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说叙事思维步骤

小说叙事思维步骤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小说叙事思维步骤从小说叙事思维的角度来探讨小说写作,我们可以把小说叙事思维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物形象触发生成、人物活动展开情节、人物活动完成命运。在现实主义叙事作品中,性格既是人物能否站立起来的骨骼,又是作品能否形成真正有意义的矛盾冲突的关键要素。他们与现实主义叙事作品人物的主要区别是,既没有鲜明的个性,也不会与作者的个性发生对立与冲突。

第二节 小说叙事思维步骤

从小说叙事思维的角度来探讨小说写作,我们可以把小说叙事思维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物形象触发生成、人物活动展开情节、人物活动完成命运。

1.小说人物形象萌生或者触发阶段

小说是一种以叙说人的故事为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第一要素就是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会在头脑中留下千千万万个关于人的表象记录,写小说就是根据这些表象记录,选择符合作者想要表现的对象,根据主观意图构想出一个人物形象。一般的小说人物形象都会有一个原型,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能够传达作者诗意生存理想的人物形象。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理想仅靠原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作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对原型进行重组和理想化,直至把它变成一个有意思的人物形象为止。

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人物形象。它要求作家从真实生活中的具体原型中跳出来,摆脱现实生活的局限性,虚拟出一个来源于真实社会生活,却又比生活中的人物更有趣,更符合诗意生存理想的人物。虚构想象的过程,就是作家按照自己诗意生存理想重塑人物形象的过程,也是作家为大众树立诗意生存榜样的过程。作家受到怎样的原型触发,用怎样的方式对其进行加工改造,表现着作家具有怎样的诗意生存理想。

其次,确定人物形象的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那种特定要素,性格决定人物的行为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物的命运。在现实主义叙事作品中,性格既是人物能否站立起来的骨骼,又是作品能否形成真正有意义的矛盾冲突的关键要素。确定了人物的性格,也就确定了作品的情节冲突,确定了人物将要完成的命运走向。性格,是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又与特定的环境相磨相荡相互协调,并且在此过程中创造人物自己的命运,创构读者的悬想期待。

浪漫主义叙事根据作者的需要虚构人物形象。人物按照作者的意图展开人生历程,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按照作者的意思设计的,都表现作者的浪漫情调。浪漫叙事中的人物都对现实具有过高或过低估计的倾向,他们最后都走向无视现实,直奔理想的道路。因此,浪漫人物的性格一般都是类型化的,他们不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就是无敌的英雄。他们与现实主义叙事作品人物的主要区别是,既没有鲜明的个性,也不会与作者的个性发生对立与冲突。当然,任何虚拟的人物形象都是在众多真实人物形象基础上形成的,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是不存在的,因为虚拟的是人物形象,而不是妖魔鬼怪。所以,性格设计必然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他的浪漫人生必然也折射出当代现实的某些方面,对当代人认识现实、认识人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确定人物形象,也需要确定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教养、个性、抱负、理想追求、工作或职业、爱好与特长、处境、家庭、社会关系等等,对于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展开工作,不一定要对人物原型的方方面面完全掌握,它可以只对某些最能激发自身想象力的特征进行深入了解。

叙事作品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叙事文学的中心任务。源于社会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相互联系循环往复的四个环节:生活、感受、构思、表达。

小说叙事的真正开端是生活感受,特别是对人物的感受。有感受,就能设身处地从人物出发,写出人物的生命激情,画出人物的行为特性,由此,形象就会活起来,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没有感受,从观念出发进行写作,人物就会缺乏血肉,形象就会干瘪,给读者一种空洞抽象的感觉。新鲜强烈的感受既能够激发创作的冲动,又能够赋予人物形象以思想感情。反复多次的人物感受就会上升为意象,通过艺术形象构思,发展成为艺术形象。

感觉印象——意象——形象构思——人物形象形成,这个过程的开始就是感觉印象,就是感受过程。

人物形象是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是具体可感的,没有丰富深刻的感受,就不会有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感受越丰富,人物形象就越生动,作者创造艺术形象的功力也就越深厚。

对社会现象观察细致入微,感受就会丰富深刻。细致入微地去体会人物形象的复杂心理和表情动作,就能够对人物作出同情的理解,能够通过人物的外部行为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世界。反之,若对人物只进行走马观花的了解,就只能写出一些浮光掠影的表象,这样的人物,也有各种行为表现,然而缺乏精神支撑,只能像木偶一样,由人操纵。好作家写作时总要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对象,不但观察对象的行为,更要理解对象作出此行为的内在动机,从而挖掘出人物的人性深度。

短篇小说《小镇上的将军》的叙事思维,给我们显示了人物形象的触发定位,由人物引出了故事的过程。

将军,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刚直不阿,疾恶如仇,敢作敢当,与一些阿谀奉承之辈形成强烈对比。

