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庆市金融发展历程

重庆市金融发展历程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直辖以来,重庆金融保持快速稳健运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规模持续壮大,服务功能明显加强。同时,保险中介机构快速发展,重庆市共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36家,兼业代理机构3 756家。保险业充分发挥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已成为重庆金融业的发展亮点。金融总量迅猛增长,有力支撑了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直辖以来,重庆金融保持快速稳健运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规模持续壮大,服务功能明显加强。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强调要促进重庆金融加快发展,在国家层面提出要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凸显了国家战略,重庆金融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一)直辖十年重庆金融发展状况

直辖十年来,重庆市银行组织体系趋于完善。形成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分行为主体,全国性(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并存,外资银行重庆分行为补充,功能齐备、分工合理的银行组织体系。改革重组实现重大突破,重庆农村信用社成功改制成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万州商业银行成功重组为重庆三峡银行,重庆银行完成重组。截至2006年末,共有政策性银行分行2家,国有商业银行分行4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市级农村信用联社1家(辖38个区县独立法人联社),农村合作银行1家,外资银行分行4家,外资银行代表处1家。

证券业在改革调整中发展。证券经营机构交易量大幅上升,上市公司市值增长迅速;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期货市场逐步规范,期货交易量稳中有升。截至2006年末,重庆辖内证券经营机构数总计63家,总资产累计223.9亿元,证券投资者开户数102.5万户。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已重组成功。2006年,重庆辖内证券经营机构累计代理证券交易额1 963.2亿元,基金交易额累计21.2亿元,国债交易额累计47.1亿元。

保险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初步形成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并存,中资与外资公司共同发展,国有控股、股份制、政策性等多种形式互为补充的保险市场新格局。截至2006年末,重庆市共有2家法人机构、20家分公司、1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管理性保险公司、956个营业性分支机构(不含法人机构和分公司)。同时,保险中介机构快速发展,重庆市共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36家,兼业代理机构3 756家。2006年,实现保费收入93.24亿元,是1996年的7.3倍。保险深度2.67%,保险密度294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1.4倍和6倍。保险业充分发挥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已成为重庆金融业的发展亮点。

非银行金融机构稳定发展。现有法人类信托投资公司2家、邮政储汇局1家、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4家。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和资产重组,注册资本超过16亿元,累计管理信托资产200多亿元,资本规模和盈利水平居全国同业前列、西部第一。

融资规模不断增长,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末,重庆市间接融资存量4 143.6亿元,是1996年末的4.5倍。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基建贷款1 300多亿元,占比较1996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农业贷款超过27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重庆市基础设施改善和“三农”经济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从无到有,目前已超过500亿元,在全部间接融资中的比重超过12%,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提升消费层次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年来,重庆市实现直接融资共114.36亿元,比直辖前增加近71亿元。其中通过股票市场融资87.01亿元,比直辖前增长3.6倍;发行企业债券27.35亿元。截至2006年末,重庆29家境内上市公司(A、B股)市价总值511亿元。辖内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辖区28家应股改公司,已有26家进入股改程序或完成股改。

金融创新日趋活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重庆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把新的业务领域、新的业务品种、新的效益增长点作为发展重点,大力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各商业银行积极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四大营销渠道的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银行卡产业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06年末,重庆市16家发卡机构共发行各类银行卡43种,发卡总量累计3 270万张,且银行卡刷卡消费金额持续提升。

地方金融机构深化改革,综合实力逐步增强。重庆银行已完成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人民币2.88亿元增加到15.16亿元,资本金规模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之后,列全国第六、西部第一。重庆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2006年末平均资本充足率10.51%,比改革前的2002年末上升1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占比10.55%,比2002年末下降了26个百分点。金融资产质量有效改善,应对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

直辖十年是重庆金融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金融环境大幅改善的时期,区域金融风险不断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和整体盈利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重庆市银行业通过剥离、核销等手段大幅减少存量不良资产。至2006年底,重庆市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已下降到6%左右,处于西部地区较低水平;银行盈利能力稳步有效提高,2006年重庆市银行业盈利70亿元,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同时,通过灵活运用多种金融手段,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夯实了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基础。

(二)“十一五”期间重庆金融发展状况

金融产业快速壮大,跃升为支柱产业。“十一五”末,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96.6亿元,是5年前的2.7倍。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高,达到6.3%,连续两年超过5%,已经成为重庆市经济支柱行业。金融拉动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2010年,金融对经济的贡献率为6.6%,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行业从业人员近15万,5年翻了一番。

