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吠陀时代(公元前一五〇〇—公元前八五〇年)

吠陀时代(公元前一五〇〇—公元前八五〇年)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到公元前一五〇〇年左右的时候,最先进入印度的一批雅利安人已开始定居下来,已以农业为其主要生产。到公元前一五〇〇年后,雅利安人始成为土著,定居于一定的地区,开始对当地人民进行统治与剥削,他们原有的氏族组织也就逐渐复杂化变成维持其政治与剥削的国家组织。根据《吠陀经》的记载,最迟到公元前一〇〇〇年,雅利安人已知使用铁制农具,有了铁犁。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到公元前一五〇〇年左右的时候,最先进入印度的一批雅利安人已开始定居下来,已以农业为其主要生产。他们在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基础上重建了奴隶社会

从雅利安人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他们的宗教经典)——《吠陀经》中看出,此时在雅利安人的社会中已出现了严格的阶级差别,出现了四个种姓:第一种姓称为刹帝利(武士),他们是政治上的贵族;第二种姓称为婆罗门(僧侣),他们是宗教上的贵族,利用他们在宗教上所具有的势力与刹帝利合作,共同统治人民;第三种姓称为吠舍(庶民),包括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第四种姓称为首陀罗(奴隶)其具体身份不清楚,还不能断定他们是属于国家的奴隶,抑是属于个人的奴隶。四种姓中的前两种姓都是雅利安人,吠舍种姓就理论上讲也是雅利安人,不过实际上包括有投降雅利安人或未被雅利安人杀死的达罗毗荼人。首陀罗则全部为达罗毗荼人。种姓之间的人固然身份上有高低,但还有许多不在种姓之内的人,这些人被称为“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下,从事一些极为卑贱的工作。这些贱民最初可能是一些文化很低的土著部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未把他们包括在种姓之内。种姓的分别,实际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分别:刹帝利和婆罗门是统治者,吠舍、首陀罗和贱民则是被统治者,“种姓”(varna)一字,梵文原意为“颜色”,因雅利安人肤色较白,达罗毗荼人肤色较黑。所以,最初是按皮肤的颜色来分别种姓的。而皮肤颜色的分别实际就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分别。

在吠陀时代初期,种姓之间的划分并不太严格,在刹帝利和婆罗门种姓中也有混血的情形。之后,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阶级斗争的逐渐尖锐化,种姓制度遂日益严格起来,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阶级制度。

在吠陀时代的六百多年中,我们既不知道一个历史人物,也不清楚任何事故发生的年份,仅能自《吠陀经》中大致了解到当时雅利安人的政治社会发展过程:在雅利安人初入印度之时,还维持着原有的氏族组织形式,以氏族和部族为单位,各自征服当地的人民,占有当地人民的土地。到公元前一五〇〇年后,雅利安人始成为土著,定居于一定的地区,开始对当地人民进行统治与剥削,他们原有的氏族组织也就逐渐复杂化变成维持其政治与剥削的国家组织。在此时,原来雅利安人的氏族成员也开始分化,一小部分变成统治者——刹帝利与婆罗门,而绝大部分成为被统治的劳动者——农民(吠舍)。雅利安人新建立的许多小国出现了。这些小国间并不断发生混战,彼此攻并。

与此同时,在生产力方面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已成为雅利安人的重要生产,畜牧业渐居于不重要的地位。根据《吠陀经》的记载,最迟到公元前一〇〇〇年,雅利安人已知使用铁制农具,有了铁犁。铁犁的出现必然会引起生产上的长足进展。

此时,雅利安的宗教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最早的经典是《吠陀经》。《吠陀经》共有四种:《黎俱吠陀》(Rig-veda),在公元前一〇〇〇年以前已完成;《娑摩吠陀》(Sama-veda)、《夜珠吠陀》(Yajur-veda)与《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都是赞颂祈祷神明的诗歌。《夜珠吠陀》中除诗歌外还有部分记述宗教典礼的散文。《阿闼婆吠陀》则全为巫术咒语。

婆罗门教中最重要的神癨为“天神”(Varuna)、“大力神”(Indra)、“火神”(Agni)和“酒神”(Soma)。其中大力神和火神是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才开始重要起来的。因为印度的可怖的风暴与森林自燃景象都是雅利安人所未经的,于是象征着暴风雨和火的大力神和火神乃变为最受尊崇的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