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列国时代(公元前八五〇—公元前五五〇年)

列国时代(公元前八五〇—公元前五五〇年)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列国时代的三百年当中,印度的政治局面与前一个时代基本上是相似的,仍继续着列国并立、互相混战的局面,其间胜负经过虽皆不可知,但是,总的趋势是由分散走向统一,因此就在混战和兼并中小国逐渐被吞并,而出现了几个较大的国家。列国时代晚期,印度第二次有了文字。这两种类书出现于公元前六〇〇—公元前五〇〇年间。

在列国时代的三百年当中,印度的政治局面与前一个时代基本上是相似的,仍继续着列国并立、互相混战的局面,其间胜负经过虽皆不可知,但是,总的趋势是由分散走向统一,因此就在混战和兼并中小国逐渐被吞并,而出现了几个较大的国家。

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向上发展的结果。首先,由于铁制农具——特别是铁犁的使用(公元前一〇〇〇年左右时期开始使用),生产向前跃进了一大步,伴随着生产的提高而来的是交换的增加,商业交通亦因之发展起来,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加强了,因而在政治上也开始要求走向统一,以求适应这种日益发展的经济趋势。最初,这种统一还是通过了军事征服来实现,也就是在上述的兼并战争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但是,这种局面之能以固定下来,除了上述的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之外,直接的政治上的原因就是因为随着生产的提高,统治者的剥削所得也增加了,他们以剥削所得的一部分作为维持其统治的用费,使得任何一个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的小国的国家统治工具加强了,有可能统治日益广袤的领土,因而,军事征服的成果也就被巩固下来。

传说此时在印度中部、北部和西北部曾有过十六个比较重要的国家,这十六个国家有些是君主国,也有些是共和国,到列国时代晚期则有四个国家先后强大起来。先是恒河上游的科娑腊(Kosala)强大起来,继而在恒河下游又有摩揭佗(Magadha)兴起,灭科娑腊,最后统一了印度北部。同时,在印度西北部也有犍驮罗(Gandhara)兴起,当其极盛之时,势力曾超出今日印度的疆界,直达到阿富汗的南部。在印度中部,阿宛提(Avanti)亦开始强大起来。

列国时代晚期,印度第二次有了文字。因为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摧毁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达罗毗荼人的文字亦随之湮没,此后,印度曾有一千余年没有文字。到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始有达罗毗荼人自巴比伦学来流行于当地的一种闪族的字母,以之拼写出达罗毗荼语。最初这种文字只应用于吠舍种姓之中,又经过数百年,这种字母才为雅利安人所接受,以之拼写出雅利安人的语言,即早期的梵文。再后,这种字母又通过佛教而传入锡兰、缅甸、暹罗与西藏。

同时,在列国时代晚期印度开始有了哲学。印度早期的哲学思想最先出现在两类宗教书籍中:一类是《梵典》(Bramana),这是婆罗门人所写的注释《吠陀经》的书;一类是《乌帕尼娑》(Upani-shad),这是一种依据《吠陀经》来解释自然现象及社会事物的神学推理的书。这两种类书出现于公元前六〇〇—公元前五〇〇年间。其中心思想是“轮回”与“业缘”,就是说一切生物包括神在内都要不断地生死轮回,而其所以要轮回则是因为有“业缘”之故,这就是说一切生物在今生所造下的善恶因素(业),将决定其来生的结果(缘)。今生结下的“业缘”,经过“轮回”报应于来生。

宣扬这种思想,目的就是要令人安分守己,安于天命,不行非分之事,不作非分之想,无视今生的一切痛苦,因为所谓“善”“恶”的标准,就是已经成为事实的阶级统治的秩序。这纯粹是统治阶级进一步麻痹人民的精神武器,企图以这种思想来加强他们对被压迫阶级的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