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产电影《草房子》,好一座精致的《草房子》

国产电影《草房子》,好一座精致的《草房子》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戴伟敏《草房子》前一部放的是《秋月》。如果《草房子》有VCD,我肯定不会买。看完《草房子》第一个感觉就是精致、漂亮、唯美,目前还看不到关于本片的点滴介绍,不知道它的投资有多少,可是本片的摄影是个高手是无疑的。这个时期可说是中国政治运动旺盛的时期,但《草房子》却没有牵扯上政治色彩,片中也没有任何与政治事件有关的情节。技巧说到《草房子》就不能不提到同时出现的《一个都不能少》。

戴伟敏

《草房子》前一部放的是《秋月》。俗套的情节和拙劣的表演令大部分人昏昏欲睡,半梦半醒间下一部片子开映,打出的厂标是南京厂。徐鸢等已经被《阳光小巷》弄成了井绳情节,小声嘀咕着“又是南京厂的”。画面已经改成了片名,古朴的竖写体的“草房子”三字,随后是一个低机位的跟拍镜头,跟着片中的小主人公走入教室,亮出黑板上的“童年”两个字。我顿时有一种感觉:这片子有戏!此“房子”不同于那“巷子”。

《草房子》讲述的时代大概是60年代初,地点是江南的一个农村小学。学校位于一个风景秀丽的湖边,校舍主要是由竹子和茅草盖起来的。《草房子》这名字应该来源于此,它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书里大概会有解释。最近得知原著小说已被列入庆贺建国50周年的10部长篇小说之一,可惜从没在书店见过。

小时候挺喜欢看浩然、刘绍棠等人的小说,对他们笔下的农村生活尤其羡慕。小桥流水,瓜田柳棚,孩子们无忧无虑,上树掏鸟窝,下河摸小鱼,芦苇丛、青纱帐,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派好风光。闲来再斗斗隐藏的阶级敌人,日子过得真是有滋有味,这一切都让我心动不已,老想着去这样的地方玩上十天半月的。小学时碰到学农之类的活动是我最喜欢的,实在那时的城市里也没有什么好玩,VCD、舞厅、流行音乐连影子都没有,只有几个公园能逛逛。当然,长大后知道当时的农村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掏鸟摸鱼的行为则是破坏生态平衡。残存下来的几个地主连保命都顾不上,不会有闲心去搞破坏闹变天什么的。

然而旧日的印象还是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中,这部《草房子》反映的正是我想象中的60年代农村,是我想象中的无忧无虑的农村童年。我喜欢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

摄影

如果要我参加“百花奖”评选,最佳摄影我肯定投它一票。如果《草房子》有VCD,我肯定不会买。

实在是看胶片的感觉太好,国产片中绝对一流,VCD会让我的美好感觉荡然无存。

电影最基本的技术构成就是画面和声音,一部电影如果摄影出色,肯定会讨人喜欢。看完《草房子》第一个感觉就是精致、漂亮、唯美,目前还看不到关于本片的点滴介绍,不知道它的投资有多少,可是本片的摄影是个高手是无疑的。全片色彩饱满,用光考究,清晰度极高,特别是国产电影中一向处理不佳的夜景镜头也拍得很有层次,十分出色。

仅仅色彩好、清晰度好只是技术方面的优点,我欣赏《草房子》的摄影还在于它拍得很美。制作人员确实用了“心”来拍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富有灵气和生命。影片故事大部分发生于一所乡村小学,百分之八十的戏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拍摄,校舍又是用竹子搭成的,这很容易会变成《黄土地》、《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式的讲究造型、色彩浓烈的风格,但《草房子》没有。如果说张艺谋们的风格是北腿,《草房子》就是南拳。片中透出的是浓浓的江南风味,拍出了江南的小巧、细致,拍出了那种“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的意境,尽管影片并没有表明发生的地点。片中很多镜头应该用了特殊的滤色镜,呈现出一种橙黄色调,但影片的主格调还是显得清新淡雅,具有江南水乡的神韵。尤其难得的是片中多次出现江南特有的石拱桥、小巷、古戏台等,但是《草房子》仅仅把这些作为必不可少的背景,没有借此去大拍古建筑或江南的风俗,这一点比当年不少刻意表现古朴、民俗的“探索片”要高明、自然。

影片的镜头构图也很出色。不少画面通过窗户向内或向外拍摄,构图富有中国年画的装饰韵味,让人联想起当年《小城之春》、《早春二月》、《林则徐》那种中国特有的电影摄影美学。片中几个月色下男教师在湖边吹笛的镜头更有中国山水画和古诗的味道,别有意境。运动镜头也用得颇为纯熟,动静结合,灵活自然。

