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流产的改革努力

流产的改革努力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他对斯大林的劣迹予以抨击,使许多人感到震惊。自斯大林的强迫性农业集体化以来,农业一直是苏联经济中最薄弱的部门,而赫鲁晓夫最具雄心的努力正是在农业方面。对党和政府的官僚即所谓“机关干部”来说,赫鲁晓夫的各项改革几乎都是难以接受的,他们认为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威胁,进而纠合起来反对赫氏“轻率的”改革计划。

斯大林死后,苏共领导人决心实行集体领导,断言不应该再由一个领导人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然而在权力斗争中,大权逐渐落入尼基塔·S·赫鲁晓夫一人之手。此人外表欢快热情,但实际上是个强硬冷酷的共产党员,曾经为斯大林在乌克兰推行清洗,长期担任苏共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但是他也足够地精明敏锐,认识到有必要推动变革。

赫鲁晓夫的“解冻”部分地是为了争取到政治上的同盟者来共同对付党内那些反对变革的人,赫鲁晓夫鼓励扩大文化和思想自由,即所谓“解冻”。他对政治警察依旧令人恐惧的权力加以限制。他对斯大林的劣迹予以抨击,使许多人感到震惊。在 1956 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他作了一个报告,正式公布或者说确认了“斯大林时代的罪行”。其对斯大林主义恐怖的揭露虽则只是局部性的,但也足够令人震惊。斯大林一手主持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清洗和处决,数以百万计的受害者竟然未被告知自己的罪名;他最亲密的同事也时刻有性命不保之虞。赫鲁晓夫还揭露,在 1941 年 6 月德国发动进攻时,斯大林起初丧胆失魄,以至于无力履行职责。

尽管赫鲁晓夫批判了斯大林,但苏联社会的解冻从来都不是深入全面的。1958 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被禁止前去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在其小说《日瓦戈医生》中通过讴歌个人自由而含蓄地谴责了苏联社会的压制性特征。但是在 1962 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获准发表其《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部小说描写了劳改集中营里的人所遭受的苦难。赫鲁晓夫继续推进非斯大林化运动。以斯大林命名的许多城市又被更名,最著名的是斯大林格勒,被换成伏尔加格勒。斯大林的遗体被移出红场上与列宁遗体相邻的陵墓,葬在克里姆林宫城墙下。

非集中化经济上赫鲁晓夫推行非集中化。为此,他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与此同时,苏联成功地试爆了氢弹,在 1958 年⑤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号》,并建造了首批洲际弹道导弹。就国民生产总值而论苏联经济仅次于美国。赫鲁晓夫在 60 年代初夸口说,苏联经济将在十年内超过美国。然而,对重工业和军事支出的偏重必然意味着普通公民的物质匮乏持续存在,而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掩盖了其经济体系在整体上的深刻缺陷。

自斯大林的强迫性农业集体化以来,农业一直是苏联经济中最薄弱的部门,而赫鲁晓夫最具雄心的努力正是在农业方面。他试图将哈萨克斯坦等苏联中亚地区的“处女地”变为良田,但作物歉收使他的试验受挫。他在改变斯大林时期遗留下来的官僚化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体系方面几乎无所作为,也无从激励集体农庄里的农民去提高产量。对于党本身,他曾试图确立党内重要职务的固定任期制度,但没有成功。对党和政府的官僚即所谓“机关干部”来说,赫鲁晓夫的各项改革几乎都是难以接受的,他们认为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威胁,进而纠合起来反对赫氏“轻率的”改革计划。

赫鲁晓夫的倒台赫鲁晓夫采取激烈的对外政策。他宣布与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大谈“和平共处”,所以在一段时间内苏联与西方的关系有所改善。但是在 1960 年,他破坏了前战时四大盟国领导人的高峰会议,1962 年又把手伸得过长,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与美国发生尖锐对抗(对此将在后文中详述)。他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公开冲突。他的夸夸其谈和鲁莽冒失,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退却,在农业和其他方面的经济政策的失败,以及试图推行的对党本身的改革,所有这些促成了他的倒台。1964 年,党的领导层将其赶下台。他在莫斯科平静地度过余生,于 1971 年去世。在斯大林之后的时代,一个改革者倒是不必担心自己会死于非命,但是党和官僚机构对改革的确有一个所能容忍的明确的限度。曾参与推倒赫鲁晓夫的列昂尼德·I·勃列日涅夫很快成为新的苏联领导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