金融总量迅猛增长,有力支撑了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重庆市金融资产超过1.9万亿元,是5年前的3倍多。信贷增势迅猛,存贷款分别达到13 613.9亿元和10 999.9亿元,分别是5年前的2.8倍和2.9倍,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贷款余额首次迈入万亿元大关,为全国第16家、西部第2家。存贷比81%,排名全国第5,全国信贷资源向重庆聚集的态势初步显现。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2005年的1.09∶1增至2010年的1.4∶1,充分说明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金融深度大幅提升。证券市场建设呈加速态势,5年新增上市企业15家,其中2010年上市7家。上市公司总数47家,其中境外上市企业13家,总市值4 071.6亿元,是5年前的10倍多,证券化率达52.5%。5年来累计通过证券市场融资947亿元,其中股票498.4亿元、债券448.6亿元。保险业保持高速运行,保费收入321.1亿元,较2005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速3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保险深度达到4.1%,保险密度达到1 123元,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5.1万亿元,是2005年的3.2倍。

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体系比较完备。2006—2010年,重庆市以银行、证券期货、保险机构为主体,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类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为重要辅助的机构体系已经形成。银行数量西部领先,各类银行总数48家,5年来新增26家,现有市级法人银行3家、外资银行及代表处10家。证券期货业稳步发展,35家证券公司在重庆市设立了98家证券营业部,新增35家,增长56%;法人期货公司5家,期货营业部19家,新增16家,增长超过5倍。保险公司总部经济优势突出,“十一五”期间新设法人保险机构3家,法人保险机构数量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领先,另有市级分公司34家,5年新增14家。新型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类机构、金融(融资)租赁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总数达到283家,资本金合计达到371.9亿元。

总部在重庆的法人金融机构实力增强,整体发展水平西部领先。改革重组实现重大突破,重庆农村信用社成功改制成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万州商业银行成功重组为重庆三峡银行,重庆银行、西南证券完成重组。资本实力大幅增强,重庆银行等7家市属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资本金不断壮大,合计达到198亿元,增长219%。资产质量大幅提升,法人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2005年的81.3亿元降至2010年的26.2亿元,下降68%,整体不良贷款率由2005年的12%下降至2010年的0.99%。上市进程迈出重要步伐,西南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成为西部首家大型综合类券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境外上市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市法人金融机构上市工作西部领先,本地金融机构得到了全球投资者认可。“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已在市外开设银行分行2家、村镇银行2家,证券营业部19家,期货营业部24家,省级保险分公司15家、保险分支机构90余家。融资性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也正在以各种方式“走出去”。

金融创新亮点纷呈,金融发展内生性动力更为强劲。金融要素交易市场“七朵金花”绽放,继重庆联交所之后,5年间新设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6个交易市场,已累计实现交易金额近1 900亿元。随着市场功能加快完善、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市场资金和信息的聚集效应不断显现。农村金融创新“破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启动林权、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已设立村镇银行1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2家;创新服务方式,消除了农村金融服务零网点乡镇。外汇管理机制创新全国领先,实施“事前便利,事后监管”的外汇管理制度创新,促成惠普结算中心顺利落户重庆并高效运转,开创了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新模式;首创国际电子商务交易真实性认证体系,吸引贝宝结算公司落户重庆,实现电子商务跨境结算便利化;力帆进出口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市场的民营企业。

金融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区域金融运行安全稳定。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业,5年内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06〕11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体系初步成型。2009年,重庆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金融办)升格成为重庆市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直属机构,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先后组建政府金融办或明确金融服务牵头部门,对金融的行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金融法治环境趋好,建立了金融应急预案、金融仲裁院、金融审判法庭等协调工作机制,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妥善应对和有效处置了金融风险,有力保护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征信系统更加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查询量分别是5年前的3倍和21倍。良好的发展环境助推金融机构运行质量大幅提高。到2010年底,重庆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99%,比2005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排名升至全国第6。银行盈利263.8亿元,是2005年的9.1倍,远高于资产增速。资产利润率由2005年的0.6%升至2010年的1.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期间是重庆市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项重大举措取得重要成效,金融业强势崛起、实现历史飞跃,奠定了金融中心发展基础和格局。经过5年的爆发式增长,重庆金融业已经初步具备向更高标准和更高水平冲刺的条件。但仍应清醒认识重庆市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总量不足,对外辐射水平不高,离金融中心要求差距比较明显。二是金融创新和对外开放还需更大突破,应进一步加强金融跨行业信息互通和产品技术合作,激发金融发展的协同效应,充分对接和引进全球金融资本、管理和技术,促进金融对外开放。三是金融政策环境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重庆市支持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与周边其他地区相比不占明显优势,金融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领军人才、高端专业人才、国际金融人才较少,不能满足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四是推进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机制亟待强化。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定位,必须进一步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强力支持,形成部市共同推进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机制和良好局面,汇集市外各方力量,整合重庆市资源,加快实现建成金融中心的战略任务。

