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〇歲公元六四九年

五〇歲公元六四九年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〇歲 公元六四九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己酉)譜主事略玄奘五十歲,住慈恩寺翻經院譯經。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復置曰翠微宫。爲説佛法及五印度見聞,至五月己巳太宗疾篤,猶留玄奘于宫中。自唐太宗卒後,玄奘還居慈恩寺專務翻譯。據《開元録》八、《内典録》六、《大周刊定經目録》六謂“貞觀二十一年從駕於翠微宫譯”,誤。玄奘譯出此論,門下文備、定賓、普

五〇歲 公元六四九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己酉)

譜主事略

玄奘五十歲,住慈恩寺翻經院譯經。

正月初一日譯《佛説緣起聖道經》一卷,大乘光筆受。小乘經相傳是釋迦牟尼初坐菩提樹下觀十二因緣流轉還滅的道理而忽然開悟(成正覺)的經文。《開元録》八:“《緣起聖道經》一卷,見《内典録》第六出,與《貝多樹下經》等同本,貞觀二十三年正月一日於西京北闕内紫微殿右弘法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

正月十五日至八月八日譯成小乘一切有部六足論之一的提婆設摩《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大乘光筆受。《開元録》八:“《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見《内典録》,提婆設摩造,貞觀二十三年正月十五日於北闕弘法院譯,至八月八日於慈恩寺畢,沙門大乘光等筆受。”《内典録》七與《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十作顯慶年於宫中譯,誤。

二月六日譯小乘經《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一卷,大乘光筆受。據《開元録》八,此爲第三出,與宋施護譯《勝軍王所問經》,沮渠京聲譯《諫王經》同本,與義浄譯《佛爲勝光天子説王法經》亦大同小異。相傳此經係釋迦牟尼爲波斯匿王講説佛教所謂的“十二因緣”教法。

四月二十五日,玄奘陪從唐太宗至翠微宫,《舊書·太宗紀》,“(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己亥,幸翠微宫”,據《二十史朔閏表》,貞觀二十三年四月乙亥朔,是知己亥爲二十五日。《新書》三十七《地理志》,長安南五十里有太和宫,武德八年置。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復置曰翠微宫。這時唐太宗有病,長安四月天氣已熱,故去長安南郊翠微宫休養。爲説佛法及五印度見聞,至五月己巳太宗疾篤,猶留玄奘于宫中。

五月十八日譯大乘《甚希有經》一卷,大乘欽筆受。《開元録》八:“第三出與《未曾有經》同本。”

五月二十四日譯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知仁筆受。《開元録》八:“見《内典録》第二出與《摩訶般若大明呪經》等同本。”案此經説《大般若經》之心要,故名《心經》。内容簡述五藴、三科、十二因緣、四諦,除玄奘譯本外,尚有鳩摩羅什《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菩提流支《般若波羅蜜多那提經》、般若、利言《般若波羅蜜心經》、法月《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智慧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施護《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及空海、義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異譯,但以羅什譯本最爲流通。玄奘譯此經後,法藏作《心經略疏》,窺基著《般若心經幽贊》。《心經》梵語原本已發現,見F.Maximg8ramita hrdaya Sūtra,1884。自唐太宗卒後,玄奘還居慈恩寺專務翻譯。《慈恩傳》七:“法師還慈恩寺,自此之後,專務翻譯,無棄寸陰。”

七月十五日譯大乘《菩薩戒羯磨文》一卷,大乘光筆受。《開元録》八:“菩薩戒羯文一卷,見《内典録》……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内典録》、《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六謂“於翠微宫譯”,誤。案此文出《瑜伽師地論》中《本地分·菩薩地》,内分受戒、懺罪、得捨差别。瑜伽行宗頗重宗教的踐行,故玄奘譯出此文與《菩薩戒本》。

