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化社会与城市文明

工业化社会与城市文明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社会经济变化。稍后,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也相继开始了工业化社会的转型。这一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辐射效应极为明显。欧洲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也带来了令人始料未及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加剧。工人居住区普遍成为城市流行病的渊弊。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城市化的出现,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代,那是怀疑的时代”。小说《双城记》的开头如此写道,英国的狄更斯写下这段话时,正值19世纪中叶(1859年),工业革命给西方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冲击。

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以来有两个重要因素影响了西方社会历史进程:一是从英国开始的工业化扩展;二是法国大革命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文明观念的传播。前者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潜能的认识,后者要求尊重人的权益,可谓物质因素与精神考量并重。

英国大约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进行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工业革命,是世界上工业化的先驱国。经过工业化,英国建立起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等,修建了主要铁路干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生产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成规模的新兴工业区和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新兴工业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英国从一个工场手工业占优势的传统国家一跃成为机器大生产占统治地位的近代化国家。英国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社会经济变化。稍后,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也相继开始了工业化社会的转型。

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人人向往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业工作。因而,城市人口的密度越来越高和经济职能越来越复杂;城市化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主体,普遍的向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行为,甚至衣着等方面,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城市化至少包括两层含义,浅层的城市化是指“非农”。一个人最初从农村务农变成了在城市工作生活。深层次的城市化是指接受同化城市的生活方式。这更多地要寄希望于第二代人。在美国,大巴车每天把黑人的孩子送到白人区上学,反之同样,这是美国社会的种族比例所决定的。

城市是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规模大,经济发达,科技和文化教育机构多,交通通讯便利等特点。城市化更意味着全新的生活方式。财富的增长;财富的分配;集中化程度提高,人们纷纷集中到城市里,城市人口比例逐渐超过农村人口比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实现的,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完成。

城市学的专家们爱提一句话:“人往人处走”,意思是人们愿意往人多的地方走,人们愿意看别人怎么玩,怎么生活,公共空间就是这样一个场所,它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场所之外的一个生活场所。茶馆也是一个公共空间,里面有各色人等,大家聊天、交换信息、娱乐吃喝、调解纠纷,乃至一些肮脏的勾当都在这里解决。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消闲方式,法国的咖啡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法国文化的缩影。

19世纪的西方文化开始呈现“多元化”特点。此前因受启蒙运动宣扬的世界主义思想的影响,其时的文化往往超越国界,呈现出一致性色彩。到了19世纪,由于各国所经历的由传统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方式不同,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理念向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不同方向的演化,尤其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各国民族主义的勃兴,使我们很难找到前一世纪所具有的那种一致性,各个国家开始形成自己的文化重心,如英国的经济理论、法国的文学艺术、德国的思辨哲学等,从而使得西方文化色彩斑斓,相得益彰。美国民族文化这时蓬勃兴起,并很快跻身世界之林,为20世纪主宰西方文明铺垫了道路。

工业化

工业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用物质来衡量其进行程度的世俗化过程。它的展开过程很容易使人沉迷于物质与世俗。马克思·韦伯认为,它有形式合理与实质不合理的问题。前者指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私有财产保护,后者是因为在此过程中,人日渐受制于物,人的目标与价值的日渐迷失。本质上说,西方人从事世俗化的商业并非尽出功利,还有通过努力成为上帝选民这样的精神追求

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是西方近代社会的主旋律。实验室的科技发明总是能便捷地转化为实际应用。这一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辐射效应极为明显。首先,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城市人口比例和绝对数字的提高是一个明证。在欧洲,俄国以西辽阔地区的饥荒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运输工具和便捷的交通也能够保证来自外界的充足供应。其次,医学进步,死亡率降低,原因在于公共健康措施普及,大多数人口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等。这当然要归功于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运输进步等辐射边际效应

与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同,工业社会的集中化使得生产资本高度集中,西方社会在经过工业化之后,社会生活愈益复杂,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纷至沓来:农民生活困苦,食物简单贫乏,农业技术千年不变,被过度耕作的土地已了无潜力;城市公共道路和卫生系统缺乏,污水排放设施不完备,夜间没有路灯,治安环境不容乐观……

当我们从农村生活方式转向城市生活方式的时候,有利有弊,私密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私人空间可以不受别人的打扰。同时,我们和别人交往的地方少了,都躲在自己的家里……

欧洲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也带来了令人始料未及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加剧。这种不平等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居住条件、医疗卫生、健康保障等方面。比如,这时期大多数欧洲城市开始有了工人居住区和富人居住区的分别,有学者称之为“贫困的东区和豪华的西区”。在工人居住区,除了简陋的酒馆和教堂,几无其他公共设施。工人居住区普遍成为城市流行病的渊弊。还有,法国一般工人的着装是大褂和鸭舌帽,有产者的衣着则是燕尾服、大礼帽和礼服。

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城市化的出现,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法国、美国等工业化国家到19世纪也先后出现一批城市群落。城市化带来的消极后果是人口密聚,配套设施匮乏,疾病流行肆虐,生活环境恶劣,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没有排水设施。很多工业区空气污浊,有害有毒气体随处排放,工业垃圾四处可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首先对此表示担忧和不满的,是思想敏锐的艺术家、作家和诗人。如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的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卢梭,就首先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在18-19世纪的欧洲、美国,浪漫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潮流,出现了一大批浪漫主义诗人、作家、艺术家,如英国诗人柯尔律治、华兹华斯,德国的费希特、谢林、歌德、席勒,美国的爱默生等,他们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为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因此深入我们头脑的自然观念原本是浪漫主义话语的一部分,以及对肆无忌惮的机器与工业系统对所有自然的东西的入侵和破坏的批判”。

工业化进程的顺利完成得益于当时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尤其是大量的科学理论和专利技术发明被持续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使得工业产品产量和种类急遽增加,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而在精神思想领域,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几乎风行欧美各个国家。早在19世纪初,浪漫派先驱之一的荷尔德林就预言人类进入一个冷冰冰的现代机器时代,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必然将人类引向一个远离自然灵性和崇高审美精神的“荒原”。浪漫主义是“用奔放的激情、炽热的理想和不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人们创造一些美好的东西,从而给人以美的熏陶,激发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朝着改造社会、改造现实的方向迈进”。故而19世纪也被称为“浪漫主义世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