人物形象确定了,故事情节也就围绕人物自然展开了,小说以将军的性格为中心通过三件事情构筑小说的内容。

第一件事情,将军出场,军人的气质、精神、威严震慑了小镇的人。

第二件事情,看病,表现出将军的爱民精神和对丑恶的反抗精神。虽然举起的手杖没有打下去,但是,可以看出内心世界的精神,也表现出人物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被压抑、被扭曲的痛苦。

第三件事情,祭奠周总理,完成了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

作者通过三件事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主人公爱憎分明的性格,他内心的痛苦和压抑,以巨大的能量向不合理的环境喷发,同时也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以人物为轴承展开小说叙事,事件随着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而展开,为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命运服务,是优秀作家进行小说叙事思维的基本模式。

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各种生存活动塑造出来的,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言语活动、行为活动等,活动使人处于动态之中,为了自己的生存理想与他人、与环境进行生命互动,划出鲜明的人生轨迹,创造出诱人悬想的故事情节。

2.人物活动展开故事情节

人物性格确定了,必须围绕人物设计与他相磨相荡相和谐的生存环境,让他与自己的生活世界互动起来,让人物生存成长的过程变为一个生命里迸发的过程,生命力一旦迸发,必然会与生活世界中的他人他事发生冲突,冲突让人奋斗的历程变得曲折,让性格在奋斗中闪出火花,创造出动人心弦的生存成长的故事情节。

冲突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心理冲突,这是思想感情的冲突。人是一种会思想的动物,他的一切活动都由思想来主宰。他与他人、与自己的冲突首先表现为思想冲突。思想冲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二、行为冲突,这是心理冲突的外部表现,形成故事的重要环节。行为冲突表现为人与他人的摩擦冲撞,具有明显的外在行动特质,观赏性很强,处理好这种冲突,对于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很有好处。三、语言冲突。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他通过话语和他人进行对话交流,通过话语和他人进行矛盾冲突,这种冲突照样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总之,作家可以通过心理分析,找出矛盾冲突的内在根据或线索,进入故事情节;通过意识流动过程,流出矛盾冲突,把现实社会矛盾内在化,完成人物形象塑造;通过语言描写,直接展现矛盾冲突,表现人物形象的修养、个性、思想感情;通过行为描写,展示矛盾冲突,在行为工程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际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故事情节的中心,故事情节由矛盾冲突构成。每个生存者都生活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就是矛盾冲突关系,人在矛盾冲突中逐渐发展成熟,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不经历各种冲突,人永远长不大,也不会有什么值得玩味的人生故事情节可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然而,并非每一个成长故事都适合于进入小说,小说中有人生故事,但小说并不就等同于一般的人生故事,严格来讲,小说只写有意思的人生故事。因此,进入小说叙事思维中的故事必比日常故事更为紧凑,更加奇特,更具命运感,更具有吸引力。叙事思维的过程就是把散漫的生活紧凑化,把平淡的人生奇特化,给日常琐事赋予人类命运感。比如《半张纸》作者就是把人物在现实中几年的生活内容简化成为半页纸片上的记事内容,这样大量琐碎的没有意思的生活内容都被简化了,只留下几件最具有戏剧冲突,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最能引人思考人类命运的事情。

作者创构情节,必须具有两个清醒认识:其一,情节是人物行动的轨迹,情感的节拍,必须从人物出发构思情节。孙犁说得好,“中篇小说的情节,由主要人物为线索,一直贯穿下来;情节就是故事,故事是为完成主角的性格服务的,为充分表现主题服务的。……情节就是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的发展,不能预先安排情节的空架子,拉着主角去走一走过场。情节是前进的车所留下的辙,是人物行进的脚印。”[3]不仅中篇小说如此,短篇和长篇也不例外。其二,情节必须有意思。情节既是表现人的,又是吸引人的;它既跟生活原型对话,又跟读者对话。原型要求它真实,读者要求它有意思。一个真实而乏味的情节也许作者津津乐道,但读者绝对不买账。在一个节奏日益加快,压力日益加大,空闲日益变得奢侈的社会,买书读书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事。人们之所以作这样的付出,就想获取悦情悦意的回报。如果情节乏味无聊,他当然有权拒绝阅读。

把平淡的人生经历变为有意思的小说故事,方法肯定不止一种,除了简化浓缩人生经历以外,还可以对人生事件进行奇异化。只要这种处理能够反映人类命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美国早期小说家写了一个人在山上打猎,遇到几个人在山上玩九柱戏,他就在旁边看,那几个人给他喝了一杯酒,他就睡着了,一觉醒来,猎枪已经腐朽了,他的胡子一大把了,回到村子里,没有人认识他了。原来,这一觉睡了二十年。这种奇特的人生经历既具有戏剧感,又能表现一定的命运意味,颇有意思。

因此,写小说就不能局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有突破真实局限,大胆想象,有意识地变形、简化、浓缩社会过程,才能够产生奇特的效果。