七月十八日譯彌勒《王法正理論》一卷,大乘林筆受。據《開元録》八、《内典録》六、《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六謂“貞觀二十一年從駕於翠微宫譯”,誤。此論係《瑜伽論·決擇分》中《尋伺地》之别行,内容説帝五十種過失,十種功德,五種衰損法,五種方便法,五種可愛法,五種能行可愛法。其後不空譯《王法正論經》即與此同本。

七月十九日譯《最無比經》一卷,大乘光筆受。據《開元録》八,第二出,與隋譯《希有校量功德經》同本。

七月二十日譯《菩薩戒本》一卷,大乘光筆受。據《開元録》八、《内典録》六、《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六云:“貞觀二十一年於翠微宫譯”,誤。案此爲第三譯,與曇無讖等所譯同本。佛教極重清規戒律,大乘戒律,總名三聚净戒,有二種:一出于《梵網經·律藏品》,此則出于《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

九月八日譯清辯《大乘掌珍論》二卷,大乘暉筆受,十三日譯畢。據《開元録》八、《内典録》六、《大周刊定衆經目録》云“貞觀二十一年,從駕於翠微宫譯”,誤。本論上卷從敍述製此論緣起開始,提出此論的要義“真性有爲空,如幻緣生故,無爲無實有,不起似空華”頌文,上卷論證前二句,並附内外大小乘來論難的十八條,並悉予斥破;下卷論證後二句,並附毗婆沙論師、自部、他部、有部、經部、銅鍱部、相應論師數論師等來論難,並斥破其説。案清辯既繼承龍樹的“無相皆空”學説,又雜用唯識之説,將龍樹的“皆空”之説,轉變爲依自起説。此論闡明“諸法無相”之義,以反對護法的“諸法有相”,爲非難法相宗的根本論典,故玄奘譯出以供參考。此後爲之作解釋的有靖邁《疏》二卷、文備《疏》五卷、通温《疏》一卷、神泰《疏》一卷、《古迹》一卷、《料簡》一卷,元曉、寳雲亦各有撰述,可見法相宗門徒對此論的重視。近N.Al—yaswamr Sastri將《大乘掌珍論》從漢語譯本還原爲梵語本,見Karatalaratna of Bhavaviveka,Tr.from a Chinese Version into Sanskrit(Visva Bharati Studies 9)Santiniketan 1949。

十月三日,譯親光《佛地經論》七卷,至十一月二十四日畢,大乘光筆受。《開元録》八。案本論比較西藏譯本,知玄奘所譯以戒賢的註解爲依據,故玄奘極爲重視,譯完《瑜伽師地論》後,隨即翻出本論,以發揮其師説戒賢所謂的法界轉依説理論。《慈恩宗》上:“無異是替瑜伽學説做了一個總結,就可知他是在怎樣的用意之下來介紹瑜伽學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譯陳那《因明正理門論》一卷,知仁筆受。《開元録》八:“《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見《内典録》,大域龍(陳那)菩薩造。初出,與義浄出者同本。貞觀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於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知仁筆受。”《内典録》六、《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六作貞觀二十一年,從駕於翠微宫譯,誤。案此論爲陳那前期的代表作,英語譯本作《邏輯入門》。論分上下兩篇,從“立”、“破”的角度,詳述新因明的理論。上篇專論能立及似能立,下篇詳論能破及似能破;在“真能立”部分的“九句因”,“似能破”方面的“十四過類”提出了作者的精湛見解。玄奘譯出此論,門下文備、定賓、普光等各爲《疏》或《述記》。日本則通過道昭、玄昉至唐留學而傳入,其後爲之作疏解的尤衆,據《四相違私記》卷末所列書目竟達百五十部,數百卷之多。近代宇井伯壽的《因明正理門論解説》,對它的研究尤爲精博。

