果改又该以什么模式来改呢?

惠民工程的收入对于电影公司巨大的经营压力而言,还是远远不能让他们走出困境的。电影公司无论是改制后,改制中,还是尚未将改制纳入议事日程的,在市场化的今天,都在努力开拓电影市场,盘活资产并合理利用,多样化经营,拓宽发展思路。电影院的经营,一般多以电影放映为主,但收入甚微,有些电影院为吸引观众,打出诱惑性的广告牌,甚至任意添加“误导性”的电影片名,然而这些拙劣的方法或许一次有效,观众上过一次当后,就失灵了。

电影院的主要收入要靠场地出租,承办会议展览,歌舞表演等大型活动。电影公司一般处于县区中心地段,且固定资产额较大,有大量的门面可供出租,目前,这是维持电影公司生存的主要收入渠道。同时电影公司开展市场化经营,影企联姻,与联通公司、移动公司等大型公司联合,以放电影的形式为公司做宣传,公司为电影买单。同时也与税务财政交通等职能部门联合,以电影为宣传阵地,把政府的各项政策植入民心。

【注释】

(1)“2131工程”是国家广电部、文化部等五部位于1998年提出的跨世纪农村电影工程和文化建设项目。即在21世纪实现每一个行政村(社区)每一个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将“2131工程”列入七大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著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