3.人物活动完成命运结局

人是动物,他在行动中创造世界,创造自己。在行动之前,他什么也不是,经过行动,他开始“是”什么了。行动既是人的外在作为,又反映出人的内在选择,它最有资格表现人之所“是”。行动不断累加,所是也不断丰富,当它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命运。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用行动创造出来的。小说叙事思维既然以人为中心,就要通过人生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为读者展示人物命运,引发读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每一个能够创造或表现人之所是的行动,都是一个有力的行动,他通过对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作用,在周围世界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同时接受周围世界对自己的反作用力,在自己身上留下世界的痕迹。每一次行动,都是自我与世界进行的力的碰撞,每一次碰撞,都会碰出存在的火花。这火花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燃放出生命的焰火,表现出命运的悲剧、喜剧、滑稽剧、讽刺剧或者正剧,小说叙事思维的最后阶段就是选择人物活动的结局,表现人物的命运。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篇享誉世界的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一个老渔夫,孤独地置身于茫茫大海中,与浪、与鱼、与自己的体力和意志进行残酷搏斗,最后,他虽然降服了鱼,但在返航过程中,所捕获的大鱼又被鲨鱼啃吃精光。他最后拖回来的是一具硕大无比的鱼骨架。这个筋疲力尽、一无所获的老人回到海边的茅棚后,梦见了一头狮子。

“梦见狮子”的结尾,使老人超越了普通渔夫的范围,成为不屈不挠与命运和自然作顽强搏斗的美国一代硬汉的象征。作品的主题因而把一个渔夫打鱼的故事深化为一种精神,即一种“一个人你是打不败的,你可以毁灭他,但你却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故事情节一定是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人物命运转折的情节。人不同于机器,生命运转过程不是机械的运转过程,只要人还有一口气,它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改变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因此,在人未停止呼吸之前,别人无权为他的性格和命运下断语,因为,只要还有一口气,命运就还是一个悬念,人就有可能创造或者遭遇全新的他自己。性格、命运的这种突转,特别具有戏剧性,所以,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悲剧应该表现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前半部为人物命运打结,后半部解结。只有让人物命运发生突转,才能真正实现引发读者恐惧怜悯的效果。描写人物命运的小说,要想引人入胜,令人信服,也需要借助突转的方式。

海明威的优秀短篇《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其精彩的结尾便体现了这种“突转”的艺术。

弗朗西斯·麦康伯偕妻子玛格丽特去非洲打猎。第一次打猎,生性胆怯的弗朗西斯·麦康伯竟十分丢脸地从一头狮子面前逃跑了。尽管为此他不断自责但到底还是陷入了难堪的境地。他的妻子——一个对他的弱点了如指掌且善于利用他的弱点的女人以此为借口,竟不知羞耻地公开与陪他们打猎的当地职业猎手通奸。妻子的斥责、蔑视以及她带有挑衅性质的不贞行为刺伤且激怒了弗朗西斯·麦康伯。他决心改变自己,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子汉。于是不顾众人的劝阻执意深入森林腹地打野牛。在他正欲扣动扳机射杀狂奔而来的野牛,以真正男子汉的姿态挺身于世界中,并且彻底改变他在妻子心目中的形象,读者悬想他们夫妻重归于好时,身后突然飞来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是他的妻子玛格丽特将他打死了。

这个结局让人感到意外。当麦康伯从狮子面前逃跑后,玛格丽特声色俱厉地斥骂他为“胆小鬼”,而当麦康伯终于战胜怯懦即将成为一名勇士时,她为什么反而一枪将他打死。他为何如此命苦,苦得连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机会都没有,玛格丽特为何如此多变,变得让我们不知道她究竟是喜欢英雄还是喜欢懦夫。

这一令人惊奇的结尾,给我们一个存在主义的启示,麦康伯之所以遭受悲剧命运,是由于他娶了一个拉他下地狱的妻子玛格丽特。首先,她是一个虚伪的女人:一方面利用麦康伯生性胆怯的弱点,玩其于股掌之间;另一方面,又装腔作势痛斥他的胆小窝囊,为自己与他人通奸找借口。其次,她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当她看到麦康伯由懦夫变为猛男时,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对他颐指气使,并且还极有可能失去他(正是因为懦弱,麦康伯才不能痛下决心离开她),于是,她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枪杀了他。最后,她是一个阴险狡狯的女人。她开枪杀了丈夫,但采用的却是遮人耳目的巧妙方式。因为在旁人看来,她并非故意射杀丈夫的,只是打野牛时误伤了丈夫。这不过是个打猎事故而已。利用恰当的时机枪杀丈夫,既暴露了她阴险毒辣的一面,又说明她的杀人决非出于一时冲动,而是蓄意所为。存在主义声称,他人是我的地狱,这在麦康伯和玛格丽特的关系中得到了最典型的证明。

展示人物命运的情节突转,必须具有转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否则,读者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影响阅读兴趣。从情节上看,妻子杀害丈夫自然是“奇峰突起”,但从玛格丽特自私的本性来看,这又是她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情节的奇峰突起,造成人物发展的必然结局,这样的结尾既引人入胜(突转)又令人信服(符合逻辑),确实值得赞赏。然而,结局的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即使突转结局,也可以写成多种方式,只要读一下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就会明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