有關人物與大事

春,辯機因與高陽公主(合浦公主)通姦被殺,年三十左右。參見《通鑑》一九九、《新書·公主傳》、《房玄齡傳》。案辯機爲玄奘早期得意弟子之一,其被殺之年史無明文,據陳援庵先生的考證:“是辯機被殺之年,必在太宗未死之前……太宗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卒,辯機之被戮,蓋在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後,廿三年五月前。”(文學古籍刊行社影明嘉興藏本《大唐西域記》附册《西域記撰人辯機》)兹假定於是年春。參見《新書》八十三《合浦公主傳》、九十六《房遺愛傳》。

道世從玄奘受學,並參預譯場。案道世生卒不詳,據《宋僧傳》四,俗姓韓,字玄暉,京兆人,因避太宗諱,以字行,早年出家于青龍寺,研覈律宗,貞觀末預玄奘譯事,後又詔居西明寺從道宣遊。生平著作頗富,《開元録》九謂:“綴緝爲務,兼有鈔疏,注著衆經”,著録其《諸經集要》一部二十卷。《宋僧傳》四:“編《法苑珠林》一百篇(嘉興藏改爲一百二十卷),始從量,終乎襍記,部類之前,各序别論,令學覽之人就門隨部,檢括所知,如提綱焉,如舉領焉。”《法苑珠林》爲著名的佛教類書,“將佛教故實,分類編排,凡百篇。篇各有部,部又有小部,均以二字爲題。總六百四十餘目,引經、律、論分隸之”。道世又輯有《善惡業報論》等,都一百五十三卷。

宗哲請益於玄奘之門。《宋僧傳》四:“釋宗哲,西河平遥人也,屬玄奘三藏新翻諸經論,哲就其門請益無替,凡幾周星,備窮諸典,若指于掌,於奘門下號爲得意。”

玄應從玄奘參預譯事。據《續傳》三十《智果傳附》及《内典録》五、《開元録》八。玄應博通字書,周涉古今,以貞觀末曆,敕召參傳,懲北齊道慧一切經音之失乃著《一切經音義》(《内典録》作《衆經音義》)二十五卷。《開元録》謂:“因譯尋閲,捃拾藏經爲之音義,註釋訓解援引羣籍,證據卓明,焕然可領。”

彦悰至長安,受學於玄奘之門。《宋僧傳》四:“貞觀之末,觀光上京,求法于三藏法師之門。然其才不逮光(普光)、寳(法寳),偏長綴習學耳,於玄儒之業,頗見精微,辭筆之能,殊超流輩。有魏國西寺沙門慧立……著傳五卷,專記三藏。……数年流散他所,搜購乃獲。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之,或文未允,或事稍虧,重更伸明,曰箋述是也。”案彦悰所編著的除箋《慈恩傳》外,《内典録》、《開元録》著録其《集沙門不拜俗議》六卷,今可考見的尚有《法琳别傳》(《廣弘明集》二五所引即此傳的總論)和《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序》。

道生從吐蕃泥波羅道至中印度菩提寺。《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上。

義浄年十五仰慕玄奘,立志遊西域。《宋僧傳》一:“義浄……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遊西域,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案義浄于公元671年(咸亨二年)出國,是年立下志願。他生于公元635年(貞觀九年),是年爲十五歲。參見前譜。

新羅名僧普耀禪師擕大藏經返國。《三國遺事》。

玄奘譯經助手道洪卒,年七十六。案《續傳》作卒年七十九,據傳云“年十三以開皇六年出家”,則卒年應爲七十六。據《續傳·本傳》初爲湼槃學派僧侣,後爲地論師,“宏福譯經,選充證義,慈恩創起,又敕徵臨。”

三論學派茅山明法師、栖霞慧布弟子慧璿卒,年七十九。《續傳》十五。

律宗名僧慧旻卒,年七十七。《續傳》二二。

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卒于含風殿,年五十三。參見《新、舊·本紀》、《通鑑》一九九、《唐會要》“五月二十六日帝崩于翠微宫含翠殿。”六月,高宗李治即位,詔罷遼東之役。《通鑑》一九九。

七月,于闐王伏闍信來唐。同上。

十月,以突厥諸部置十一州,分隸雲中、定襄二都督府。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