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六〇歲公元六五九年

六〇歲公元六五九年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〇歲 公元六五九年  唐高宗顯慶四年(己未)譜主事略玄奘六十歲,四月十九日在西明寺譯《不空索神呪心經》一卷,大乘光筆受。《内典録》七、《大周刊定經目録》十云唐顯慶年玄奘于宫中譯,誤。玄奘别以十六字入于論中以遮難辭。據《慈恩傳》永徽中玄奘未曾至玉華寺譯經,當爲顯慶之誤。十家集注,梵本共四千五百頌,玄奘都已搜羅齊備。尤其護法的注釋原本珍藏玄鑒處,玄奘獨獲其本以歸。

六〇歲 公元六五九年  唐高宗顯慶四年(己未)

譜主事略

玄奘六十歲,四月十九日在西明寺譯《不空羂索神呪心經》一卷,大乘光筆受。《開元録》八,第二譯,與隋闍那崛多譯《不空羂索神呪經》同本。

七月二十七日譯大目犍連《阿毘達磨法藴足論》十二卷,九月十四日畢,大乘光筆受,據《開元録》八。《内典録》七、《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十云唐顯慶年玄奘于宫中譯,誤。靖邁序。《法藴足論》爲小乘有部根本論藏六足論之一,原本八十四頌,共二十一品,分别闡明有宗的宗教理論和所謂修踐證果的次第。

七月三日玄奘譯《大毘婆沙論》畢,弟子法寳有疑情,以非想見惑請益之。玄奘别以十六字入于論中以遮難辭。寳白玄奘:“此二句四句爲梵本有無?”玄奘答:“吾以義意酌情作耳。”寳問:“師豈宜以凡語加聖言量乎?”玄奘答:“斯言不行,我知之矣。”《宋僧傳》四。案從這一段譯畢《大毘婆沙論》後僅有的師生議論的記載中,可推知玄奘雖以直譯爲主,但非恪守一格,視譯文的需要,有時也採用意譯。

玄奘認爲前代所譯大乘佛教中觀宗(空宗)的根本經典《大般若經》零星不全,且多漏誤,這時從衆又“更請委翻”,乃決心重譯,藉以從瑜伽學説上通于般若。但此經卷帙浩繁,住在京師每苦事務紛繁,不能專心譯經。《舊書·本傳》:“後以京城人衆,競來禮謁,……乃移于宜君山故玉華宫。”《慈恩傳》十:“然般若部大,京師多務,又人命無常,恐難得了。”案玄奘自上年春返長安後,據《傳》所載朝廷百官,諸州道俗前來禮謁問“道”的,絡繹不絶。玄奘又爲了營建塔寺廣造經像,施給貧窮,以及接待外國婆羅門客等,應接不暇,影響譯事,從《經録》看來,這兩年譯經最少,即資證明。加上近幾年來疾病侵尋,體力衰邁,深恐人壽倏忽,譯事無成,又鑒于前二次請求入山翻譯,遭到拒絶,因而再次上表,請求距離京師較近而僻静的玉華寺,玉華宫據《元和郡縣志》四在坊州宜君縣北四里(今陝西省延安專區宜君縣西南四十里地方)。貞觀二十一年七月建,第二年二月完竣(見《唐大詔令集》一百八《營繕》貞觀二十一年七月《建玉華宫于宜君縣鳳凰谷詔》和二十二年二月《玉華宫成曲赦宜君縣制》)永徽二年九月三日詔廢玉華宫爲寺,苑内及諸曹司原是百姓田宅一律交還本主。參見《唐書·地理志》、《唐會要》四八。致力譯經,表文措詞堅決,才獲得唐高宗許可。

十月,玄奘率翻譯諸僧與門弟子等至坊州玉華寺,居肅成院,將從事《大般若經》的翻譯。《慈恩傳》十:“即以四年冬十月,法師從京發向玉華宫並翻經大德及門徒同去,到彼安置肅誠院焉。”這時慧德爲玉華寺寺主,寂照爲都維那,玄奘門徒窺基、普光、玄則等隨從至寺襄譯。寺内有肅成殿、雲光殿、明月殿、嘉壽殿、慶福殿、八桂亭諸名勝。案《元和郡縣志》云:“(玉華)寺内有肅成殿,永徽中奉敕令玄奘法師于此院譯經,每言此寺即閻浮之兜率天也。”據《慈恩傳》永徽中玄奘未曾至玉華寺譯經,當爲顯慶之誤。

