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纪中国在东亚和印度洋的航海事业

世纪中国在东亚和印度洋的航海事业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哥伦布又发起了三次航行,达到了南美洲的另外一些海岸。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仍然是在大西洋海域的航海活动。向太平洋挺进,从而最终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的,是另一位航海家、葡萄牙人费南多·麦哲伦。他们又航行了4个多月,才到达关岛。

15、16世纪中国在东亚和印度洋的航海事业没能引领中国走向世界,而同时代的西方人却远涉重洋,向自己心目中的“印度”驶来,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大航海时代的真正主角是西方航海家。

欧洲人近代远洋航海,既带有现实的动机,也有独特的条件。欧洲人渴望寻求财富与资源,开辟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同时传播基督教。当时的地理观念与航海技术,也为此做好了准备。

历史上,欧洲一直与亚洲有着商贸往来。亚洲的丝绸、香料和瓷器虽然不是普通欧洲人的日常消费品,但作为奢侈品,能给商人带来巨大的利润。印度的胡椒和中国的生姜是昂贵而必需的生活用品。盛产于西非的黄金与象牙也是欧洲商人们一直追逐的巨大商业目标。14、15世纪,地中海是欧亚贸易的枢纽。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是盛极一时的海上商业强国,掌控着经印度和阿拉伯商人接力贩运的东方商品。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254—1324)的游记向欧洲人夸大地描述了东方的财富。巨大的利润前景让其他欧洲人心痒难耐。

除了这些物质利益之外,传播基督教、扩大基督教王国也是推动欧洲人探索更广阔世界的精神动力。君士坦丁堡落入穆斯林之手后,再次掀起基督徒们“收复失地”的热情。当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约1460—1524)在1498年到达印度时,当地人问他想要什么,他回答:“基督徒和香料。”现代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指出,“在航海探险中,传播信仰的目标成为发财致富的动机的脱罪辞和强心剂”。

探险的信心也缘于地圆说的复活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地圆说”是一种古老的学说。公元2世纪托勒密的《地理学》在15世纪初被译成拉丁文,再次引起人们对“地圆说”的兴趣。许多有知识的人都相信,如果驶入海洋,一直往西航行,同样能到达东方。意大利地理学家托斯卡内利(1397—1482)甚至认为中国和日本就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与“地圆说”同样起到鼓动作用的,是近代航海技术的发展。罗盘与星盘的结合使用,增加了导航的准确性。方形帆与三角帆的组合,使欧洲船只可以利用任何方向的来风。从技术上看,这个时代的航海家不再谨慎地沿着近海迂回航行,而是敢于直接深入无边无际的大海。

哥伦布

结合使用,增加了导航的准确性。方形帆与三角帆的组合,使欧洲船只可以利用任何方向的来风。从技术上看,这个时代的航海家不再谨慎地沿着近海迂回航行,而是敢于直接深入无边无际的大海。

西班牙与葡萄牙是两个近代航海的先驱国家。两国处于欧陆边缘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内陆已没有发展空间,于是沿海岸向大西洋地区扩张。葡萄牙已经沿非洲西海岸做了探险和殖民的尝试。葡萄牙的航海事业比西班牙发达。但是,为什么是西班牙而不是葡萄牙率先发现了美洲呢?或许恰恰因为葡萄牙在技术上比较先进,以至于认为哥伦布的计划完全不可行。哥伦布一开始是向葡萄牙人寻求支持,但被人说成是江湖骗子。葡萄牙人能够证明,哥伦布对地球经度的计算是错误的,到达日本的航路要比他估算的远得多。哥伦布只好向西班牙寻求赞助,一开始也遭到拒绝。后来,西班牙女王愿意用自己的嫁妆参与资助这场多少带有赌博性的探险,哥伦布带着满脑子不确切的地理观念,到达了美洲。哥伦布至死都以为他到达的地方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印度。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装备好三艘帆船——“尼娜号”、“平塔号”和“圣玛利亚号”,怀揣着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二世给中国大可汗的信,从西班牙的帕罗斯角起航。哥伦布的船队一开始是向南航行,达到加那利群岛,装载了补给,等到信风到来时,转头向西,深入大西洋航行。据其《航海日志》记载,经过70个昼夜的艰难航行,10月12日清晨,他的船队终于看见了陆地,认为那就是印度,实际上,那是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今天叫“华特林岛”。他登上陆地,用基督徒的方式,将这块小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哥伦布相信,自己离日本已经不远了。他继续向西南航行,最后达到了古巴,并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南美洲大陆。到次年3月,船队回到葡萄牙。

