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荷属印度尼西亚和英属印度

荷属印度尼西亚和英属印度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军队,由于主要是由印度人组成,因而是印度人能够施加集体压力的唯一组织。神秘的宣传在全印度四下散布,并渗透到印度土兵当中。这张未来印度领导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照片表明了一些印度青年人在帝国时期接受了英国式的教育。他们支持印度的地主,变得更加纵容印度人的“迷信行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半个世纪里,英属印度和荷属印度尼西亚堪称世界殖民地的楷模,它们代表着无论哪一个帝国主义者早就梦寐以求的那类殖民地,而且对它们粗略一看,会看到帝国主义已走向它的目标,创造出它意图创造的体系。

出超所有的西欧国家都是入超国,这表明它们从世界其余地区进口的货物要超过它们的出口。与此正好相反,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是两个出超地区,年复一年,十年复十年,它们一如既往地出口着远比进口为多的货物。这种出超是发展中的殖民地区的特点,它紧紧地与世界市场连在一起,与当地人民的低购买力以及依靠外国资本和管理保持发展的情况是一致的。除此之外,两个地区都是如此广大,这就意味着有大量国内贸易机会——商业、保险业、银行业和运输业,它们从来没有被归入国际贸易的统计资料之中,但是它们被欧洲人控制着,为他们增加无穷无尽的财富。丰富多彩而又属于热带特产的自然资源,使它们从来没有与欧洲产品竞争,纵然印度还在 1914 年之前就显出了工业化的倾向。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是善于学习和敏慧的,但宗教和语言的隔阂阻碍着他们的团结,因此他们一旦被征服,欧洲人相应地比较容易进行统治。

欧洲殖民统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从任何方面来讲这两个地区都没有最高水平的自治。它们各自都由一套行政机构治理着,该机构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是否值得信赖和是否有高尚品格,它的最显赫、最有影响和报酬最高的职位是留给欧洲人的。英国和荷兰上流社会家庭因此把这两个殖民地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们获得机会的场所,这有点类似从前他们对确立的教会所作的评价。当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专制政府多少还是有点仁爱的,至少它们通过遏制战争,减少天灾和饥荒造成的损害,让人口在数量上得到了增长。1815 年爪哇仅有五百万人口,1942 年增加到四千八百万。同一时期内,印度的人口从不到两亿增加到差不多四亿。最后,作为一个理想的殖民地,一个决定性的优点是没有外国势力对英国人在印度或荷兰人在群岛上的地位提出直接的挑战。

在 1815 年,荷兰人只占据着爪哇岛和另外一点不多的地盘。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英国人进占了新加坡、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并对苏门答腊提出了主权要求。19 世纪 60 年代,法国人出现在印度支那。80 年代,德国人相继吞并了新几内亚东部、马绍尔群岛和所罗门群岛。这三个国家相互间的猜忌,是荷兰人的地位得以保留的根本原因。

文化体系”荷兰人自己掌握着主动权,为了阻止其他欧洲国家插手,剿灭当地的海盗和发现世界上需求的原料,他们把统治扩展到整个长达三千英里的群岛上。一连串原来的只与买卖有关的贸易站被他们创立的殖民帝国所取代。1830 年、1849 年和 1888 年的起义先后遭到镇压,直到 20 世纪到来之时才将北苏门答腊,即西里伯斯内地置于控制之下。数十年来,荷兰人一直沿用一种强迫劳动方式——耕作制——开发这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这就是当局要农民缴纳一定数量指定的收获物作为税收,如糖或咖啡。1870 年后才采用一种比较自由的制度。作为政策上的一个重要内容,荷兰人乐意来用马来语或爪哇语推行教育,而不是用荷兰语。结果从西方化的过程中保存了本地文化,但同时也意味着西方民族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变得较为缓慢。

印度本土军队中的 1857 年印度土兵起义,比 19 世纪任何其他事件都更为深刻地动摇了大英帝国。尽管印度兵变(这是英国人对它的称呼)最终被镇压了,但是这幅插图揭示了为什么暴力和残酷给所有人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也揭示了为什么英国很快重建了他们管理印度社会的整个体系。(Getty Images)