閏十月,編譯法相宗的代表著作———糅合護法等十大論師集注世親《唯識三十論》本,而成《成唯識論》十卷,大乘基筆受,沈玄明爲作序。《開元録》八:“《成唯識論》十卷,見《内典録》,護法菩薩造,顯慶四年閏十月,於玉華寺雲光殿譯,沙門大乘基筆受。”計于是年閏十月二十七日譯成第一卷,十一月四日譯成第二卷,十一日譯成第三卷,十八日譯成第四卷,二十五日譯成第五卷,十二月二日譯成第六卷,十二日譯成第七卷,十六日譯成第八卷,二十三日譯成第九卷,三十日譯成第十卷。

世親晚年所撰《唯識三十論》後,瑜伽行宗的論師相繼作注釋,計有二十八家之多。其中著名的約有十家:一、親勝首先對《唯識三十論》作注解,索隱了世親作論的本意。二、火辯繼而對《論》作了簡要的注釋。三、難陀的注釋依唯識二分説、種子新董説等來闡述,蔚爲注釋家中的重要一派。四、德慧注解。五、安慧以唯識自證分的學説作注解,發展了世親的論説。六、净月的注釋提出第八識的現行與種子互有“俱有依”的觀點。七、護法及其弟子。八、勝友。九、勝子。十、智月等注解在陳那唯識三分説的基礎上,主張唯識四分説和種子體有新薰合成説,使世親的《唯識論》學説推向新的境地。十家集注,梵本共四千五百頌,玄奘都已搜羅齊備。尤其護法的注釋原本珍藏玄鑒處,玄奘獨獲其本以歸。在翻譯開始時採取分别譯出的辦法,而窺基主張把它們糅合編譯成爲一本,玄奘接受窺基的建議,把編譯工作交給他單獨擔任。《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云:“初功之際,十譯别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潤飾、執筆、檢文、纂義,既爲令範,務各有司。數朝之後,基求退迹。大師固問,基慇請曰:‘自夕夢金容,晨趨白馬,英髦間出,靈智肩隨,聞五分以心祈,攬八藴而遐望,雖得法門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今東出策賫,並目擊玄宗,幸復獨秀萬方,穎超千古,不立功於參糅,可謂失時者也。況羣聖製作,各馳譽於五天,雖文具傳於貝葉,而義不備於一本,情見各異,禀者無依。況時漸人澆,命促惠舛,討支離而頗究,攬初旨而難宣,請錯綜羣言,以爲一本,楷定真謬,權衡盛則。’久而遂許,故得此論行焉。大師理遣三賢,獨授庸拙。”又《成唯識論述記》謂:“斯本彙聚,今總詳譯,糅爲一部,商榷華梵,徵詮輕重,陶甄諸義之差,有葉一師之制。”又云:“制此釋者,雖十論師于護法聲德獨振,故此論題,特以標旨。此師所説最有研尋,于諸義中,多爲指南。邪走失趣,正理得方,逈拔衆師,穎超羣聖賢者,其唯一人乎。”由于玄奘在印度留學的傳承,故此《論》以護法的學説爲主,並折衷衆説,又根據自己的參學對於各家學説作了抉擇,分境、行、果三部分,詳闡其宇宙論、人生觀的唯心主義觀點。故此《論》號稱糅譯,實際上可視爲代表玄奘哲學思想的著作,成爲法相宗開宗立派的要典。窺基在編譯過程中,曾根據玄奘的講述和各家的異説,著成《成唯識論述記》六十卷。

有關人物與大事

玄惲撰《諸經集要》二十卷。《貞元録》十二。

法藏十七歲,辭親求法,入太白山閲《方等》諸典。崔知遠《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師法藏和尚傳》。

智儼在雲華寺“講《華嚴》,名遍寰内,緇素道俗,咸加歸禮”。《華嚴五祖略記》。

詔僧道至合璧宫議論,法師會隱立五藴義,神泰立九斷知義,道士李榮立“道生萬物”義,爲法師慧立所挫敗。《集古今佛道論衡》丁、《統記》三九、《通載》十四記。

道胄卒,年八十五。

日本遣坂合部石布等入唐,一船遇風暴,僅五人飄泊生還;一船使者以日本援百濟,被拘留長安十月,是爲第四次遣唐使。《中日交通史》第六章《遣唐使》。

高昌沙門玄覺于玉華宫助玄奘譯經。《宋僧傳》二。

九月,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通鑑》二百《唐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