后来,哥伦布又发起了三次航行,达到了南美洲的另外一些海岸。哥伦布一生没有到达真正的印度,也从未到达过北美大陆,甚至没有找到黄金。但是,他远航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欧洲,欧洲人从中看到了新商机和新希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欧洲自身、对美洲、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前,东西半球的居民几乎完全处于彼此隔绝的状态,自哥伦布之后,东西半球联系到一起,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仍然是在大西洋海域的航海活动。向太平洋挺进,从而最终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的,是另一位航海家、葡萄牙人费南多·麦哲伦(1480—1521)。在麦哲伦看来,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真正的东方香料产地,但是已经离那里不远了;只要穿过美洲大陆,继续向西航行,就能到达。麦哲伦向葡萄牙国王请求支持,但遭到拒绝,因为葡萄牙人已经能够绕过非洲南端达到印度。麦哲伦只好向西班牙求助,得到了支持。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船队从塞维利亚港起航。麦哲伦的船队比哥伦布的船队规模要大得多,由5艘巨大的帆船组成,每艘都有100吨位以上,共有280名水手。船队大致沿着哥伦布的航线,到达南美洲东岸后,沿着海岸线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探寻,最终在南美洲南端穿过一条海峡,进入了太平洋。这条海峡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麦哲伦海峡”。麦哲伦的船队没有想到太平洋如此开阔。他们又航行了4个多月,才到达关岛。这是一段极其艰难的航行,船员吃着腐败的食物,喝着发臭的水;很多人染上了可怕的坏血病牙龈腐烂,甚至精神异常。

到达关岛后,船队得到了补给,随后来到菲律宾群岛。在这里,麦哲伦船队与当地人发生了冲突,麦哲伦本人及船队的很多成员被打死。余下的人继续航行,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着非洲西岸北航。1522年,在海上漂泊了三年后,船队所剩的唯一一艘船以及少数幸存船员,回到了塞维利亚港。

近代以前,大洋洲长期处于原始而孤立的状况。大洋洲的原始居民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到近代大航海时代前夕,少数地区开始农耕和畜牧。到大航海时代,在西方殖民活动的影响下,这一地区渐渐与全球连到一起,向世界开放。

欧洲人接受地圆学说后,开始尝试从地球的两极到达东方。一些人推测在地球南端一定存在大块陆地,并不断发起探索南方新大陆的活动。通过这些航海活动,大洋洲的面貌渐渐为西方人所了解。但真正促进西方人开发大洋洲的,是库克船长的航行。

库克船长,原名詹姆斯·库克(1728—1779)。他三次向大洋洲远航,成为第一个登上澳大利亚大陆的欧洲人。库克长期在英国皇家海军任职,具有航海经验和探险精神。英国政府选派库克出海远航,寻找带有神秘色彩的南方大陆。

1768年8月25日,库克船长率领一艘重达386吨的陈旧的运煤船“努力号”,从英国普利茅斯湾起航。他们沿着南美洲东岸航行,然后穿过合恩角,于1769年7月到达了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在这里进行了短暂的天文观测后,继续西行,到达并命名了社会群岛,然后又调头向东,到达新西兰的夏洛特皇后湾。到这时,库克船长开始失望,认为所谓“南方大陆”并不存在。于是船队开始返航。在返航途中,船队发现了澳大利亚北部的海岸线。船队尝试登陆,先后到达了鲡鱼湾(后来更名为植物湾)、悉尼、昆士兰,以及澳大利亚的北端约克角。由于船员中出现严重疫情,船队被迫返航。1771年7月13日,“努力号”经过3年的远航回到了英国。

接下来,在1772—1775年、1776—1780年,库克船长又带队进行了两次远航。他的航线深入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在内的大洋洲众多岛屿、海峡。更为宝贵的是,他绘制了大洋洲的地形图,至此,欧洲人对大洋洲的轮廓有了清晰的了解。1779年2月,船队在夏威夷与土著岛民发生冲突,库克船长被岛民刺死。余众率领船队返航,于次年返抵英国。库克船长被刺后俯身倒地、面部埋入沙滩的画面,后来被渲染成为西方绘画的常见素材。

库克船长对大洋洲各地的远航、发现和命名,开启了欧洲人开发大洋洲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澳大利亚的开发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1770年,库克船长在第一次航行中,宣告了英国对澳大利亚的主权。1797年,麦卡瑟由好望角引进美丽诺羊,澳大利亚畜牧业开始快速发展。19世纪初开始,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罪犯流放地。1851年,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发现金矿,自由移民数量开始迅速增长,逐渐取代了流放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