印度土兵起义1857 年,英国人在印度面临一场形势险恶的起义,它通常被称作“印度土兵起义”。印度军队,由于主要是由印度人组成,因而是印度人能够施加集体压力的唯一组织。军队中印度土兵的比例在 1857 年时相当高(大约占六分之五),原因是英国军队已被调去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和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几十年来,许多军队以外的印度人都是在惊扰中度日。统治者被征服和废立。地主被剥夺财产所有权,代之以对英国人比较友好的新地主。宗教情绪受到煽动。英国人对印度人的信念表现出过分明显的厌恶;他们宣布寡妇自焚殉夫为非法。镇压一个由献身于宗教的暗杀者组成的小小教派“萨格”。一位英国官员甚至宣布政府将在十年内废除种姓制。许多印度教徒因此视英国人为他们古老宗教传统的危险敌人。穆斯林受到瓦哈比派原教旨主义(一个希望能对伊斯兰宗教实践加以净化和保护的大众改革运动)的煽动。神秘的宣传在全印度四下散布,并渗透到印度土兵当中。穆斯林士兵被告之,有些新发下来的子弹是用猪油涂抹的,印度教士兵则听说同样的子弹是用牛油涂抹的。对印度教徒来说,牛是神物,而穆斯林则认为接触猪肉是渎神,因此骚乱到处蔓延。印度兵在恒河河谷发动了哗变;与他们一道起义反对英国人的还有另一些失掉利益者,像早已衰落了的莫卧儿王朝皇帝和他的朝廷。

这张未来印度领导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照片表明了一些印度青年人在帝国时期接受了英国式的教育。尼赫鲁就读于哈罗公学(这张照片就是 1905 年在那里拍摄的)和剑桥大学,他在 20 世纪 20 年代加入了甘地领导的独立运动。随后,1947 年印度独立后,他出任第一任总理,直到 1964 年逝世。(Getty Images)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英国人镇压了这次起义,印度西部和南部未参加起义实际上帮助了英国人。但这次起义无疑提醒英国人,要让他们实行一条全新的政策路线。直到印度殖民帝国在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后完结时,这条新路线基本上是得到遵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莫卧儿帝国最后被永远地废除了。英国人在印度实行直接统治。不过,英国人终于醒悟到,他们对印度的统治,务必与印度人一道并通过印度人自己进行,而不是与之对立。这实际上意味着帝国的力量与印度人上流社会之间的合作。英国人开始庇护印度人当中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支持印度的地主,变得更加纵容印度人的“迷信行为”。1857 年以前,他们在印度征服一个土邦,总是不由分说地取消它并吞并它的领土。起义以后,他们转而把剩下来的土邦当作保护国一样保留下来。像海德拉巴和克什米尔这样的土邦在 1857 年时共有两百多个,直到 1947 年英国统治完结,这些土邦及其成群威势显赫的王公大君们全都依然如故。1877 年维多利亚女皇之所以被宣布为印度女皇,多半就是由于要为印度王族的大山配备一个合适的山顶。

按工业化以前的标准来衡量,印度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生产国。印度商人曾一度大模大样地布满了整个印度洋,而且 1800 年以前就已经向欧洲出口纺织品和其他一些制成品。但是在得到政治权力撑腰的现代工业体制冲击下,当地手工业纷纷垮台。一位英国专家在 1837 年评论道:“印度永远不可能再成为一个伟大的工业国。不过通过加强与英国的联系它或许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农业国之一。”自由贸易(它的形成有可能是由于军事优势,这一点往往为经济学者所忽略)使英国变成世界工场而印度变成原料供应国。到 19 世纪后期,印度的出口日益局限在原棉、茶叶、黄麻、油菜籽、靛青和小麦的范围之内,英国人则用轮船运来他们的工业制成品作为交换。印度在商业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它拥有除欧洲和北美以外最密集的铁路网。然而,作为对待贫穷国家的一种评论来说,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 1914 年与只有六百万人口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贸易,要远远超过与有三亿一千五百万穷人的印度的贸易。

印度民族主义英国人与荷兰人不同,他们在 1835 年决定支持用英语实施教育,而不是用本地土语。受委托完成这项工作的委员会中有一位历史学家麦考利,他污蔑印度土语像是表达野蛮的和不文明的思想的工具——是进步的障碍。土兵起义以后,英国人允许印度人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和参加统治者的讨论会议,这种情况固然少得可怜,也比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进了一步。有不少印度人也在经商。一个西方化的印度人阶级形成了,他们通常在英国受过教育,英语说得很地道,并且要求对国家事务发挥更大的作用。影响极大的印度国民大会党于 1885 年成立,全印穆斯林联盟于 1906 年成立。穆斯林分离主义得到英国人的支持,有时它的出现被归咎于英国人。其实穆斯林分离主义对印度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并被某些印度人领袖所利用。民族主义在到处扩展,而且变得日益反英;激进民族主义不但反英,还反对印度王公、资本家和商人,把他们看作是帝国主义的帮凶,因而染上了社会主义色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迫于民族主义者的压力,英国人允许印度人拥有更多的发言权,特别是在地方事务中。但是这场朝着自治发展的运动无论如何都不能说快,以致一直未能平息印度民族基本的反英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