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于宏大叙事中重塑史诗英雄形象

于宏大叙事中重塑史诗英雄形象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在战争情景中重塑民族英雄群像黑格尔曾认为只有从时代与民族中派生出来的事件才能成为史诗的对象,作家选择这样的事件,还必须把它置于时代的、民族的宽广世界中去。

一、在战争情景中重塑民族英雄群像

黑格尔曾认为只有从时代与民族中派生出来的事件才能成为史诗的对象,作家选择这样的事件,还必须把它置于时代的、民族的宽广世界中去。也就是说,史诗总是选取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作为题材。[8]黑格尔进一步强调史诗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上民族对民族的战争。他指出:“一般地说,战争情况中的冲突提供最适宜的史诗情景,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因为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9]战争中的冲突提供了最适宜的史诗情景,但并不等于说一切描写战争的作品都具有史诗性。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史诗性质,应该看它是否表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从硝烟中走来的,本身就是一部悲壮的史诗。中国历史电视剧诸如《中国命运的决战》《长征》《延安颂》《八路军》《新四军》《雄关漫道》《井冈山》《西安事变》等把中国革命史这部壮丽诗篇真实地再现了出来。这些电视剧撷取了富有时代特征和蕴含社会意义的形象素材,将其作为民族回忆的一种形式,深刻挖掘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以饱含时代气息的笔触,叩击观众的心扉。

列夫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时摒弃了以塑造某个英雄人物为中心任务的传统史诗式写法,虽然他也塑造出库图佐夫、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等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但在作品中所着力表现的已不是某一个主人公而是人民群众,所讴歌的不是某一个英雄人物而是整个俄罗斯民族。恰如一位评论家所言:“《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没有主人公的小说,如果沿用古代的含义有一个主人公的话,这个主人公就是俄罗斯本身,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人。”[10]如电视剧《井冈山》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塑造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贺子珍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在这里,他们不是单个英雄人物在行动,而是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诠释“坚定信念、敢闯新路、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他们组成了一个英雄的集体,以英雄群像的形式出现,从而使作品表现出史诗般的气魄。

电视剧《八路军》在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换装、成立八路军、奔赴山西抗日前线的基础上,展开了气势磅礴的史诗性叙事篇章。此剧以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山西八路军总部、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及其抗日根据地为中心,以蒋介石国民党党部、阎锡山和卫立煌第二战区司令部、日本侵华华北司令部为背景,以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结构全剧。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以八路军抗日作战和反扫荡为主线,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圆形立体的人物群像。在忻口战役中,毛泽东虽远离战场,但他却胸有成竹,运筹帷幄,提出忻口战役成败的关键在于要派重兵把守山西的东大门娘子关和旧关的正确主张,并提出坚持在敌后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有条件的运动战的抗日作战总方针;根据战争形势,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纲领;提出与蒋介石、阎锡山等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正确策略;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作出了中国抗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以及中国人民最终会取得胜利的伟大论断,艺术地展现出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领袖的雄才大略。朱德、左权、彭德怀等指挥将领带领八路军总部转战山西,指挥八路军三大主力军团与各解放区军民携手抗击日寇。他们与国民党抗日名将卫立煌结成风雨同舟的抗日盟友,与蒋介石、阎锡山等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确保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陈赓、王震、贺龙、刘伯承、邓小平、马本斋等抗日名将同仇敌忾,共同战斗在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打了很多振奋人心的胜仗。该剧艺术地再现了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机场袭击战、雁门关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战役、黄土岭战役、黄崖洞保卫战、百团大战等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既刻画了八路军将领的用兵如神与骁勇善战,又突显出前方战士冲锋陷阵的勇猛悲壮;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大义凛然、奋勇当先的气势,大小会战的胜利削弱、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牵制了60%的日军、95%的伪军。该剧并没有着力单独去塑造某个英雄人物,而是把众多的八路军抗日将领作为一个英雄群体进行塑造,生动形象地完成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艺术创新的飞跃。总之,史诗性电视剧为众多的民族英雄塑像立传,不仅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而且寄托了当代民族理想,鼓舞、启示了后代子孙永远铭记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重塑民族史诗英雄,建构史诗宏大叙事

中国历史电视剧力图在史料的框架下,运用反复衬托的审美对比来丰富英雄人物的个性特征,准确挖掘出“这一个”典型英雄人物形象的真实内涵深度,以期达到艺术形象和生活原型的最大限度相似性的目的。