故事

《草房子》的故事大概发生于60年代初,说“大概”是因为影片没有表明发生的时代,老师们的打扮有些五四青年的味道,只能从学生们戴的红领巾和唱的歌演的戏等判断故事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其中一个学生家中开了一个类似“林家铺子”的小店,说明故事发生于“文革”前。这个时期可说是中国政治运动旺盛的时期,但《草房子》却没有牵扯上政治色彩,片中也没有任何与政治事件有关的情节。它通过一个少年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展现60年代淳朴的风土人情,同时透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从某种角度说有点类似《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童年的回忆,不同的是《草房子》的主角年纪更小,在他眼中的世界当然更单纯也更美丽——虽然他见到的都是不幸。

其实影片反映的只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情”——父子情、朋友情,家庭中的感情、团体间的感情、老师之间的感情。片中也有一段爱情,最后却是以悲剧告终,但他们分手的原囚并不是女方父亲的嫌贫爱富(仅是一个方面),也不是小主人公的“误事”(也仅是一个偶然),说到底是没有“缘分”,而这一切都不是因为政治的因素。

这恰是我最欣赏的。中国的电影很少不带政治色彩(包括《阳光灿烂的日子》),即使是表现普通生活和小人物的电影,也会带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如黄健新的作品,这大概是国内至今出不了纯粹的言情片的缘故。拍摄者老想着借“片”去反映些“下岗”、“出国热”等其他社会内容。《草房子》属极少的例外,尽管它被划入“儿童片”,但中国的“儿童片”往往也是政策和道德说教的代理品,从这一点来说《草房子》是非常难得的,它的故事中几乎看不到政治对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没有丝毫的道德说教。本片中“时间”的概念是停滞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带点浪漫、带点伤感、带点温情的故事,通过广播操、演戏、求医等几个片段,描写了主人公与同学间的友谊,失学的悲哀,“秃鹤”自尊的回归,乃至父子间的感情——影片最后父亲背着儿子去寻医的一幕让我想起的只有《许三观卖血记》的结尾。全片的主格调应该说是比较哀伤的,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幸,但其表现过程却又非常凄美,恰似江南的春雨,润物细无声。

故事中唯一的不足是那个女孩交代得有些含糊。她的来历和遭遇总是一个谜,最后在小镇上她和父亲走了,似乎交代了她的结局,也洗清了校长的嫌疑(有说是他私生女的),可是依然没有解释为什么校长老对她另眼相待。

技巧

说到《草房子》就不能不提到同时出现的《一个都不能少》。同样是一部反映农村小学的电影,同样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不过一部是写实的,一部是浪漫的。

张艺谋已是世界知名的人物,本片导演则名不见经传(我连名字也没记住),然而从导演技巧来看《草房子》并不逊色多少。它是部散文结构的作品,故事没有清晰的主线,比较完整的情节只有广播操比赛、演戏和结尾的求医,那个略带神秘的女孩与两位教师的爱情戏穿插在其中,结构散乱,场景重复多。这种电影在拍摄时是很吃工夫的。本片导演在把握节奏、控制剧情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节奏流畅,场景转换自然,毫无凌乱的感觉,一个故事和另一个故事间的连接都很巧妙,不少段落的处理还颇为出彩,如广播操比赛中秃鹤捣蛋,主人公在学校外买了昔日同学的糖回到教室,哭着报告说“我在吃糖”的一幕。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则属看电影一场戏,一个上升镜头拉到银幕背后,两位正谈恋爱的男女教师坐在草跺上,映着银幕上炮火连天的画面,这一场景绝对可称近来国产片的经典画面之一。

《一个都不能少》重要卖点之一是魏敏芝等都是非职业演员,属于自己演自己。《草房子》的演员我也是一个没见过,成人演员是不是专业的不敢说,这么一大群小孩子相信不会是专业的,至少那个演“秃鹤”的少年怎么看都不可能是专业的。单从表演来看他们都很称职,火候把握还比较成功,没有通常儿童片的做作感。他们看起来不像《一个都不能少》那样的完全自然主义,又不同于一般国产片的那种“表演”,这也应该是导演的功劳,也是影片成功的一个方面。

这部影片据说已经上映,但至今没见有广告刊登。它被划为“儿童片”,在本次华表奖上得了一个最佳儿童片奖,可我觉得这部影片的内涵是儿童不太容易理解的,至少现在这批沉湎于流川枫、圣斗士的小孩子们会有几个去欣赏这部农村题材的“儿童片”,我很表示怀疑。这样一部近期比较出色的电影在推向市场后会获得多少喝彩,很难预料,而这似乎也正是近来国产电影的悲哀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