(三)近年来重庆金融发展状况

“十二五”以来是重庆金融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重庆市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围绕中央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坚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着棋活、全盘皆活”,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发展壮大,“百业兴则金融兴”。坚持改革重组、创新和开放的工作方针,着力推动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创新,发展中小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建设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打造内陆金融结算中心,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辐射力,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成以产业发展和投融资活动为基础的结算型区域性金融中心框架体系。加强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防范因金融资产规模增长过快、放大杠杆比例过高等因素导致泡沫、坏账,进而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运行安全稳定。

“十二五”初期,重庆金融保持快速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04.7亿元,同比增长41.5%,增速高居重庆市各行业首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排名全国第4位。全行业资产规模约2.57万亿元,增长27%。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加快增加,总数达到241家,新增36家,其中银行达到61家,居西部城市第一位。创新型金融机构快速发育,总数达到413家,资本金合计850亿元,股权投资类企业、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数量分别增长46%、60%和251%。花旗贷款公司成立、重庆汽车金融公司获批。融资服务能力持续提高,贷款余额13 195.1亿元,新增2 206亿元,增幅20%,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存贷比82%,全国第5。非银行渠道实现融资829.5亿元,占融资总量比重27%,其中证券市场融资466.1亿元,4家企业上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1家;泰康保险30亿元资金投资重庆市。实现保费收入311.8亿元,同比增长9.9%,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保险等重点险种呈快速发展态势。

2011年,重庆金融不断创新服务开放,争取到在全国首批开展外资股权投资基金试点资格,7家基金签署合作协议,参与试点。在全国率先制定跨境人民币设立外资基金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引进了全国首家跨境人民币基金。创造性运用FDI政策,在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的支持下,率先在全国设立外商独资、合资小贷公司,新引进13家,2家增资,引进外资6.14亿美元,成为金融对外引资的重要通道。创新引资平台,成功签约设立重庆小贷公司融资中心,2年内吸引外资6亿美元;成功吸引太盟基金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有望使重庆成为全国小贷公司资产转让、融资中心。

2011年,重庆新引进外资银行3家,开业外资银行16家,数量居西部第一。支持外资法人保险公司增资扩股,做大做强,利宝保险保费规模跃居全国外资保险公司第二位。通过引进机构,吸引外资1.47亿美元。加快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建设。2011年,惠普结算中心运行顺利,结算量2 500亿元。贝宝结算公司开始运行,宏碁、华硕、伟士、佳杰先后设立结算机构。市政府与阿里巴巴、中国邮政集团、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签署结算合作协议。引进深圳电子结算中心打造金融后服基地,新设重庆金融结算中心和重庆金融后援服务中心。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量达到150亿元,同比增长13倍。

2013年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意见》(渝府发〔2013〕3号)出台,确立了到2017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区域性综合型金融中心的目标,明确了发展的任务。2013年以来,重庆金融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做大总量、拓宽渠道、创新发展。截至2013年底,重庆市新设小贷公司55家,分公司2家,新增注册资本198.50亿元,小贷公司累放贷款2 074.05亿元,年末贷款余额553.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0.8亿元,95%的贷款投向中小微企业,80%的贷款期限在半年以内,平均单户贷款在260万元以下,不良贷款率0.22%,提取各项风险拨备余额达9.45亿元,实现税后利润46.25亿元,各项税金12.34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庆市2家信托公司实现信托资产余额合计2 886.08亿元,比年初增加1 318.51亿元,同比增长84.11%;昆仑租赁实现融资租赁资产余额454.61亿元,比年初增加102.74亿元,同比增长29.2%;2家财务公司实现资产余额92.62亿元,比年初增加33.21亿元,同比增长55.9%;汽车金融公司实现资产余额5.64亿元,比年初增加0.33亿元,同比增长6.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