如电视剧《陈赓大将》一开始就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陈赓胆略过人、处变不惊的性格。1925年蒋介石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却遭到强敌包围,情势万分危急。蒋介石悲观绝望,意欲解散黄埔学生官兵然后自杀。胡宗南、黄维等人纷纷下跪表示要和校长共赴国难。唯独陈赓傲然独立,他认为紧急关头以死了之或只计较眼前一时一地的得失非真英雄所为,只要能突围,一切都可重新再来。蒋介石托辞黄埔不败威名尽毁己手,陈赓却认为此战失利应归罪于旧粤军改编而成的谭曙卿部,并劝蒋介石要学会大丈夫忍辱负重的气度。即使在陈赓背着蒋介石突围的路上,蒋介石还在假意责怪陈赓拉着自己逃跑陷自己于不义之地。蒋介石的懦弱伪善、胡宗南等人的畏缩无措和陈赓的精明果断、勇敢机智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然后,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后的卑躬屈膝和陈赓被捕后的威武不屈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上海笼罩在血腥的“白色恐怖”中。党组织成立了中央特科,陈赓被任命为情报科科长。陈赓和顾顺章一起去过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工作,又同是特科主要负责人,他们先后铲除了党内叛徒何家兴、白鑫等人。顾顺章护送张国焘等到达武汉后被捕,还未经严刑拷打就投降招供,主动交代自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身份,出卖了即将被假释出狱的恽代英,还帮助国民党制订破坏我党地下组织、抓捕周恩来等人的计划。幸亏我地下党员钱壮飞破译了顾顺章叛变的电报,才使党组织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陈赓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受伤,重返上海后不幸被捕。顾顺章厚颜无耻跑来劝降,被陈赓骂了个狗血喷头。陈赓受尽了各种严刑拷打,却始终坚贞不屈,真正体现了硬汉本色。他一眼看穿了顾顺章炮制周恩来叛变的假消息诱他上当屈服的鬼把戏。在顾顺章上演假枪毙的戏面前,他依然傲岸不屈。顾顺章在报纸上刊登出他已投降离党的假消息,妄图诬陷离间他和我党的关系,但他仍旧是一副铮铮铁骨,至死不渝。“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一个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一个奴颜媚骨、屈膝投降;一个为崇高伟岸的大丈夫,一个是卑鄙无耻的真小人;一个成为民族的大英雄,一个成为人民唾弃的罪人。在二人极为鲜明的对比中,完成了对陈赓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的英雄形象的塑造。[11]

史诗成为民族历史的叙述,同时又是对民族性的超越,使一个民族历史的事迹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这一切都要通过史诗性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得到艺术的体现。在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和群众经常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境界相一致,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也必是因为他具备能够迎合信众的为事业而献身的勇气、不懈的斗志和高尚的利他主义”。[12]历史剧作家在史诗英雄身上寄予着自己的历史观念、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既突出他们作为历史个体的个性化的特点,更强调他们作为群体代表的共性化的特点,是历史共性的个性呈现,从而使个体意志呈现出群体性的倾向。恩格斯认为历史剧中“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13]如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叙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为换取国内和平统一步步退让,与蒋介石为首的一心要发动内战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高层决策者对中国命运的抉择放在世界格局中来写,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意义,也进一步促使人们对后来的中美关系予以冷静思考。

中国史诗性历史电视剧围绕与全民族有关的历史事迹,通过塑造民族史诗英雄形象,实现史诗的宏大叙事性,重铸民族的精神长城。如电视剧《八路军》以形象生动的电视语言,客观公正地再现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一切抗日的军队,是打败日寇、振兴中华的中流砥柱,生动展现出中国军民在强敌面前的悲壮抗争和在日寇铁蹄下的顽强拼搏,体现出当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大义凛然、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深刻挖掘出蕴含在民族精神深处的血性与勃郁。历史经验表明,兵民是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该剧可贵之处就在于突出了人民和人民战争的思想。在祖国命运危在旦夕之际,人民奋起抗战,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旗帜,形象地表明人民是历史进程的决定者,也雄辩地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剧作精心塑造了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的毛泽东,指挥自如、心系百姓的朱德,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的左权、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贺龙、聂荣臻、陈赓、罗荣桓、王震、马本斋等一大批抗日将领伟大光辉的英雄群像,还有以张黑白、王铁锤、冯玉兰、赵拴柱等为代表的战士英雄形象。这些史诗英雄人物都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正因为他们都是些完整的个体,把民族性格中分散在许多人身上的品质光辉地集中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为伟大、自由,显出人性美的人物,他们才有权处在首位,当时大事都要联系到他们的个性来看。全民族都集中到他们身上,成了有生气的个别主体,所以他们在主要战役中战斗到底,承受着事变的命运。”[14]黑格尔总结出英雄人物的性格是特殊性与丰富性、个性与共性完整统一的,是现实主义典型人物性格理论的滥觞。史诗中的人物形象,要求实现个体与普遍性的统一,而主要人物则要求个性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民族精神和人类精神的统一,这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